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楊方:為什麼歐洲武器挽救不了明朝?《網路歷史》

《征戰:大清帝國的崛起》作者侯楊方

文 / 侯楊方

在松錦大戰中,一支由孔有德率領的清軍炮兵部隊戰功累累,他們攻下了明軍眾多的堡壘。

而這支炮兵部隊是明朝軍隊花重金從澳門引進武器並聘請葡萄牙人訓練出來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用城頭的歐洲大炮遏制了後金軍進攻的狂潮。

當時歐洲的火器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明朝自己裝備的火器,因此利用歐洲先進的火器技術和人員裝備訓練明軍,甚至直接引進歐洲軍隊,就成了明朝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但事情的發展竟然適得其反,令人始料未及。

明朝就像一個賭徒,不斷地將人力、物力、財力砸在遼西走廊,越渴望翻盤,輸得越慘;投入的賭註越大,輸得越慘。

明朝的『賭博技術』從未改變,更未提高,也從來沒有認真反思:這樣做是否有問題,是不是僅僅靠砸人力、物力、財力就能取勝?

是否要及時改變,及時止損?

同時期的歐洲,三十年戰爭正激烈進行,以先進的火繩槍、火炮、長矛混編的步兵方陣,已經能有效遏制和擊敗板甲重騎兵。

而明軍仍然配備極為落後的火器,運用一成不變的落後戰術,一波一波地投入戰場,成為清軍火炮與騎兵的犧牲品。

話又說回來,畢竟十七世紀的明朝已經被卷入了全球化,近在咫尺的澳門成為明朝引進歐洲先進武器技術以及人員的窗口,而且明朝也確實引進過一支規模極小的葡萄牙炮兵部隊。

早在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徐光啟、李之藻就提議引進西洋火炮,招攬澳門的葡萄牙人,用以備戰。

當時澳門已經被葡萄牙人統治,但名義上仍然屬於大明廣東香山縣管轄。

之後,李之藻、楊廷筠等合議捐錢,派張燾、孫學詩等前往澳門募兵購炮,於五月和十二月將四門西洋大炮送到北京。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四月,廣東引進英國東印度公司獨角獸號《Unicorn》沉船上的火炮二十六門,這些就是之後放在寧遠城頭的大炮。

同時還招募了葡萄牙二十四名炮兵進京教授明軍使用大炮的技術,但遭到朝廷保守官員的反對,以水土不服為由將其遣返。

徐光啟畫像

崇禎元年,崇禎皇帝得知澳門從荷蘭船上繳獲了十門火炮,就下令去購買,然後又招募了二十名炮兵。

葡萄牙文獻中記錄了崇禎皇帝的聖旨,說澳門是皇帝的領地,在這種危急的關頭,希望澳門來效力以謝皇恩。

澳門當局批準了這一要求,澳門議事會於九月選派代表前往廣東與總督協商澳門兵與澳門炮的進京事宜,雙方也就報酬一事達成了協議。

以葡萄牙人公沙為首,一行三十二人,攜大銅銃三門、大鐵銃七門、鷹嘴銃三十支,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初三,經過十五個月的跋涉,終於抵達了北京。

當時己巳之變剛剛結束,後金軍已經俘獲了明軍的大量火器。

明朝以後該怎麼對付後金呢?

徐光啟認為,『惟盡用西術,乃能勝之』。

他建議成立十五支精銳火器營,每營配置雙輪車一百二十輛、炮車一百二十輛、糧車六十輛,共三百輛;西洋大炮十六門、中炮八十門;鷹銃一百支、鳥銃一千二百支,以及戰士兩千人、隊兵兩千人,全部由葡萄牙人來訓練。

明軍火器落後不能克制後金騎兵,冷兵器作戰更加不是後金對手,而訓練一個冷兵器戰士比訓練一個熱兵器戰士要困難得多。

如果從十八歲左右開始訓練一個人射箭和刀槍,基本上訓練不出一個精銳戰士,而女真人是從小開始用弓箭、刀槍打獵,二者差別太大,所以徐光啟認為必須引進先進的歐洲火器與訓練方法。

崇禎元年,徐光啟的門生,同時也是數學家和火器專家的孫元化,被授予寧前兵備道,先跟隨督師袁崇煥,後又跟隨孫承宗抵達了山海關,在山海關城頭設置了紅衣大炮五十餘門、滅虜炮兩千餘具。

