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為維護明朝江山而殉難者,為反抗清朝入主而殉國者,據乾隆朝《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共收錄明末殉節之士4000餘人。
其人數之多,其悲壯之情,邁越前代,影響至今。
僅舉張銓、孫承宗和史可法三個故事,其愛國精神,以見一斑。
一、忠節張銓
張銓(?
~1621年),山西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明史》有兩個張銓,另一是安徽定遠人,隨朱元璋有戰功,封永定侯)。
張銓任遼東巡按禦史,同遼東經略袁應泰駐守遼東首府,遼陽城。
城破被俘後,原撫順遊擊、投降後被努爾哈赤招為額駙的李永芳前來勸降,張銓不予理會;天命汗努爾哈赤誘以高爵厚祿,張銓山立而不跪,就是像山一樣挺立,拒絕跪降。
並聲言:『我身為天子大臣,豈能屈膝!』後金貝勒舉刀相逼,張銓引頸而待。
問將他送回明朝如何?
張銓說:『力不能殺賊,無顏求歸!』皇太極敬佩他的忠誠精神,引宋徽宗和欽宗做例子,說從前徽、欽二帝被大金天會帝所擒,屈膝叩見,受封公侯的故事,勸他不必執迷不悟。
張銓仍不為所動,隻求速死。
他說:『我當今皇帝,天下一統,共主稱尊,我豈屈膝而損大國之體耶?
』我受朝廷厚恩,如降你們,遺臭萬年。
我有母有妻,還有五個兒子,你們要是生我,必致覆宗絕祀。
『我一死之外,無他願也!』(《清太祖實錄》卷七)
最後,四貝勒皇太極見張銓志不可奪,命將張銓用繩勒死。
但也有人說他是自縊而死。
《明史·張銓傳》記載:『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欲殺之,引頸待刃,乃送歸署。
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崇禎帝下詔為他在北京宣武門外建祠祭祀。
二、忠心承宗
孫承宗(1563~1638年),今河北高陽人,相貌奇偉,胡髯戟張。
說起話來,聲音清亮。
萬歷三十二年(1604),高中榜眼。
有謀略,大學士吳道南問他:『梃擊案』當怎麼辦?
孫承宗說:『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連貴妃,不可深問。
龐保、劉成而下,不可不問也;龐保、劉成而上,不可深問也』(《明史·孫承宗傳》》
天啟帝即位,充日講官,就是皇帝老師。
皇帝每聽承宗講課後,都說『心開』,就是講得精彩。
不久,官禮部侍郎。
他還『知兵』,熟悉軍事。
明失陷遼陽後,拜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兼帝師。
廣寧失陷後,王在晉任兵部尚書、遼東經略,駐山海關,要在關外八裡地方再建一座城,加強防守。
六品小官袁崇煥反對,認為應在寧遠建城。
王在晉不聽,袁崇煥便寫信給首輔葉向高,未回復,再寫信。
葉向高跟孫承宗商量,孫說我前去調查一下。
首輔同意,皇帝準許。
孫承宗騎馬出關,袁崇煥陪同,到中前所,城內僅存兩間破屋,滿目所見,一片淒涼,不禁潸然淚下。
他登上城樓,向東北眺望,遙見寧遠形勢,『天設重關,以護神京』;他認為寧遠是山海關的天然『重關』,寧遠不可不守。
回到關上,同王在晉有一段對話:
孫問:舊城外八裡建新城,舊城外『品』字坑、地雷為敵人設,為自己設?
新城如守不住,數萬新兵怎麼辦?
王答:將在山上建三個寨,以待潰卒!
孫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不是教他們潰敗嗎?
王答:兩座城比一座更保險。
孫說:不想恢復大計,而將關外屏障都撤掉,躲在關內圖一時安逸,遼東豈不被敵人控制?
