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是指將活人作為死者的殉葬,與墓主人一塊埋入地底下,極其殘忍和不人道。
這種野蠻的制度在原始社會出現,殷商、春秋時期達到極盛,《詩經》就記載有秦國三位大臣為秦穆公殉葬的情形。
戰國時已經有人反對,孔子指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表明那時的人們不僅呼籲廢止活人殉葬,就連用人傭代替活人的象征性陪葬,也飽受詬病。
漢、唐、宋時,制度性的人殉活動基本已被官方廢止,但現實中卻並未絕跡。
到了元朝,野蠻的殉葬制度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呈現出重新抬頭的趨勢。
到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盡管取消了元朝很多落後的政策,可人殉的陋習居然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提升至皇室親貴殯葬制度的層面。
野蠻落後的人殉制度的復活,成為了朱元璋身上最大的污點。
明朝第一起人殉事件發生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病死,朱元璋下令讓他的王妃和次妃殉葬。
擱在朱元璋自個兒身上,更是有多達40名以上的妃嬪和眾多宮女隨他一起葬入明孝陵。
為他殉葬的宮女家族,稱為『太祖朝天女戶』,受到明朝政府的優待。
雄才偉略的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這項被人唾棄的惡習,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預防後宮和外戚幹政。
上一位君王的妃嬪要是活著,有可能在血緣親情和裙帶關系上對新帝進行壓制,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新帝的施政。
外戚家族也可能聚合成勢力,威脅到新帝的統治。
奉行『後宮、外戚不得幹政』的朱元璋,意圖在源頭掐滅火苗;
其二是出於帝王冷酷的占有欲望。
當皇帝的,即便最後不得不順應自然法則生老病死,也幻想著將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統統帶入地底下的幽冥世界。
萬一人死後真有靈魂,這些殉葬之人還能繼續侍候他,讓他在黃泉之下也能擺帝王的排場。
特別是朱元璋這樣越是出身貧寒的皇帝,就越想在發達後彰顯自家身份的高貴,甚至把人殉當作抬高朱家的方式。
朱元璋無疑是位偉大的帝王,但他始終未能超脫於自身的局限性,恢復了殘酷的人殉,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他的妃嬪們對殉葬也並不全是出於自願,當中很多都是被逼著不得不死,而且死狀還極其淒慘。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的殉葬妃嬪主要有以下兩種處置方式:
生前吊死,隨後陪葬。
殉葬前,太監們會給殉葬者準備一頓豐盛的飯食。
位份高的妃嬪像平常一樣單獨食用,普通宮女則集中到一個房間,吃完在人間的最後一頓飯。
但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情吃?
無不淚流滿面。
時間一到,執行者《通常是太監》就來催促殉葬的嬪妃和宮女爬上凳子,將脖子套進事先預備好的白綾結成的套內,由下面的太監將凳子一踢了事。
碰上殉葬者自己下不了手,或者出於本能想要逃跑,他們就強制執行。
灌食水銀,毒殺入棺。
水銀有劇毒,服之即死。
用水銀是因為死於水銀的人屍體保存得比較好,不會腐爛。
但實際上並不是簡直的灌下水銀就能達成這種效果了,有一個比較復雜的工序,對殉葬者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朱元璋的妃嬪中,隻有一位張姓美人因女兒寶慶公主年紀幼小得以幸免,其他的有無孩子全部殉葬。
馬皇後不在此例,因為她比朱元璋早逝,不過她就算活著也不可能殉葬。
有朱元璋開的先例,其後幾代明朝皇帝下葬時,都安排有一定數量的女性陪葬,就連以仁義著稱的明仁宗朱高熾也不例外。
除了皇後及高位或生育過的妃嬪,皇帝的女人極少能逃過殉葬的厄運。
明成祖朱棣去世時,殉葬者有30多人,大家吃完飯,站到事先安置好的小床上,把頭掛進頭頂垂下來的掛繩中,太監在下面搬開小床,沒一會兒就全死了。
有個朝鮮送來的美人臨死前哭著說:『娘,我去了,我去了!』簡直令人聞之落淚。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時,入宮20多天的郭嬪不得不按制度殉葬,死前寫下淒婉的遺書,見者無不為之傷心。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殘忍的人殉制度才被廢除。
這也為因土木堡之變差點斷送大明王朝的朱祁鎮,稍稍挽回了一點印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