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國之將亡』
這是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開篇的警示,可見其重要性。
在那個時代,禮制是那個時代君王最看重的制度,正所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所以在封建時代,君主皇權的合法性是極端重要的,如果政權不具備合法性,將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輕則導致天下人心不服,國祚不久;重則導致天下巨變,身死國滅。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碽妃李氏所生《朱棣稱帝後,將其生母改為馬皇後》,屬於庶出,被封燕王,駐北京,為大明守國門,抵禦北元的騷擾和入侵,所以武功強盛。
朱元璋去世後,將大位傳給了僅十五歲的皇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原來的太子朱標的嫡長子,因為朱標早逝,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所以朱元璋就必須在自己其他的兒子和皇孫之間做出選擇,但朱元璋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為什麼會這樣呢?
1-在朱元璋的心中,他認為隻有他、馬皇後、太子朱標是一家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2-朱元璋必須考慮禮制的影響力;在那個時代,從禮制上講,隻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
所以在古代基本都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
朱元璋的這個選擇令其他皇子很不爽,但是朱元璋在,他們也都隻能老老實實 的忍者;朱元璋一死,這幾個人心裡面多多少少就有點不安分的想法。
但天下有實力的人也就他燕王和寧王了。
中央注意到了這個情況,朱允炆在他手下的那幾個狗頭軍師的攛掇下,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準備效仿漢景帝削藩。
這下好了,燕王本來還有點猶豫,這下就可別怪我不客氣了。
動手吧,借口都跟當年漢景帝削藩時的口號一樣『清君側』,唯一不同的是,漢景帝削藩成功了,建文帝失敗了。
雖然朱棣成功了,但是他依然是大明太祖的兒子,他僅僅是要『清君側』而以,而不是反抗大明,否則他的政權就缺乏合法性。
他可以遷都北京,但是他不會也沒必要改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