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書法界備受推崇的還是『王氏書法』,即書聖王羲之及其後代子孫的書法。
在王家後人中,幾乎輩輩都有書法家,然而也有不爭氣的子孫。
比如,王羲之有個後人就幹出了賣族譜的醜事,不僅自己背負了惡名,還讓整個家族的人都蒙羞。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他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同時也成就了王羲之『書聖』的美譽。
史料記載,王羲之祖籍山東臨沂,後遷居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浙江紹興,因為王羲之出生於名門之後,所以自幼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書法熏陶,長大後步入仕途,歷任秘書郞,江州刺史和右將軍等職,雖然王羲之在任期間政績平平,但其書法卻獨樹一幟,對楷書,行書,草書和隸書等都精通。
在古代典籍中,對王羲之勤練書法的記載不計其數,比如他涮筆把池塘水都染黑了。
總而言之,王羲之憑借自己的勤學苦練,再加上卓然的天賦,最終成了家族中書法水平之最。
其實,王家是『書法之家』,王羲之的父親王曠,伯父王導,以及堂兄王恰和王薈,都是著名的古代書法家,此外王羲之後人也多書法家。
史料記載,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分別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和獻之,雖然他們也都是書法家,但成就最高的是凝之,凝之和獻之,尤其是獻之頗有其父王羲之書法的神韻,比如《中秋貼》和《鴨頭丸帖》,因此他也和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成為『王氏書法』的標桿。
除此之外,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和外孫謝靈運也是書法家;還有王羲之四代孫王僧虔,其書法成就也還要高於王獻之;還有五代孫王慈和王志也十分善書法,有《栢酒帖》和《喉痛帖》流傳於世;還有七代孫智永和尚,他日夜苦練書20餘年,用廢的筆堆積如山,名曰『退筆塚』,並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在他手中,但可惜後來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去了。
王羲之的後人遍及全國各地,但主要還是分佈在山東和江浙一帶。
在2005年,歷史學家們經過調查發現,在江蘇南京的祿口鎮山陰村,世代聚居著一群王姓家族,約200多戶人家,而他們也都自稱是書聖王羲之的後裔。
專家們經過考證確定,他們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人,並且在村裡一戶村民家中還找到了流傳百年的家譜——《王氏宗譜》。
這戶人家主人叫王老漢,當時已經86歲了,是村裡年紀最大的長輩,從族譜上看他算是王羲之第45代孫。
現如今,山陰村中輩分最小的是王羲之的53代孫,也就是說山陰村同時聚居了王羲之的九代子孫,因此這在全國范圍內實屬罕見。
山陰村的《王氏宗譜》有37本,有的在清乾隆時期修葺,有的清同治時期和光緒時期修葺,還有的是在民國時期,能保存至今已經極為不易。
山陰村村民為了保護好《王氏宗譜》,便將其分散在多家保存,其中有一本在王先生家。
一年六月初六,按照村裡的傳統慣例,這天都要將族譜拿出來曬,結果王先生發現自己藏在房梁上的族譜不翼而飛,把家裡犯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
幾天之後,此事很快就在村裡流傳開了,人們都幫著王先啟四處尋找,並且有村民還當即就聯系了當地派出所報案,結果後來查清楚是王先生的大孫子為了買新手機,偷偷的把族譜賣給了鎮上一個姓李的古董商人。
得知了族譜的下落後,王先生立馬帶著大孫子到鎮上指認,然而他們和姓李的古董商沒有協商好,最後還是走法律途徑要回了族譜,不過王先生也因此賠給人家2萬塊錢。
雖然此事一波三折,但終歸還是族譜平安,否則王先生一家就成了千古罪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還有一位王羲之的後人,按照族譜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孫,他耗時長達20年編纂了一本詳盡的《王氏通譜》,從周靈王起第一個王姓,到此後包括王羲之在內的87代子孫,共計3萬多人都列入其中。
整本《王氏通譜》時間跨度約2500年,摞起來足足有2米多高,甚至超過了孔老夫子的族譜,開創了一項新記錄。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歷史,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我們似乎都已經局限在三代以內,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叫什麼名字,更不知道他們的事跡,因此想來也有些許的可悲。
小編認為,我們每個姓氏也都應當像王氏家族一樣,認真修編自己的族譜,即便我們和我們的先輩都是普通人,但也應當被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王羲之傳奇》作者:王玉喜,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