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了三人,結果此三人全都慘死。《網路歷史》

朱元璋問劉伯溫:『咱決定改組中書省,你覺得咋樣啊?

劉伯溫答到:『應該改組,應該改組······』

朱元璋說:『咱選了三個人,你聽聽,征求一下你的意見』

劉伯溫趕緊說道:『不,我請皇上不要征求臣的意見······』

話剛說到這兒便被朱元璋打斷道:『不成,咱一定要聽聽你的想法』

劉伯溫遵旨後,朱元璋接著說道:『第一位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這三人顯然在劉伯溫眼裡都不能算是宰相的最佳人選,為何呢?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楊憲雖有才能,但是卻無宰相的氣量。

汪廣洋偏狹淺薄,連楊憲都不如。

至於胡惟庸,此人才能也有,氣量也有,但是卻是一個恩怨必報,心性暴躁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控制,所以也不能擔任宰相大任』

朱元璋千辛萬苦定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胡惟庸三言兩語給否定了,心裡也有一點小小的不痛快,便接著問道:『那你覺得誰能擔任呢?

胡惟庸回答道:『臣認為還是李善長比較適合』

對於劉伯溫的進言,朱元璋感到大為詫異,但同時也對劉伯溫生了嫌隙,特別是當朱元璋說要讓他擔任相國之位時,劉伯溫百般推脫,稱自己擔任不了這個職位,自己隻能歸隱田園,回老家養老。

換句話說,劉伯溫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他還待在朝中,不僅沒有什麼好的地位,反而最後還會惹來殺身之禍。

但是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劉伯溫的心思,心裡便更討厭他了。

但是後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所說的這三人,最後下場基本上都很慘。

劉伯溫認為的李善長下場同樣也悲慘。

首先來說楊憲,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擔任中書省參知,洪武二年遷升為左丞。

但是此人在擔任中書省執政時,便大肆罷免原來的官吏,隻任用其親信,不僅如此,還殺害了禦史官劉炳。

當然了,最後他也為其行為買了單。

後被李善長劾『放肆為奸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

其次便是汪廣洋,此人本事元朝時候的進士,文筆很好,朱元璋還稱贊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甚至還將其比作劉備的諸葛亮,劉邦的張良。

可見其深有謀略。

後來明朝建立之後,汪廣洋也官累自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

隻可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時候,也被朱元璋賜死了。

而最後這個胡惟庸就不用說了,因為我們已經對他太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正是宰相制度的終結。

他們都是些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們呢?

其實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沖突』。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在獨裁君主制下,如果個人乃至以個人為中心的集團《朋黨》的權力和皇權形成對抗,或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運轉的話,那麼,為了鞏固皇權,獨裁者們便會將這些個人也好,集團也罷都會給鏟除幹凈。

反過來,皇權的鞏固關系到皇權的延續,如果其他外在權力將皇權置之度外,甚至會形成對抗關系的話,那麼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就必須將這些障礙清理幹凈。

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這些人的個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