孫元化之後又被破格提拔為登萊巡撫,轄地是膠州半島以及遼東半島,所率部隊在登萊地區有八千人,在東江各島有三萬餘人。

己巳之變後,後金軍主力撤回關外,但留下了一支由阿敏率領的軍隊守備包括灤州在內的關內四城。

崇禎三年五月,明軍在收復灤州的戰役中大獲全勝,西洋大炮在攻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孫元化稱,『攻灤首功為黃龍營,龍營得力在西洋炮』。

不久,孫元化所部借助西洋大炮又收復了遵化、永平、遷安三城。

孫元化調集軍隊守衛皮島,其中即包括公沙等數名從澳門來的炮手。

崇禎四年六月,贊畫副總兵張燾督率包括公沙在內的部隊,以西洋大炮在東江一帶擊敗後金軍。

明末來到中國的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何大化記載皮島之役說,中國軍隊『與驍勇善戰的葡人團結一致,不僅成功抵禦了韃靼人的進攻,且在戰場上奮勇作戰,大獲全勝,所有人都將這一勝利首先歸功於葡國統領及其銃師。

勝利的消息傳到朝廷,朝廷上下一片歡騰,皇帝尤其贊揚了葡國士兵;他看到僅七八名葡兵便成功抵禦了敵人,且鼓舞了中國軍隊,增加了其必勝的信念,故重獎他們』。

以上記錄文字可能有點兒誇大,但是葡萄牙大炮的威力的確是不容置疑的。

崇禎三年四月初七,徐光啟上疏要求擴大引進葡萄牙兵的規模,甚至極為樂觀地預計,不出兩年就可以恢復全遼。

袁崇煥的五年復遼已經是吹牛了,徐光啟說兩年復遼更是個大話,但是這可能是當時明朝文臣的一個普遍的誇大說法:首先描繪出一個大的願景,讓皇帝點頭,然後再去做事。

兵部尚書梁廷棟也支持徐光啟的建議。

徐光啟在給澳門耶穌會士首領班安德的信中高度贊揚了葡萄牙士兵的作用,而且非常樂觀地說對天主充滿信心,隨著葡萄牙士兵的到來,戰爭會很快結束。

徐光啟是一名基督教徒,所以他對西方技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且認為一旦葡萄牙士兵在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有利於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也是他的一個初衷,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最後澳門決定向北京再輸送一百六十名葡萄牙士兵、二百名澳門本地士兵以及一百名非洲士兵和印度士兵,明朝皇帝為此要向他們支付五萬三千兩銀子。

讀者諸君還記得遼餉是多少嗎?

遼餉的正額是五百二十萬兩,再加上其他的物資,每年明朝在遼東前線要花費上千萬兩的銀子。

由此觀之,花費五萬三千兩白銀,配備將近四百名葡萄牙士兵以及火炮,其實很便宜了。

崇禎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上述士兵在澳門舉行閱兵儀式,然後坐上明朝提供的十九艘船,正式出發。

何大化在澳門親眼看到了葡萄牙士兵出發的情景,直言其英姿颯爽,展現出了英勇風貌,所以明軍都信心百倍,認為可以擊敗後金軍。

這批士兵一路向北到達韶關,然後翻越梅嶺進入江西。

當時正好有一個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士曾德昭在南昌傳教,他看到了這些人,記述稱大約四百人被統一編隊,其中有二百名士兵;編隊裡有葡萄牙人,一些在葡萄牙出生,一些在澳門出生,更多的還是中國人,他們是優秀的士兵和炮手。

每名士兵還配備了一個年輕的仆人,這些仆人都是用明朝皇帝的錢購買的,軍餉也非常充裕,有良好的武器裝備和軍服。

明清中國的葡萄牙雇傭兵

但是,引進這些葡萄牙士兵遭到了廣東籍官員以及反基督教士大夫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如果葡萄牙士兵在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切身利益。

真實的原因在於,通過澳門——當時中國唯一的海上貿易口岸,廣東人可以壟斷整個貿易,地方官員可以獲得大量好處。

而如果明軍倚仗葡萄牙人在作戰中獲得了勝利,葡萄牙人就會要求明朝皇帝開放沿海甚至內地的貿易特權,廣東就會失去特殊地位。

而士大夫們信仰儒學,反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總之,既有利益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

反對最激烈的是當時的禮科給事中盧兆龍,他是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人,性格非常剛直,不畏權貴,崇禎皇帝對他非常信任。

他反對的理由有幾點:首先,引進這麼多葡萄牙人到京城,一旦這些人心懷異志,會很危險;其次,堂堂天朝本來就精通火器,以前戚繼光就用火器,現在居然打不過後金人,還要招西洋人來幫助打仗,這不是笑話天朝無人嗎?

