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後,東晉初建,皇權微弱。
司馬睿不是無能,而是無能為力。
作為一位開國之君,他其實是很憋屈的。
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權。
繼位後司馬睿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來振興皇權、抑制門閥大族權勢。
雖然失敗了,但他絕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
很多人認為他不想北伐,我覺得有點冤。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司馬睿並沒有能夠北伐的客觀條件。
司馬睿繼位時的政治格局:王與馬公天下
司馬睿的繼位有些偶然,司馬越去世,晉愍帝被害。
在瑯琊王氏的支持下,我們這位既沒有威望,有沒有功勞的司馬睿,晉升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
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王在前,馬在後,軍權都在王氏手裡。
王敦鎮守荊州,手裡握著東晉的主要軍事力量,王導身為宰相,掌控中央,身兼揚州刺史。
可以說,東晉最重要的兩個州都在王氏手裡,其他重要職位也都有王家人的身影。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處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力圖擺脫王氏的控制,恢復皇權。
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
司馬睿反抗門閥政治,振興皇權的舉措
司馬睿在朝堂上並非孤立無援,一些大臣致力幫他於恢復皇權,出謀劃策。
擺在司馬睿面前最大的困難,是瑯琊王氏這種士族大家對皇權的制約。
因此他的為政舉措都是圍繞著削弱士族力量進行的。
以法禦下,整頓吏治。
魏晉盛行的無為風氣已經救不了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
司馬睿主張用申韓以救世,整頓吏治,嚴懲失職無能官員,啟用真才實學的人為官。
此舉不但能打擊士族力量,還能籠絡心腹,為己所用。
司馬睿
提倡節儉,改變奢靡風氣。
《晉書》對司馬睿的評價是『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
東晉初建,財政狀況十分困難。
司馬睿崇尚節儉,而且很自覺。
他還將節儉與整頓吏治結合起來,試圖摒棄長久以來士族奢侈的風氣。
培養宗室勢力。
八王之亂,司馬家內部相互征伐。
東晉政權建立,司馬氏已經沒有什麼有實力的人了。
司馬睿繼位後,地位日趨穩固,便想著提升宗室成員的地位,給自己的兒子也精心挑選輔佐之人。
他這麼做,為的是打破士族大家的軍政壟斷,壯大宗室力量,振興皇權。
不同的外部環境,司馬睿對北伐的態度也不同
司馬睿對祖逖北伐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祖逖出身流民帥,素有收復國土之志。
他向司馬睿請求北伐,司馬睿也同意了。
不過隻給了他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佈,其他都要祖逖自己解決。
不得不說,太少了。
可是當時的情況是,北方的晉愍帝還在,司馬睿必然有所顧慮。
祖逖
第二階段:建武元年《317年》,祖逖在譙城打敗了石虎。
司馬睿此刻對於祖逖的北伐已經十分重視,曾下令瑯琊王率九軍供祖逖調遣,各種原因,這支軍隊並沒有真正北上。
浚儀之敗後,東晉在軍隊和軍資上,都給予了祖逖相應的援助。
第三階段:太興三年《320年》後,王敦叛亂之心已經非常明顯。
司馬睿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江南,對於祖逖的北伐,已經無暇顧及了。
司馬睿急迫地遏制王敦,依靠祖逖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所以祖逖的北伐也遭到了司馬睿的阻礙。
史書稱王敦沒有反叛,隻是因為忌憚祖逖。
事實上,王敦確實在祖逖死後三個月就造反了。
司馬睿為了鞏固皇權,做了很多努力,可惜在王敦的反叛下全都付諸東流。
司馬睿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大時代背景下,客觀條件的不允許。
他也並非不支持北伐,而是想鞏固政權後,先南後北。
門閥政治控制下的東晉政局,沒有給他機會。
在那個年代的帝王,想有一番作為,確實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