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後,東吳如何單打獨鬥,對付曹魏和後來的晉朝呢?《網路歷史》

文章目錄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英雄輩出,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戲東漢三國最後的贏家竟然是司馬家族,這恐怕是任誰也沒有想到的。

東漢亂世開局的黃巾軍,把天下徹底拉入混戰的董卓,討伐董卓的諸侯聯盟盟主袁紹,拿了玉璽想要當皇帝的袁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集團,占據益州、漢中想要匡扶漢室的劉備集團,雄踞江東曾想要劃江而治的孫吳集團,這些亂世之豪傑,在開局之初沒有人會把那個司馬懿看在眼裡。

可歷史就是這麼吊詭,低調、隱忍的司馬懿成了亂世的最大贏家。

雖然他不是終結者,但他卻為他的家族鋪了一條道,把司馬家族一步步地推向了那個寶座。

分析

司馬家族,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後來的司馬昭,最擅長的都是隱忍。

否則的話,他們是沒有機會成為最大贏家的。

司馬炎雖然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從個人魅力,司馬炎如果沒有家族前輩為他鋪墊,想要問鼎寶座那都是不存在的。

可他卻成為三國『投機』最大成功者,所依賴的基本上就是魏、蜀、吳三方之間的消耗。

從時間線上來看,曹魏集團滅蜀漢是公元263年,司馬炎稱帝是在公元266年,東吳滅亡三國歸晉是在公元280年。

也就是說,晉朝是在曹魏滅蜀漢之後才建立的。

滅掉蜀漢的曹魏集團,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天下絕大部分的勢力范圍。

所剩下的敵人,隻有雄踞江東的東吳一方。

可為了滅東吳,曹魏加上晉朝又用了十七年的時間。

面對如此巨大的實力差距,東吳到底是怎麼又堅持了十七年呢?

  • 蜀漢滅亡之後的東吳局勢

蜀漢是公元263年滅亡的。

此後的曹魏集團占據了蜀漢集團的地盤,對東吳集團基本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

對東吳而言,曹魏集團不僅在財力、人力上有著巨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曹魏有了多個突破點向東吳發動攻勢。

如果是多點攻擊,即便是曹魏用人海戰術東吳也很難抵擋。

此時的東吳是岌岌可危的。

不久之後,東吳的統治者孫休死了,替代他的就是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孫皓。

繼位之初的孫皓還算馬馬虎虎,也施了仁政。

但不久之後的孫皓就開始原形畢露了,不僅殺了在他稱帝道路上的最大支持者,人性也開始變得扭曲了:

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孫皓隻有這兩下子,東吳能支撐五年就算是天佑東吳了。

可結果是孫皓就撐了十七年。

這又是為何呢?

東吳此時出了一個牛人,那就是曾經大都督陸遜之子陸抗,這是一個不遜於自己父親的『三國二代』;

曹魏和西晉的統治者都不夠牛,要是換成牛一點的人,東吳也許能更早的沒了。

公元276年鮮卑在西晉的後方作亂,讓西晉暫時停止了伐吳步伐,給了他一些茍延殘喘的時間。

當然,孫皓也不是那麼的不堪。

此人雖然殘暴、荒淫,可並非是完全的糊塗君主。

  • 東吳的掙紮

蜀漢滅亡的時間是公元263年,在蜀漢滅亡之前,東吳也曾派遣援兵要去支援蜀漢。

唇亡齒寒的道理,孫休是很明白的。

但援兵沒有到,蜀漢就先沒了。

所以,孫吳一方立刻就讓支援部隊停止了腳步。

把支援部隊回撤,開始準備進行戰略防禦。

此時的東吳隻有全面防禦才有可能抵擋得住曹魏。

魏使將軍胡烈步騎二萬侵西陵,以救羅憲,陸抗等引軍退。

1、交州爭奪戰

孫皓這個人,如果說沒有能力那應該是不客觀的,這是一個有能力的糊塗人。

在他的身上有殘暴、好色、貪杯等眾多人性上的弱點,可他也是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

誇張點說,孫皓的性格底色方面有一些接近商紂王,這是一個好戰之人。

在孫休死後,東吳發生過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三國末期大事件之一的交趾之亂。

其實,早在孫休死之前,交趾就已經有了大亂的跡象,隻不過最後通過一些手段暫時平復了。

等到孫休一死,事態開始擴大。

整個交州很快地倒向了曹魏勢力。

等到司馬炎於公元226年稱帝之後,交州就成為了西晉的勢力范圍。

這一次的反叛,對東吳集團的打擊是沉重的。

本就勢力不足,如果再少了一塊地,那就更容易被敵人所包圍了。

於是,孫皓親自率領軍隊,與西晉展開了交州爭奪戰。

從戰略角度來看,孫皓這次軍事行動,屬於積極戰略防禦。

不管孫皓是否真的通曉軍事,總而言之,重新奪回交州對東吳的積極影響極大。

即便有人覺得孫皓此人窮兵黷武。

可交州一戰是沒有錯的。

而最終的結果對東吳也是可喜的,交州重新回到了東吳的手中。

2、西陵之戰

西陵之戰,是後三國時代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

最終的結果是以東吳破晉而宣告結束。

從戰略意義上而言,這是一次防守反擊作戰,也為東吳的滅亡延緩了時間。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成就了『羊陸之交』的歷史佳話。

可以說,西陵之戰無論是從開局還是到進程對東吳都是相當不利的。

除了整體的兵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戰中,東吳有很多將領都相繼背叛。

戰爭的開局是因為東吳將領背叛而開始的:

