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請功臣,群臣大喜,為何劉伯溫他指著菜說我們必死?《網路歷史》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我所知道的可能與別人不太一樣。

這些版本中《火燒慶功樓》最為著名,但是如何火燒?

慶功樓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首先,朱元璋為什麼要屠戮功臣。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朱元璋嫌棄太子朱標太過懦弱,於是告誡他說:凡是跟隨我南征北戰的那些將領,沒有一個是善茬。

因此,駕馭他們就要用強硬手段,你秉性如此柔弱,我百年後可怎麼辦。

朱標回答說:靠德。

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於是朱元璋令人用車載來一車枯骨,讓朱標正眼去看。

朱標冷不防看到如此嚇人的東西,嚇得雙手合十,連連稱『善哉,善哉』。

至此之後,朱標就嚇得生病了。

幾個月後,朱標一命歸西。

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竊令人載屍骨滿輿,當其前激發之。

太子不勝慘蹙,合掌稱之曰:善哉!善哉!

朱標死後,最悲傷的其實是馬皇後。

馬皇後於是就對朱元璋說:立孫子為帝吧,這樣的話,標兒在天之靈也可安息。

但是這樣就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

孫子年齡小,恐怕更難以駕馭群臣。

為了使孫子能順利登基,以後延續朱家基業,馬皇後和朱元璋定下一計,什麼計策呢?

誅殺全部開國大臣。

朱元璋轉悠來轉悠去,最後在鼓樓岡附近的雞籠山上選出一個好位置。

第二天,朱元璋下旨:於雞籠山起慶功樓一座,表彰南征北戰的所有大臣。

消息一傳出,大臣和將軍們可樂壞了,因為他們等的就是這一天。

但是卻有一個人不高興,誰呢?

劉伯溫。

劉伯溫年輕時曾經拜鐵冠道人張中為師,學成出師之日,師傅張中曾經對劉伯溫有過交代:它日遇『慶功』二字即歸,所以劉伯溫一直記著這個事情。

當劉伯溫聽到慶功樓這個名字時,他知道,自己該離開歸隱了。

劉伯溫找到朱元璋,對朱元璋說:昔日漢朝張子房身體有恙,逐赤松子雲遊四方,操辟谷之術,終得天年。

如今我身心疲憊,長患疴疾,願回老家頤養天年。

朱元璋當然不願意劉伯溫走,苦苦相勸了一會,看到劉伯溫心意已決,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劉伯溫得到朱元璋允許後,他來到最好的朋友大將軍徐達府中辭行。

兩人把酒言歡,小敘了半天。

臨別時,劉伯溫深情的對徐達說:恐怕以後你我難以再相見,我送你三個字,你一定要謹記!另外,一定要記住,慶功宴當天要緊跟聖上,寸步不離。

說完,劉伯溫掏出一個紙條,交給徐達後揚長而去。

徐達展開紙條,隻見上面寫著三個字:十下人。

徐達百思不得其解,那麼這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會兒再說。

話說這慶功樓很快就建好了,朱元璋選了一個良辰吉日,召群臣前來赴宴。

宴會開始,上的第一道菜就是傳說中的翡翠白玉湯。

為什麼叫傳說中呢?

因為朱元璋沒少在眾將士面前反復嘮叨當年自己如何落魄,如何在寺廟裡與一乞丐分食白菜豆腐湯的故事。

所以大臣們對這道菜是最熟悉不過了,但是都沒有吃過。

之後,陸續又上了四道菜,分別是炒青絲,炒菠菜,炒韭菜,炒白菜。

大臣們一陣亂哄,紛紛說道:聖上如此摳門,怎麼沒有葷菜呀。

朱元璋微微一笑說道:前幾道菜是讓大家開胃的,來人呀,上葷菜,上酒。

隻見宮女們端上來四盤葷菜,分別是爆炒驢肉,爆炒兔肉,鐵鍋燉狗肉,還有一盤烤麻雀。

眾大臣和將軍們非常高興,於是紛紛動筷子大朵快頤。

可是一旁的徐達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

徐達在劉伯溫走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再加上劉伯溫臨走交代的那句話,時刻緊跟聖上,寸步不離。

於是徐達幹脆近水樓臺的將朱元璋的衣角壓到自己屁股底下,省的朱元璋走了,而自己不知道。

當四盤葷菜端上來時,徐達突然悟出了『十下人』是什麼意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四盤菜分別對應四句話,即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看到這四盤菜,再聯想到『十下人』這三個字,徐達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字謎,謎底是一個走字。

徐達剛想通,就見朱元璋悄悄的站起身來想要離去。

徐達趕緊站了起來,朱元璋一把按住他說:你一口酒還沒有喝,站起來幹什麼?

徐達悄悄的對朱元璋說:難道陛下要一網打盡嗎?

朱元璋臉色一變,沒有說話,站起身來走了出去,而徐達則緊跟著也走出了慶功樓。

沒等他們走多遠,隻聽見轟隆一聲,慶功樓瞬間被炸成平地。

朱元璋頭也不回的匆匆離去,隻剩下目瞪口呆的徐達站在原地,傻傻發愣。

徐達回去後,心裡犯了疑惑。

為什麼呢?

自從慶功樓後,朱元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

徐達猜不透朱元璋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每天輾轉反側,睡不著覺。

最後久而久之,背部生疽,疼痛難忍。

朱元璋聽說徐達背後生疽,於是派宮人給徐達端來一樣東西,什麼東西呢?

蒸鵝。

徐達一看蒸鵝,眼淚落了下來。

鵝乃能夠發污之物,吃了之後隻會加速疽部潰爛,但是皇帝所賜之物,又不能不吃。

徐達無奈含淚吃了蒸鵝,後來疽發而死。

這就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記載於野史,大家聽聽就行,切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