王在晉雖無言以對,卻堅持在關外修築重城。
孫承宗和王在晉推心置腹地談了七天七夜,王在晉仍不同意。
但孫承宗、葉向高都支持袁崇煥主守寧遠的意見,並在給皇帝講課之暇,面奏所聞所見,順便說了一句:王在晉不堪重用。
隨之,調走王在晉。
遂有之後的寧遠大捷。
孫承宗在閹黨與東林黨的黨爭中,雖為人忠正,胸有韜略,又為帝師,終被排擠,回到家鄉。
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率軍入犯,進攻北京,孫承宗重被啟用,再任督師,經袁崇煥等軍民奮力,皇太極受挫回師,北京得以保全,並收復永平等四城,關內土地,得以完整。
崇禎十一年(1638),清睿親王多爾袞等率軍破長城、入內地,十一月初九日,清軍兵攻高陽。
縣令雷之渤聞警先逃,告老還鄉的原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孫承宗,本無守土之責,卻率領全家兒孫、重孫、曾孫和鄉民,登城拒守,以示與城共存亡。
清兵攻城不下將退去,環繞城墻,吶喊三周,守城兵民,也三次呼應。
清軍說:『此城笑也,於法當破』(《明史·孫承宗傳》)就是說呼喊時,帶著勝利的歡笑,這座城可以攻破。
於是,清軍再次合圍高陽城。
激戰一天一夜,城陷。
大學士孫承宗被執,勸降。
孫承宗說:『我天朝大臣,城亡與亡,死耳,無多言』說完面北,望闕叩頭,投繯而死,年七十有六。
隨之,其子、孫、從孫都戰死,婦女等自殺,闔府30餘人,全都殉於社稷。
(《明史·孫承宗傳》)
三、忠誠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年)字憲之,北京大興籍,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
可法短小精悍,目炯有光。
崇禎元年(1628)進士,官鳳陽巡撫、南京兵部尚書,『廉信,與下均勞苦;軍行,士不飽不先食』(《明史·史可法傳》),士兵都願意以死效力。
崇禎帝自縊後,鳳陽總督馬士英與阮大鋮計議,要立福王為君,張慎言等說:立福王朱由崧有七不可,即貪婪、荒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
史可法贊同。
但還是立了福王。
五月,議戰守。
史可法說:『王宜素服郊次,發師北征,示天下以必報仇之義』(《明史·史可法傳》)升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
史可法請督師,出鎮淮安、揚州。
史可法議分江北為四鎮,駐鎮揚州。
時朝廷上下極度混亂。
為爭官位,殿堂之上,大吵大鬧,甚至拔刀互相追逐。
史可法上疏:陛下…若躬謁二陵,親見泗、鳳蒿萊滿目,雞犬無聲,當益悲憤。
願慎終如始,處深宮廣廈,則思東北諸陵魂魄之未安;享玉食大庖,則思東北諸陵麥飯之無展;膺圖受籙,則念先帝之集木馭朽,何以忽遘(gòu)危亡?
早朝晏罷,則念先帝之克儉克勤,何以卒隳大業?
戰兢惕厲,無時怠荒,二祖列宗將默佑中興。
若晏處東南,不思遠略,賢奸無辨,威斷不靈,老成投簪,豪傑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潛移,東南一隅未可保也。
(《明史·史可法傳》)清軍南下,形勢嚴峻。
史可法每繕寫奏疏,循環諷誦,聲淚俱下,聽到的人,無不感泣。
清順治二年(1645)正月,南明諸軍缺餉,諸軍皆饑。
高傑到睢州,為許定國所殺。
部兵大亂,屠掠睢州附近二百裡殆盡。
可法聞變,流涕頓足,嘆道:『中原不可為矣!』(《明史·史可法傳》)
清軍攻陷盱眙,援兵全軍敗沒。
史可法連夜趕回揚州。
城中人斬關出逃,舟楫一空。
史可法傳檄援兵,無一至者。
二十日,清兵至。
明日,總兵李棲鳳拔營出降。
揚州官民,分陴拒守。
舊城西門險要,史可法奮自親守,並作書寄母妻說:『死葬我高皇帝陵側』(《明史·史可法傳》)兩天後,清兵到揚州城下,炮擊城西北隅,城破。
可法自刎未遂,被執。
勸降,拒絕,被殺。
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從直,江都知縣周志畏,兩淮鹽運使楊振熙等,都死於難。
清軍因揚州兵民拼死抵抗,大肆屠殺,『揚州十日』,慘絕人寰,流傳至今。
史可法德高品潔。
他因功所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師、太子太師等,全都力辭不受。
他身為督師、兵部尚書、大學士,但『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箑(shà),冬不裘,寢不解衣』(《明史·史可法傳》》。
如除夕,寫文書到夜半,疲倦索酒。
廚師報告:肉已分給將士,沒有下酒菜肴。
他便取鹽粒豆豉佐酒。
可法善飲,數鬥不醉,但在軍中絕飲。
是夕,進數十觥,伏思先帝,泫然淚下。
史可法面對敵軍,堅強不屈。
壯烈殉難,無法尋屍。
一年後,家人以他生前袍笏(hù)招魂,葬於揚州城外梅花嶺(《明史·史可法傳》)。
有史公祠紀念。
《明史》贊道:『忠義奮發,提兵江滸,以當南北之沖,四鎮棋佈,聯絡聲援,力圖興復。
然而天方降割,權臣掣肘於內,悍將跋扈於外,遂致兵頓餉竭,疆圉日蹙,孤城不保,志決身殲,亦可悲矣!』有《史忠正公集》傳世。
親愛的朋友們,關於這篇文章,您怎麼看呢?
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您的支持是我寫文的動力,如果喜歡此種類型的故事,請關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註: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