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隻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再也超越不了?
漢字因為是標準的方塊字,所以書法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稱號絕不是歷朝歷代虛加,歷經時間的長河,我們可以發現《蘭亭集序》的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所在的時代,成為了中國文化界的瑰寶。
《蘭亭集序》書寫者王羲之在酒醒之後感覺他寫的這篇字實在是過於潦草,所以想認認真真再寫一遍。
可是無論他再怎麼發揮再怎麼練習,都沒有超過最開始的那篇。
懂一點書法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寫書法對於普通的練習者來說,最難的一點就是手比較生疏。
也可能是因為長期沒有練習或者是準備的太過倉促,所以第一遍寫字的時候,總是不能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這樣一個問題對於書法中的聖者王羲之來說,是絕對不存在的。
有很多王羲之的小故事,都可以證明他對書法的熱愛已經融入到血液和骨髓當中。
如果說普通人練習書法是為了提高自己寫字的水平,那麼王羲之練習書法更多的是通過作品來表達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王羲之認為自己最開始寫《蘭亭集序》的時候,因為當時已經酒醉,所以非常的狂放,態度也不是很端正。
但是之後,王羲之顯然已經不再是那個醉酒的狀態,酒喝得正酣時輸血隻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
酒醒之後書寫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本質目的上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心境、地點、氛圍都有所差異,所以很難再達到原來那一篇的神采。
蔡邕在《筆論》中說,欲書先散懷抱。
其中包括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欲書』,第二個條件是『先散懷抱』。
前者表達的就是一種單純的興趣。
在書寫之前並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隻是為了書寫而創作。
沒有任何外在條件的強加,也沒有他人的逼迫。
所以《蘭亭集序》最開始的那一篇是非常有靈性的。
而第二個條件就是說,書寫的時候心無雜念。
王羲之在書寫的時候,已經拋開了所有書法內的條條框框和所知道的技巧。
隻是憑借自己內心最大的聲音去發揮。
手中的筆墨紙硯都成為了自己表達內心情感的一個載體。
甚至有幾分飄飄欲仙的意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典的創造絕不是人為刻意就能達到的,它所體現的高度往往需要一定的契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酒醒之後的王羲之在保持清醒與冷靜的狀態下無法達到最開始的狀態,自然而然的也就無法復制經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練習書法更多的是在熟能生巧方面下功夫。
千百年來有幾個王羲之呢?
就連他自己也很難做到將巔峰水平一次又一次的發揮,還需要特定的條件與環境。
普通人更應該看到高度瞄準高度,但是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點的練習,積累才能有所提升,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