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部暢銷書的科普,很多人對長興侯耿炳文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
認為這位大明開國功臣是一個隻會防守,但是不大會進攻的將領。
之所以能在洪武皇帝的屠刀下僥幸活命,是朱元璋要留他給皇太孫朱允炆保駕護航。
每個將領都有他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耿炳文的長處就是防守。
聯系起來看,你不得不佩服 朱元璋的精明,擅長進攻的藍玉、王弼都被他殺了,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卻被留了下來,即使將來耿炳文真有異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
而如果有外敵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洪武大帝第二十七章《不得不反了!·唯一的人選》
在朱元璋心裡,耿炳文是不是他留給大孫子的底牌?
不好說,畢竟老朱死的那年,耿炳文都已經64歲了。
但是在朱允炆眼裡,耿炳文顯然是他最值得信任的開國元勛。
那為何在對付四叔朱棣造反之時,耿炳文這張牌沒被建文帝給用好呢?
耿炳文的長處:守城與練兵
從耿炳文的履歷來看,他之所以能夠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為長興侯,確實是靠著鎮守長興的功勞。
他和鎮守江陰的吳良一起,斬斷了張士誠集團向朱元璋腹地挺進的任何可能。
朱元璋在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下,之所以能夠集中兵力對付更為強大的陳友諒,耿炳文和吳良扼守長興和江陰功不可沒。
這也是耿炳文為何封長興侯,吳良為何封江陰侯的根本原因。
先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
長興、江陰二邑,皆其要害。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
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
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
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上金焦。
至是,並為我有,士誠侵軼路絕。
—《明太祖實錄卷五》
明朝建國之後,耿炳文被調往陜西出任秦王府武相兼陜西行省右丞,署行都督府事。
陜西是李思齊、張良弼等人的大本營,明朝的統治基礎非常薄弱。
王保保雖然多次戰敗,但元軍一直沒有放棄奪回陜西、山西等地的意圖。
何況西安是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的封國,其守將必須是老朱絕對信得過之人。
而耿炳文,就是這個人。
明朝初年明軍南征北伐,戰事不斷。
我們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如何為大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合格兵員,是考驗一個帝國實力的重要指標。
長興侯耿炳文,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練兵利器。
當年鎮守長興之時,耿炳文手下兵力不足,曾向朱元璋要求增兵。
但老朱忙著對付陳友諒,手上也沒有餘糧,隻能讓耿炳文自己想辦法。
結果耿炳文自力更生,居然練出一支精兵,生生擋住了張士誠的大軍。
因此建國以後,朱元璋讓耿炳文長駐陜西,充分發揮其練兵的天賦。
陜西一帶本就靠近邊境,民風彪悍,長興侯如魚得水,為大明提供了數不清的精兵。
我們不妨從《實錄》中的記載,來看一看耿炳文的練兵效果。
乙未,延安侯唐勝宗、長興侯耿炳文訓練陜西二十二衛校卒,凡一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四人。
得驍勇騎士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人、習馬二萬三千五百匹。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五十》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月,耿炳文向朱元璋匯報又訓練出陜西都指揮使司所屬二十四衛馬步官軍,合計十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人。
當時老朱正準備對盤踞在遼東金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用兵,於是立刻讓耿炳文親自率軍趕赴北平,準備聽征。
在北伐的同時,老朱也沒有忘記雲南。
為了對付強大的麓川王國,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年底讓耿炳文調兵三萬三千人往雲南屯種聽征。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讓穎國公傅友德輔佐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北伐,所用騎兵依然出自耿炳文的訓練。
乙酉,遣使敕諭右參將、全寧侯孫恪率長興侯耿炳文所操馬軍,往會征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北征。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長案、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藍玉案,之所以沒有牽連到長興侯耿炳文,筆者以為除了他的防禦屬性外,其傑出的練兵才能也是朱元璋極為看重的一點。
我們可以發現藍玉案之後直到朱元璋駕崩的這幾年時間裡,已經年過花甲的耿炳文始終在陜西一帶為朝廷練兵。
至少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月的時候,耿炳文還在陜西,此時距離朱元璋駕崩不過隻有半年的時間了。
耿炳文的滑鐵盧:真定之戰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這位新天子有著極其堅定的削藩決心。
由於『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習慣思維,建文帝朱允炆因其失敗者的身份,其在削藩時的所在所為,難免會被後世貶低和詬病。
事實上建文初年的削藩行動,遠非我們想象中那樣的一時沖動或者雜亂無章。
