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個儒家傳統的信奉者,建立明朝之後,他一開始就按照儒教所推崇的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了皇位繼承秩序,立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可不幸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身亡。
朱元璋並沒有重立太子,而是把繼承權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其為皇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一上臺就著手削藩,激怒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反,發動了『靖難之役』,並取得了成功,奪得皇位。
為了給自己繼位披上合法的外衣,朱棣仿唐太宗官修《奉天靖難記》,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靖難之役的始末
靖難之役之所以會爆發,說白了就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生死存亡問題。
朱元璋立國之後,為了保證朱氏子孫能夠長久地、穩坐江山,在立完太子後,其他兒子都封藩王,而且每個藩王都是獨霸一方,其中藩王勢力最強就是九大塞王,他們不僅鎮守一方還有抵禦漠北蒙古,因而更加兵強馬壯。
朱元璋在世還好,這些藩王還比較老實,若是朱標繼位也差不到哪去?
朱標在這些藩王的心中位置也是比較高的,但是朱允炆繼位就有問題了。
一個是他相對這些叔叔輩分較低,一個是個人威望不足,上臺之後,他就怕壓不住這些藩王。
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
即位之後,立馬開始和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標等人策劃削藩事宜,因朱元璋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已經去世,已四子燕王朱棣最長,所以削藩就是圍繞『剪燕手足』展開的,先後廢黜燕王同母弟周王、齊王、代王和岷王之後,建文帝把目的對準了燕王,當時命北平的佈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張信擒殺燕王時,張信是朱棣舊部從中泄密,使計劃失敗了,朱棣再也按捺不住了,於1399年7月,以『清君側』為名起兵。
雖然朱允炆有著合法的繼承權且代表著中央,但是二人的個人實力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
朱棣是少年將軍跟隨父親打江山,後又為藩王鎮守一方,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且為人是工於權謀、老於行陣、堅忍持久、雖屢屢挫敗,但仍作困獸之鬥,最終是孤註一擲而獲勝。
而朱允炆是性格較為懦弱,身邊大多是書生文人,缺乏政治經驗,而且在作戰中往往用人不當,軍機是一誤再誤,最後無可挽回。
朱棣的孤註一擲是在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通過朝中奸細得知京城防守空虛,於是他決定『臨江一決,不復反顧』。
在建文四年大敗朝廷軍隊於靈璧,後又占領揚州,之後直達南京,在內應打開城門歡迎朱棣,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失蹤,朱棣在一場場屠殺中登上了皇位。
官修《奉天靖難記》和朱棣形象的塑造
1.《奉天靖難記》編修的背景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皇位是自己搶來的並不是他爸爸搶來的,因此在一些傳統儒家士人眼中,他這種行為是不忠不孝的。
所以即使他取得了靖難之役勝利後,即將登基之時,讓方孝儒給他起草即位詔書的時候,被方孝儒拒絕了。
他是通過自己的權謀進行篡竊的,權謀不足以為自己正名,必然繼之以殘毒的淫威。
方孝儒在拒絕朱棣後,朱棣把方孝儒『九族』之外又誅連朋友、門生,合為一族並『十族』一起殺害,共死者873人。
除了方孝儒,還有齊泰、黃子澄等建文舊臣和不服自己的人,朱棣就提起屠刀進行屠戮。
但是他殺不盡天下讀書人,屠殺也不能堵住天下之口。
所以他要從思想上入手,在思想上確立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在永樂時期進行了一些標榜文治、尊崇儒學的措施,如編著《永樂大典》。
在即位問題上朱棣找到一個和自己類似的例子,那就是唐玄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這下朱棣大為高興,真的是前有古人可參照了,既然唐太宗一代明君是在弒兄殺弟的基礎上登上皇位的,都可以成為一代明君,我朱棣怎麼不可以呢?
