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還會滅的那麼快嗎?真相讓人汗顏。《網路歷史》

魏忠賢的生死,與大明的滅亡,並無直接的關系。

為何坊間總是傳言『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呢,這個主要是因為崇禎在以身殉國之前,親自下令把魏忠賢的屍骨安葬在了京西的碧雲寺,且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承恩臨終之際發出了『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的感慨。

另外天啟皇帝在彌留之際也曾對年僅十七歲的崇禎說過『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忠告,而且崇禎臨死之前,正是想起了大哥的這句話,才命人為魏忠賢重新安葬的,所以也才有了人們常說的『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事實上,大明的滅亡與否,與魏忠賢並無必然性的聯系,也就是說即使魏忠賢活著,大明也依然會滅亡,且一定會亡在崇禎手裡,為何這麼說呢?

一是崇禎的性格所致,崇禎皇帝是地地道道的志大才疏型的帝王,其能力平庸,但卻非常的勤勉,做事呢?

多疑又迫切的追求速成,其在位十七年,卻先後換了五十任內閣首輔,這哪裡是在治國,簡直是小孩子過家家嘛。

二是大明帝國的氣數已盡,事實上明王朝的財政在萬歷年間就已經破產,有限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支撐帝國龐大的養官成本(官僚機構十分臃腫),以及支付啥事不幹坐等吃喝的上百萬朱氏皇族的開支。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首先都是從財政系統垮臺開始的,因為帝國的錢袋子壞了,那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政府日常運轉或軍費的開支。

為何明王朝能夠茍延殘喘那麼多年呢?

因為明王朝立國已經二百餘年,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無論大明的國運如何衰落,是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的,況且受制於大明制度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像隋唐時期的門閥勢力一樣自立山頭;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被朱氏王朝統治,只要有口吃的,不挨餓就可以了。

後來李自成造反為何能夠一呼百應,因為百姓實在是沒法活了,災民遍地,朝廷不但不去賑災,還要向已經餓的隻剩皮包骨的難民征稅,這不是硬逼著百姓造反嗎。

由於崇禎登基之時,年僅十七歲,毫無官場權利鬥爭的實際經驗,更加的不懂皇帝的平衡之術,所以他一上臺龍椅還未坐熱乎,就聽信東林黨人的蠱惑,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給清除了。

所以在後來的執政生涯中,他每次遇到難關的時候,就屢屢受到東林黨人的聯合抵制,例如遷都,其還未正式提出,就直接被東林黨人給否決了,還有後來的讓群臣籌集軍費,那是個個哭爹喊娘的叫窮,氣的崇禎的暴跳如雷,但又無可奈何,總不能把他們全部都給殺了吧。

總而言之,崇禎為了鞏固皇權,可以除掉魏忠賢,但你必須要培植出制衡東林黨人的另一波勢力集團,否則你動了魏忠賢,就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斷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