而且福建和廣東本來就能造紅衣大炮,熟悉裝填點放之法,根本不需要西洋人;最後,徐光啟之所以執意要求引進這些葡萄牙士兵,其主要目的是想傳教。

徐光啟反駁他說,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根本不同,前者要攻打澳門窺視中國,而後者則欲使中國強大以對抗荷蘭人,而且隻需要再招三百名葡萄牙士兵就夠了,兩年之內就可以解決遼東問題。

徐光啟的奏疏叫《聞言內省疏》,原文已經丟失,但是有葡萄牙文的譯本。

他的主張是,引進三百名葡萄牙人和一千二百支火槍,讓葡萄牙人充當教官,訓練兩三萬明軍士兵,這是萬全而唯一的策略;等戰勝敵人一兩次之後,明軍的士氣就會重新得以振作。

但是盧兆龍反過來彈劾徐光啟『蓄謀不軌』,擔心若以葡萄牙人為前驅,恐其『觀釁生心,反戈相向』。

崇禎四年二月,明朝招募的葡萄牙士兵已經抵達南昌,但由於己巳之變已經結束,而且盧兆龍等人激烈反對,崇禎皇帝將其遣返,白花了五萬多兩白銀,最後不了了之。

崇禎四年九月,大凌河之戰正在激烈進行,孫元化命令遊擊將軍孔有德率領遼兵赴援大凌河。

這支隊伍在經過吳橋縣時,突然爆發兵變,史稱『吳橋兵變』。

事情的起因是軍隊給養不足,士兵難忍饑餓之下有人偷雞,而對偷雞士兵的嚴懲激起了其他士兵的極度不滿,最終釀成兵變,隨後他們一路殺回登州,俘獲了巡撫孫元化。

在戰鬥中還有包括公沙在內的十二名葡萄牙士兵陣亡。

他們俘獲了七千名士兵、十萬兩餉銀,以及部署在登州城的三百餘門火炮。

一開始他們想擁立自殺未成的孫元化為王,但孫元化以這樣是不忠於天主、不忠於皇上為由拒絕。

崇禎六年四月,參與『吳橋兵變』的一萬二千餘人乘船百艘登陸鴨綠江口鎮江堡《今遼寧省丹東市》,投降了後金。

孫元化之後自願入境,卻被崇禎皇帝處死,他的老師徐光啟以全家百口性命相保也未能成功。

被處死之前,在北京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化裝成送炭工人入獄探望了他。

孫元化被處決的次年,徐光啟去世,明朝引進歐洲先進軍事技術人員的努力至此告一段落,等到下一次再向澳門的葡萄牙人求援,已經是南明永歷年間了。

孔有德的投降引起皇太極的高度重視,因為孔有德部是當時整個東亞最先進的火炮部隊。

孔有德和耿仲明去拜見皇太極的時候,皇太極率諸貝勒出沈陽城門十裡,到渾河岸邊親自迎接。

孔有德後被封為恭順王,地位在皇太極的兄弟和子侄之上。

明朝對這支葡萄牙人訓練的炮兵部隊連基本的給養都不能保證,致其兵變;孔有德在明朝不過是一員普通的參將,後金卻以最隆重的禮節和待遇接待了這支部隊。

之後皇太極稱帝,還封孔有德、耿仲明為王,這在明朝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這件事情足以證明,明清雙方對西洋炮兵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天差地別。

以前明軍單純隻是冷兵器不及後金軍,孔有德的炮兵部隊投降後,連熱兵器也不及後金軍,戰局已經不可逆轉。

孔有德的炮兵部隊與八旗的騎兵結合,在之後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攻城拔寨、無堅不摧,明軍的險關要隘再也不能阻擋清軍南下了。

《本文選自侯楊方所著《征戰:大清帝國的崛起》,由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授權發佈》

華文好書選讀

《征戰:大清帝國的崛起》

侯楊方 著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22年4月

為什麼薩爾滸大戰是決定明清命運的關鍵之戰?

崇禎皇帝與袁崇煥的一年之癢如何改變戰爭態勢?

弘光政權如何在悲壯與絕望中滅亡?

雅克薩之戰和《尼佈楚條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清朝鞏固疆土的戰爭給後世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

從薩爾滸之戰到大凌河之戰,從己巳之變到甲申國變,從平定準噶爾到金川之戰,本書詳細講述明清嬗代的完整過程和清朝開疆拓土的歷次戰爭,真實再現了清王朝從一個小部落成長為大帝國的發展歷程,揭開大清帝國崛起的眾多謎團,是一部征戰史、拓疆史。

在講述這些戰爭經過時,思考其中的人性、謀略和智慧。

華文好書

ID:ihaoshu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