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乞丐逆襲成皇帝後,他馬上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並著力培養這位準接班人。
然而朱標福大命不大,隻有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不多久,朱元璋的二皇子、三皇子也相繼去世,於是四皇子朱棣就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
然而,朱元璋並沒有立朱棣為太子,而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使得朱棣很是不滿。
要知道朱棣文武雙全,為大明江山的建立下了赫赫戰功,無論戰績,還是資歷威望都比皇長孫朱允炆要強百倍。
朱棣對朱允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為了搞『平衡』,又為了『國妨』的需要,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開始大肆封賞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各地藩王。
朱棣被封為燕王,其實力在諸王中最強。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雖然性情寬厚,為人仁義,但上臺後看到外邊的藩王都手握重兵,為了消除隱患,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2個字:削藩。
為了不打草驚蛇,建文帝並沒有直接對勢力最大威脅最大的燕王朱棣動手,而是『投石問路』。
他先是削掉了周王朱橚的封地。
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
結果他以『平反』為由,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第二年,建文帝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隨後,建文帝再接再厲,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五大藩王先後被削,實力最強的藩王朱棣為了自保,開始裝瘋賣傻,想躲過一劫。
結果他裝病的事情被人告密。
眼看建文帝派人來查,朱棣所幸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他開始公然造反,理由是6個字:『清君側,靖國難』。
他直指朝中重臣齊泰、黃子澄是奸臣,須加誅討,於是公然起兵。
朱棣因為找到了一個奪取皇位的好理由好借口,僅一個月不的時間,他就基本上『平定』了北平周圍所有的地方。
要是當年朱元璋沒有大肆屠戮功臣,建文帝只要派一個開國將領,分分鐘就能能把這次叛亂平息。
然而,開國將領都被朱元璋誅殺殆盡了,建文帝無奈之下,隻好讓庸才耿炳文掛帥。
結果耿炳文充分發揮『庸』的特長,畏手畏腳,被朱棣偷襲成功,便成了縮頭烏龜不敢再出來應戰。
平亂是十萬火急的事,這樣顯然會延誤戰局,為此,建文帝馬上進行人事調整,改派了曹國公的兒子李景隆擔任將軍。
然而,事實證明,李景隆是蠢才一個,他的特點是8個字:寡謀而驕,色厲而餒。
李景隆收攏了耿炳文的部隊,再加上自己帶的人,竟有50萬之眾,在對抗10萬不到的朱棣時,奇跡發生了,結果是4個字:一敗塗地。
朱允炆聽聞戰局後,大為震驚,於是馬上撤掉了李景隆的官,又換了將軍,這才稍稍穩住局勢。
就這樣戰役進入僵持階段後,這時一個太監改變了整個戰局。
這位來自於皇宮裡的太監,離開了建文帝的懷抱,直接投奔了朱棣的懷抱,並且告訴朱棣一個驚人的消息:南京城無大軍把守,幾乎是一座空城。
並建議朱棣繞過山東直取南京。
朱棣采納了他的建議,繞道向南京城進發,結果無人能阻擋其大軍的步伐。
這時的建文帝絕望了,想和燕王一分為二掌管天下,但是被拒絕了,朱棣想要的是整個大明王朝。
於是乎,毫無懸念,當燕軍進入南京後,建文帝在皇宮放火,自己也失蹤了,朱棣卻找了一具屍體假惺惺哭訴著,7個字:『傻小子,何苦如此!』之後,他用天子之禮埋葬了屍體,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明成祖。
整場戰役打了三年多,轉折點在於越過山東直取南京,而這次僅僅隻是半年時間。
其實,這一切早就在朱元璋的『預料』之中,為了預防藩王謀反,朱元璋臨死前專門給朱允炆留下一顆定海神針——一鎮守在雲南的30萬沐家軍。
沐家軍的領帥叫沐英。
沐英是窮苦人家出身,從很小的時候便成了孤兒,在八歲的時候就跟在朱元璋和馬皇後身邊了,朱元璋將他看作自己的親生孩子,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長大後屢立戰功,洪武三年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又掌管天下兵馬。
沐英行事果斷,總是能及時解決問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再後來沐英平定雲南之亂,此後一直鎮守雲南。
沐英不但和朱元璋情同手足,和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更是生死之交,他聽到朱標的死訊後,十分難過,最後甚至因傷心過度去世了。
仿佛傳染了一般,沐英的兒子沐晟從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寵愛,與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
朱允炆繼位後,立刻就把沐晟封為侯爺,讓他帶兵去雲南平叛,鎮守雲南。
朱棣反叛時,建文帝為什麼不動用這支強大的沐家軍。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建文帝過於自信。
朱棣反叛時,隻有10來萬軍馬,而中央軍高達近百萬,單從軍隊數量來看,朱棣的造反無亦於雞蛋碰石頭,根本不足為慮。
建文帝因為過於自信,錯判形勢,並沒有及時調動沐家軍這支王牌軍隊,導致悲劇的產生。
第二,建文帝過於自戀。
大敵當前,建文帝玩起了『舉賢不避親』,重用了親戚李景隆。
然而,李景隆根本沒有『賢才』,而是蠢才。
結果白白浪費戰機,一敗塗地。
建文帝沒有想到李景隆會敗得那樣迅速,這麼徹底,因此他根本沒有時間去調動鎮守雲南的沐家軍,都城就被攻破了。
第三,建文帝過於自束。
當年朱元璋曾下令,沐家軍要世代鎮守在雲南,不得離開。
而耿直的建文帝遵為天條,認為如果調動了沐家軍來平亂,一方面是違背了朱元璋的祖訓,另一方面又怕邊境失守,造成內憂外患的局面。
也正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優柔寡斷的建文帝並沒有起用朱元璋給他的留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30萬沐家軍,最終導致江山的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