所以朱棣借此給自己臉上貼金,大肆地宣傳玄武門之變是『撥亂反正』、『戡禍亂』、『倡義靖難』。
在這些輿論的幫助下,朱棣版本的『靖難之役』出爐,並以《奉天靖難記》的方式進行發表。
2.《奉天靖難記》是對李世民版的『玄武門之變』的借鑒
第一,篡改史書與曲筆。
唐太宗在聖明,他誅殺兄弟的事實是無法否認的,他可以用皇帝威嚴堵住當時人的公開議論,但是史官還是會秉筆直書,寫在史書上,這就是帝王的擔憂之處。
所以唐太宗決定釜底抽薪,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不僅讓同時代的人不敢議論,就是他去世之後也不能讓後世人得知真相,在身後戳脊梁骨。
因此,唐太宗篡改了帝王《實錄》,據專家研究唐太宗篡改的歷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抬高李世民,貶低李建成;抬高李世民,貶低李淵;虛構李淵許立李世民為太子的事。
朱棣有樣學樣,在永樂一朝,《天潢玉牒》和《明太祖實錄》進行了兩次重修,篡改這兩本主要是想改變朱棣是溥妃所生的事實,也就是庶出,他本自己改成了是馬皇後的第四子,那麼按照儒家禮法,朱棣前三個哥哥死後,他就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了。
後朱棣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基於《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名曰『奉天靖難事跡』的基礎上編撰了《奉天靖難記》,主要目的就是就是美化自己,醜化朱標、朱允玟。
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朱棣也虛構了朱元璋曾欲立其為太子。
第二,雷同的三次立太子的情節。
李世民為了標榜其即位的合法性,在自己《太宗實錄》中篡改出了三次李淵封他為太子的情節。
第一次是太原起兵,李淵許諾事成,立李世民為太子;第二次是李淵在當唐王之後,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第三次是李淵派李世民討伐楊文幹時,許諾叛亂平息之後立其為太子。
這些在《資治通鑒》都有記載,《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一部分參考文獻就是來自《太宗實錄》。
無獨有偶,《奉天靖難記》也有明太祖欲立朱棣為太子的三個情節,第一次是明太祖看到朱標『又檀募勇士三千餘,東宮執兵衛』
明太祖聽說了之後,對馬皇後說道『諸子無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撫國家,吾所屬意』;第二次是在朱標死後,太祖對近侍說『朕欲建燕王為儲貳,以承天下之重』;第三次是明太祖即將駕崩之際,太祖在病榻連續三問『第四子來未?
』後才駕崩的
這兩個朝代,兩個帝王為自己的合法繼位的粉飾的三個情節不得不說很像,隻是唐太宗在前,他的故事是原創度比較高的,明成祖在後,他的故事難免有借鑒抄襲之嫌。
第三,踩低別人捧高自己。
唐太宗在多個史書在醜化自己的對手李建成和李元吉,把他們描述成十惡不赦的罪人,然後借著踩到他們來美化自己。
如在《高祖實錄》對建成是這樣描述的『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嘈酒,好敗獵,常與博徒遊』,在《舊唐書》是這樣描述的『建成、元吉又外結小人,內連嬖幸,高祖所寵張婕妤、尹德妃皆與之淫亂』
幾乎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貶低的一無是處。
然後在《高祖實錄》借李淵的口來捧高自己『太宗每總戎律,惟以撫接才賢為務,至於參請妃嬡,素所不行』。
總之就是為了證明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正確的,自己即位是合法的。
那麼在《奉天靖難記》也采用了相同的筆法。
首先醜化朱允炆,稱其為『允墳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政事一委權奸,悉更太祖成法,注意諸王,遂成不軌之謀矣』也就是朱允炆繼位不合法而且在帝位上無君德。
其次醜話朱允炆的爸爸朱標,『初,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就是說朱標為太子時已經多有失德,太祖多次指責,但都沒用。
最後是醜化叔父晉王朱棡。
晉王排行老三和朱標同母,所以他更傾向於朱標父子,且朱元璋有意制造晉燕制衡,一直為朱棣記恨,所以也被醜化,稱其為『私有儲位之望……遂僭乘輿法物,藏於五臺山』編造晉王覷視大位的野心。
而面對晉王和太子勾結起來對付燕王的時候,燕王是『謹事長兄』。
所以《奉天靖難記》醜化朱允墳、朱標、朱棡也是為了證明朱棣繼統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唐太宗是一代明君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惜篡改歷史,後來者朱棣學習唐太宗為自己的皇位繼承進行了粉飾,編撰了《奉天靖難記》。
參考文獻
《朱棣仿唐太宗——論永樂官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