鳳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闡。

闡不應,據城降晉。

為了奪回西陵,陸抗率軍圍攻西陵。

陸抗既然出手,西晉一方也不會閑著。

於是,西晉那邊派來了羊祜。

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陸抗用了最為傳統的軍事手段圍點打援:

抗聞之,日部分諸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築嚴圍,自赤溪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禦寇,晝夜催切,如敵已至,眾甚苦之。

當然了,與主動的圍點打援不同。

這次圍點打援不是為了消滅敵人的援兵,他隻是為了暫緩敵人的攻勢。

沒有更為深層的戰略意義,就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

為什麼要爭取時間呢?因為西陵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雖然是由陸抗率軍來攻打西陵,但西陵城糧草充足,城防堅固,不是那麼好打的。

沒有長期的圍攻,一定會遭遇極大的損失。

可就在這個時候,羊祜的部隊抵達到東吳的另一重鎮——江陵。

此時,對於陸抗而言是難以進行抉擇的。

羊祜圍攻江陵,是因為江陵重要,他在使用一招攻敵所必救。

江陵固然不能丟,羊祜的戰術沒有錯。

可此時,陸抗展現了自己的戰略眼光。

在陸抗看來,從戰略格局而言,西陵要比江陵更重要。

一方面江陵的城防比西陵更勝,羊祜不一定能拿下江陵。

而另一方面,即便江陵被拿下,只要能把西陵奪回,敵人軍不會形成有效的戰略格局。

可如果放棄了西陵,而又沒有守住江陵,那西陵、江陵就會形成戰略呼應,這樣對東吳整體格局的打擊會更沉重。

之後,就是陸、楊二人你來我往的軍事技巧的較量,這與整體戰略、戰術關系不大,就不做詳談了。

二人是互有輸贏,雖是敵人,卻也惺惺相惜。

就在相持不下的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完全影響了戰爭的走勢。

東吳遭遇到了第二次的背叛:

將軍朱喬、營都督俞贊亡詣肇。

『背叛』尤其是重要的背叛,這絕對是一件能夠改變戰爭走向的事情。

至於怎麼樣的改變,那就要戰爭操盤手來完成了。

西陵戰場,雖然是羊陸二人的戰場,可相比之下,戰爭的天平還是更偏向於陸抗,隻有陸抗才是這次戰役的真正操盤手。

遭遇背叛的陸抗,迅速做出了最為重要的安排:

抗曰:『贊軍中舊吏,知吾虛實者,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若敵攻圍,必先此處』即夜易夷民,皆以舊將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處,抗命旋軍擊之,矢石雨下,肇眾傷死者相屬。

肇至經月,計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慮闡畜力相領,伺視間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鳴鼓戒眾,若將追者。

肇眾兇懼,悉解甲挺走,抗使輕兵躡之,肇大破敗,祜等皆引軍還。

抗遂陷西陵城,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

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換防——排兵——佯追——轉攻。

一系列的操作行雲流水,西陵之戰在陸抗的操作下取得勝利。

3、最終被滅

西陵之戰的兩年後,陸抗病逝。

其實,在西陵之戰剛剛結束,他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而此時的孫皓因為有交趾之戰、西陵之戰兩次軍事戰爭的勝利,開始膨脹起來了。

對西晉發起了多次的小進攻。

可結果卻是無功而返:

吳主既克西陵,自謂得天助,志益張大。

綜合國力的不濟,沒有優秀將領做統帥。

最後所帶來的,就是東吳集團國力無端的消耗,而孫皓也成為了窮步黷武的代名詞。

又是兩年之後,公元276年,西晉的一切準備都已經就緒,在羊祜的訓練、操盤之下,西晉完全可以對孫吳集團發動攻勢。

而此時,北方最為不足的水軍也完全成型。

可就在這個時候,西晉後方發生動亂,鮮卑叛亂了。

於是,攻打東吳的計劃隻好作罷,西晉要專心解決自己的後方。

等到公元279年,西晉的後方也沒有了什麼事,滅吳計劃重新開啟。

司馬炎派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水陸齊發,以摧枯拉朽之勢平滅東吳。

結語

蜀漢滅亡後,吳蜀聯盟徹底瓦解,隻剩下東吳來獨自抗爭。

無論是曹魏集團,還是後來的西晉,對東吳而言都是龐然大物。

這是綜合國力的整體缺失,沒有任何的奇謀可以扭轉。

此時的東吳,被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

三年?五年?別管是曹魏集團或者是西晉的司馬都認為可以很快滅吳,沒人想到會又用了十七年。

這十七年,在我看來既有東吳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

蜀漢被滅,東吳立即展開防禦,這是準確應對的第一步。

孫皓登基,此人如何先不說,但他能夠親率大軍獲得交趾之戰勝利,重新取回交州,不得不說,這次抗爭是被動防禦向主動防禦的轉變。

之後的西陵之戰,東吳集團大破西晉,這又是一次延緩滅亡之戰。

隻不過西陵之戰的事就不好說了。

孫皓對西晉頻繁發動進攻,這的確消耗的東吳的國力,可即便孫皓不這麼做,那還能怎麼做呢?

他無法休養生息,他如果不主動進攻,就得防禦。

窮兵黷武固然不對,可僅從軍事而言,這何嘗不是無奈之舉。

之後,鮮卑的叛亂帶給了東吳運氣,讓他們的滅亡又延遲了四年。

可這又有什麼用呢?國力的差距不是幾點外來運氣可以改變的,該滅亡的,遲早還是要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