1402年,朱棣10萬大軍打破南京城時,即位才4年的建文帝無力回天,欲拔刀自盡,以身殉國。
掌宮太監王鉞連忙勸住:『陛下不可輕生。
太祖皇帝駕崩時,曾經留下一個大鐵箱,並立下遺囑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一看, 其中自有辦法』
莫非太祖預先留下錦囊妙計,以應對大難?
現在不正是大難時節嗎?
編輯搜圖
建文帝聽了,暫時停止了自殺,命太監王鉞去取箱子過來,看看爺爺留下的錦囊妙計是什麼?
四個太監扛著一個紅色的箱子進入大殿,這箱子四周都用鐵皮包裹著,看起來相當沉重。
鎖心裡面灌註了鐵水,無法用常規鑰匙開啟,隻能用鐵錐敲開。
大家七手八腳撬開鐵箱,還以為箱子裡有什麼錦囊妙計,原來裝著三套袈裟。
眾人看了面面相覷。
原本以為太祖留下幫他們退敵的妙計,哪知道是和尚的袈裟,那意思很明顯,讓建文帝在遭遇大難時以和尚的身份逃走。
如果換了其它朝代的臣子,看到袈裟,可能一時難以揣摩出其中的含義。
但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在潛龍之時曾經出家當和尚,所以大家一看就明白。
再檢視箱子裡的其它物品,還有三張度牒,也就是和尚的身份證明。
度牒上寫著三個名字:應文,應能,應賢。
毫無疑問,應文是指建文帝,因為他叫朱允炆。
編輯搜圖
應能和應賢是誰呢,那應該是護衛建文帝一同出逃的人的法號。
箱子裡還有剃刀,以及一頁遺書。
遺書上說:如果碰到大難,應文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禦溝出行,到神樂官西房會合。
大家沒有想到太祖皇帝居然考慮得如此周到,算到後世有子孫會遭遇大難,把逃跑的方式和路線都預先指明了。
眾臣百感交集,唏噓不已。
建文帝嘆息流淚道:『天數如此,還有什麼好說的?
給我落發吧』
現場一臣子,對著建文帝叩拜之後,拿起箱子裡備好的剃刀,幫建文帝剃光了頭發。
之後,建文帝脫下龍袍,換上袈裟,儼然是個出家已久的和尚。
編輯搜圖
一個臣子說:『度牒上有我的名字,應能就是我。
我也要出家,與陛下同行』 他的名字叫楊應能,名字跟度牒上吻合。
另一個臣子說:『我的名字中帶賢,想必應賢就是我。
我也要剃發,與陛下一同出走』 他的全名叫葉希賢,隻有一個字一樣,算是勉強對上。
願意跟建文帝一同出走的不止楊應能和葉希賢兩人,還有五六十個其他大臣。
建文帝挺感動的,道:『人多眼雜,反而不便出走,大家還是各自方便吧』
雖然建文帝這樣說,誓死要跟他走的還有9人。
其餘大臣跟建文帝涕泣拜別。
建文帝對相從之人,道:『我已出家,此後不必行君臣之禮,就以師傅弟子相稱吧』
這9人護送建文帝,按照太祖朱元璋指明的路線,來到鬼門,鬼門是內城的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佝僂而出。
建文帝等人先後從這矮門鉆出,溜出至城外,然後逃之夭夭,成功地逃避了朱棣的嚴密追殺,後來去往雲南,據說逃亡外洋。
很有可能太祖皇帝僧緣未絕,還要讓子孫再續佛緣。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