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朱棣派三個親兒子進京,朝中對是否扣押這三子意見不一。
朱棣的小舅子徐輝祖慫恿建文帝說:『我這三個外甥裡,朱高煦最是驍勇善戰,留下他必是禍患!』3年後朱棣繼位,他問徐輝祖:『你猜我敢不敢殺了你?
』
徐輝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子,是朱棣發妻徐皇後的親弟弟。
如此親密的關系,朱棣起兵謀反時,徐輝祖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1384年,一代名將徐達得了背疽,第二年便離世了。
他一定沒想到,自己的死為後世留下了太多的揣測。
徐達其人謹慎,戎馬倥傯半生,在他死後的第三年,朱元璋便讓徐達的長子徐輝祖襲承了爵位。
徐達一共有4子4女,他對孩子的教育可謂極其嚴格,《明史》稱其為『家眾肅然』。
從徐輝祖到朱棣妻子徐妙雲,都是在嚴厲家風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徐輝祖原名徐允恭,朱允炆繼位後,為了避諱『允』字才改了名。
而徐輝祖更是和李景隆《開門放朱棣進南京那哥們》,成為了朱元璋非常信任的兩位『將二代』。
為了鍛煉這倆小子,朱元璋可是沒少捶打他們,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為輔佐明朝第二代君王的柱石。
晚年的朱元璋開始對功臣進行大肆屠殺,此時的徐輝祖已經是舉足輕重的一員大將,但是仍然和他的父親一樣,躲過了此劫。
朱元璋過世後,徐輝祖不負明太祖眾望,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全心輔佐。
但是,徐輝祖有忠心,朱允炆也有疑心。
朱允炆稱帝後,就開始對叔叔們下手削藩,而他心裡最畏懼的還是四皇叔——燕王朱棣。
作為朱棣的親小舅子,徐輝祖自然也很難讓朱允炆信任起來。
因為徐輝祖相當於朱元璋的托孤重臣,朱允炆便加拜他為太子太傅,有事也願意聽聽他的想法。
注意,『聽』不代表『認同』。
1399年,此時的朱棣被削藩逼迫的已在暗中做著起兵打算。
當年4月恰逢朱元璋忌日,朱棣不敢進京祭拜,生怕就此被朱允炆扣下。
無奈之餘,朱棣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派去了。
這時,憶柔寫過的三大『傻』文人之一的齊泰向朱允炆建議:『需將三人留下,以免燕王有變』
而三大『傻』中的黃子澄卻持反對意見:『如果僅是因為懷疑燕王,便將他的兒子們扣下,反而容易引起他的猜忌,不如將他們都遣返回去吧!』
齊泰和黃子澄一定想不到,就因為他們沒有就此事達成一致的意見,他們的結局也是相當得慘烈。
徐輝祖算是繼承老爹謹慎的性格了,他選擇秘密奏報朱允炆,並對他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在我這三個外甥中,唯有朱高煦悍勇無比但是也很無賴。
別說他不會忠於陛下,他將來或許連他父親都要反!這樣的人留下他,就等於留下了心腹大患!』
徐輝祖算是看透了朱高煦,要知道,朱高煦這三兄弟可都是徐妙雲所生。
也就是說,這三個孩子是徐輝祖嘎嘎親的外甥。
自古忠孝兩難全,徐輝祖一定是把『忠』放在首位的。
遺憾的是,朱允炆並沒有把徐輝祖的提醒當回事,反而聽了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的建議。
決定將朱高煦三人遣返回北平,這可真是放虎歸山啊!
徐輝祖聽聞消息後,已然來不及,因為朱高煦這個滑頭已經偷了他的馬逃之夭夭。
等到徐輝祖派人去抓時,早就找不到朱高煦的身影了。
自此,徐輝祖算是得到了朱允炆的徹底信任。
一年後,當朱棣揮師起兵時,朱高煦大殺四方,立功最多。
朱允炆也終於後悔了,不由地感嘆道:『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徐增壽這個人有點意思,他是徐達的三兒子,卻與哥哥徐輝祖的志向不同。
徐正壽與朱棣的關系極其密切,後來更是在靖難之役時私下向朱棣傳遞消息,被朱允炆發現後,也被其斬殺了。
徐增壽自始至終都是朱棣黨,可是前文提到的另一個人就不是了。
這個人就是李景隆。
1401年,李景隆奉命前去抗敵,朱允炆因為擔心李景隆不敵,又將徐輝祖派出。
果然,李景隆出師不利,在白溝河一戰就損失10萬兵馬。
徐輝祖率領3萬京師為李景隆殿後,這才讓李景隆成功撤回。
此後不久,徐輝祖再次出征與燕軍大戰,大獲全勝,並且大挫燕軍氣勢。
可以說,在姐夫朱棣起兵之後,徐輝祖絕對是他最大的絆腳石。
隻可惜,最後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一路勢如破竹地沖到了南京城下。
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為了保命,終是打開了最後一道大門——金川門。
朱棣攻入南京時,徐輝祖同齊泰、黃子澄等人一樣,始終不肯承認朱棣的身份。
齊泰被處死並株連親族,黃子澄親族400餘人被充軍、119人被殺。
此時的徐妙雲尚在人世,考慮到愛妻這一層,朱棣並沒有很快殺了徐輝祖,而是將他下獄了。
但是,徐輝祖始終沒有擁戴朱棣的意思,朱棣這才忍不住親自斥問道:『你是不是以為我不敢殺你?
』
徐輝祖也不是吃素的,他冷笑地說了一句話,懟得朱棣是啞口無言。
徐輝祖說:『開國功臣子孫免死!』這大概就是朱元璋給徐輝祖最後的福蔭吧!
最後,徐輝祖又因為是國舅才免於一死。
朱棣登基5年後,徐輝祖病逝。
但是,在《明史》中又這樣寫道『或曰勒自裁』。
他曾是抗倭名將,又是忠君名臣。
他多次向建文帝密奏『燕王必反』,卻沒能引得足夠重視。
或許他沒能順應時局,但終究是保住了徐氏一族的清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