朝廷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收緊針對燕王朱棣的那張大網,包括在王府內部埋釘子《策反了最重要的王府官員:長史葛誠》,接管北平三司軍政大權,將燕王護衛主力調離朱棣掌控,派出三路大軍切斷燕王外逃路線,以及將周王、齊王、代王等可能的外圍援軍全部廢黜。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一日,燕王朱棣靠著八百護衛起兵造反。
七月十九日,長興侯耿炳文便率領三十萬大軍從南京大舉北上。
朝廷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做出反應,說明這支部隊早就集結完畢,就等著朱棣造反了。
即使是在現代社會,集結三十萬大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妨拿朱棣本人來舉個例子。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八月,靖難元勛淇國公丘福率領的北伐明軍被韃靼大汗本雅失裡擊敗。
消息傳回北京之後,朱棣誓言報仇。
永樂皇帝在當年九月就下詔進行全國總動員,而目標僅僅是在明年開春可以大舉出征。
而建文朝廷從朱棣起兵造反,到三十萬大軍北上,中間隻有十九天,可想而知朝廷為了剿滅燕王做了多麼細致的準備工作。
但是對於耿炳文而言,本次作為主帥更像是一次趕鴨子上架之旅。
從上文的梳理可知,這位長興侯一生中還沒有過統帥三十萬大軍的經歷。
明朝建國初期幾次北伐,耿炳文沒有參與。
中後期平定雲南、遼東、漠北,耿炳文還是沒有參與。
他最大的功勞,是在訓練軍隊,為大軍提供兵員保障這一塊上面。
而且耿炳文多年來的深耕之地乃是陜西,河北、北平那一片區域對他而言也非常陌生。
即使如此,長興侯仍然給朱棣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根據《明太宗實錄》以及《明史》的記錄,耿炳文率領大軍抵達真定之後,和朱棣在滹沱河北打了一仗,結果大敗。
包括副將李堅、寧忠、顧成在內的一大票高級武將被俘,耿炳文本人退保真定城。
懾於其善於守城的威名,朱棣攻城三日不下之後退兵返回北平。
由於這次戰敗,建文帝派出曹國公李景隆北上取代了耿炳文的指揮權。
直到南京陷落,這位長興侯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記錄之中。
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在清朝道光年間修纂的《晉寧州志》之中,收錄了黔國公沐晟在正統年間為其表哥耿琦所寫的一篇碑文,裡面的內容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歿於陣。
上更痛甚,親制文遣命中官諭祭。
命有司治墳塋,賜臨濠山地三百頃、佃戶二千人、守墳人二百戶,儀仗戶十五戶,以京衛軍士充之,先後隆恩疊頒洊至。
—《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記》
這裡略作解釋,『三十二年』就是指建文元年。
朱棣登基後革除了朱允炆的年號,因此建文元年被稱為洪武三十二年。
文中的『侯』即長興侯耿炳文,『上』即建文帝朱允炆。
沐晟明確指出耿炳文是在真定戰死,建文帝不但親自寫了祭文,還給予了高規格的墓葬。
沐晟是靖難戰爭的親歷者和建文朝廷軍方高層,他的話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如果沐晟說的是真的,朱棣為何要篡改耿炳文的結局?
真定發生了什麼?
我們先從《實錄》的時間線來看一下:八月十二日,耿炳文大軍抵達真定。
八月十五日,朱棣在雄縣打敗了耿炳文手下的先鋒都督潘忠和楊松。
八月二十五日,朱棣到達真定,擊敗了耿炳文,俘虜了李堅等人。
筆者以為,破綻就出在李堅身上。
李堅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的駙馬,在洪武末年就深得老朱的賞識和重用。
從《實錄》來看,朱棣在圍殲朝廷先鋒之後才來到真定,也就是說他和李堅此前並沒有交過手。
可是駙馬都尉李堅卻在這段時間內因功獲封灤城侯。
這就很奇怪了,雙方既然沒有交鋒,李堅憑什麼封侯呢?
大名公主,下嫁李堅。
堅,武陟人。
…建文初,以左副將軍從伐燕。
及戰,勝負略相當,封灤城侯,予世券。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即使是《實錄》,後世史官也有意或者無意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破綻。
這個破綻對於猜測長興侯耿炳文的死因,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作用,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壬戌,上將輕騎數十繞出城西,先破其二營。
適炳文送使客出,覺之奔還,急起橋。
我軍散斷橋索不得起,炳文幾被擒。
上引滿射之,應弦而斃,城中驚懼。
—《明太宗實錄卷三》
按照《實錄》的說法,耿炳文在送客出城之時發現了燕軍偷襲。
當時這位長興侯當機立斷,立刻奔還城中,同時拉起吊橋。
但是燕軍射斷吊橋繩索,導致耿炳文幾乎被抓。
但是這裡突兀地出現了一句『上引滿射之,應弦而斃』。
被射死的是誰?
是耿炳文要送的客人,還是耿炳文本人?
恐怕隻有長興侯被一箭射死,才稱得上『城中驚懼』!
綜合《實錄》中的奇怪記載,以及李堅的封侯記錄,筆者懷疑雙方其實早就有過多次交鋒,所以才有『勝負略相當』之說。
而李堅因功獲封灤城侯,證明他在和朱棣的對抗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而朱棣則非常可能在困境中兵行險著,比如派出次子高陽王朱高煦前往耿炳文軍中詐降,然後本人率領小股精銳潛伏城下。
上文中耿炳文親自送出來的客人,其實就是朱高煦。
此時朱棣突然殺出,再加上高陽王的配合,這才一舉斬殺了長興侯。
這突如其來的斬首行動打懵了官軍,從而造成整個指揮層被一鍋端掉。
結語:朱允炆即位之時,僅剩下的兩位開國元勛一個是武定侯郭英,另一個就是耿炳文。
郭英是太祖第十五子遼王朱植的嶽父,說實話本身就是建文帝的防備對象。
而耿炳文和已故太子朱標是親家,其子耿璇是江都公主的駙馬。
看上去選擇大軍統帥之時,似乎隻有耿炳文這一個選擇。
筆者以為當時如果任命郭英為主帥,應該效果更好。
郭英全程參與了平定雲南、遼東和漠北的戰役,在指揮大兵團作戰上面的能力遠強於耿炳文。
可能在當時的建文朝廷,像郭英,乃至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這樣和朱棣沾親帶故的勛貴,都不是皇帝的第一人選。
挑來挑去,隻有身世清白的耿炳文最合適。
可惜長興侯的實戰經驗確實少了一些,不管朱棣到底施展了什麼樣的陰謀詭計,耿炳文自身也是有問題的。
俗話說『受降如受敵』,這句話朱元璋曾經無數次告誡過朱棣,朱棣也無數次告誡過自己的兒子朱高煦。
耿炳文身為老將卻沒有做好防范工作,這也是不可原諒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