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建立晉朝之後,為什麼會開啟了黑暗時代?《網路歷史》

司馬家建立晉朝以前,不管天下怎麼分分合合,王朝怎麼起起落落,『胡人』都無法入主中原。

可是,司馬家接管天下後,一頓操作,直接把歷史帶入了『五胡亂華』的至暗時刻。

司馬家是怎麼做到的?

遊牧民族之患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是,不管怎麼分,怎麼合,晉朝以前,遊牧民族都最多隻是『邊患』。

強盛的時代就不說了,即使在衰落、分裂的時代,也不曾讓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西周末年,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滅亡。

然而,犬戎掠奪後就走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們依然牢牢控制著天下。

戰國時,七國打來打去,你死我活,但秦、趙、燕,都能擊敗匈奴、東胡,不曾讓其得逞。

西漢、東漢衰落之際,雖然內部問題一大堆,但也能保持對『北胡南蠻』的壓制。

漢末三國時期,群雄割據,烽火連天不休,但無論是北方的曹魏,還是南方的蜀吳,都能壓制住北胡、南蠻、越人。

唯一比較屈辱的是漢初,白登之圍後,漢天子忍辱負重,和親換和平。

然而,即便如此,當時的匈奴也隻是北方『邊患』,雖然時時侵掠,但不至於帶來亡國之危。

然而,這一光榮,卻在司馬家的晉代中斷了。

一切,要從司馬家奪權開始說起。

司馬懿的陰謀,帶來致命隱患

曹爽、司馬懿聯合輔政時期,曹爽系的夏侯玄曾經提出一套改革辦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審官擇人』。

夏侯玄的這個改革方案,發現了問題。

原本,早在曹丕時期,陳群、司馬懿等人一起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以此為評定人才,選拔人才的選舉制度。

這套制度,本意是通過對人才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的綜合考察,選拔出優秀的人才。

可是,在現實中,由於『打分』的中正一職長期由關系盤根錯節的大士族擔任,所以,在品評人才時,隻看家世,幾乎本看品德、才能,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鑒於此,夏侯玄提出『審官擇人』,就是要限制中正官的權力,以選拔更多寒門人才。

然而,這一舉措,顯然觸動了大士族的利益。

司馬懿表示:『大善』!你的辦法很好,但還沒有到實施的時機!

此後,在士族們的支持下,司馬懿成功奪權。

既然司馬家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奪權的,司馬家當然在掌權後優容士族,以鞏固其統治基礎。

因此,重要官職,悉數為門閥士族世代壟斷。

能否當官,能否升遷,完全看家世,以及盤根錯節的關系。

這一致命隱患,帶來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

統治集團素質的急速下降

司馬懿奪權之初,統治集團的軍政素質還是比較高的。

可是,由於司馬家的『劣根性』,統治集團的素質急速下降。

第一步:優秀人才迅速出局。

司馬家本身就是以有功士族的代表奪權的。

因此,其對優秀人才防得非常厲害,擔心被人依樣畫葫蘆。

滅蜀戰爭結束後,鄧艾、鐘會立刻死於權力鬥爭。

平定淮南三叛後,原本以良將石苞坐鎮淮南,但很快引起司馬家不安,險些遇害。

鄧艾、石苞,都是出身寒族,為司馬家一手提拔,鐘會更是司馬昭的絕對親信,此三人都是司馬家『自己人』,尚且被司馬家如此防范,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第二步:朝堂充斥陰謀家。

有才能,事功,就會遭到猜忌、打壓,而不求有功,隻依靠身世就可以保有高位。

因此,統治集團迅速腐化,不思進取。

司馬昭滅蜀時,滿朝反對,隻有鐘會支持。

司馬炎滅吳時,滿朝反對,隻有杜預等寥寥數人支持。

王朝剛剛建立,但統治集團已經暮氣沉沉。

司馬昭、早期的司馬炎都有求功之心,尚能力排眾議,堅定推進統一戰爭。

可是,統一天下後,司馬炎也失銳氣,完全融入了統治集團的腐化氛圍中。

在這樣的集團中,立功會遭到猜忌,安於現狀可以保有位置,而施展陰謀是不斷晉升的唯一途徑。

因此,到司馬炎後期,掌權者,或是庸碌無能的外戚,或是賈充、衛瓘這樣的陰謀家。

第三步:統治集團素質史無前例的低劣。

陰謀家的特點是:為獲取個人利益,完全不顧國家利益。

因此,朝堂烏煙瘴氣,陰謀叢生。

最離奇的是:在陰謀家們的運作下,弱智者成了太子、天子。

司馬炎明知太子智力低下,卻在陰謀家們的操作下,讓晉惠帝做了接班人。

連天子之位,司馬炎都可以讓弱智來繼承,那麼,他們在選拔其他各級官員時,對才能的『無視』就更不必說了。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晉王朝可能是『藐視』才能的政權了!》

一個弱智天子,加上一群隻顧自己利益的陰謀家,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垃圾的一個執政集體,真是什麼昏招都用得出來。

很快,他們作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低劣決策。

致命的決策

原本,在強漢的持續打擊下,曾經強大的匈奴帝國被打趴下了。

部分匈奴人遷入內地,依附於中原王朝,與其他幾個內遷民族一起合稱為『五胡』。

雖然這些部族進入內地後,為中原王朝所統治,但畢竟仍然擁有很大威脅。

因此,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分而治之』。

司馬炎時期,司馬攸指出匈奴威脅較大,建議加大分化、打擊力度,司馬炎雖未采納但也沒有重用匈奴。

到晉惠帝即位後,外戚楊駿輔政。

或許是為了拉劉淵為鬥爭的外援,或許是純粹的愚蠢,楊駿做出決定:任命劉淵統管五部!

如此,曾經被分而治之的匈奴,再次為劉淵所掌握。

劉淵才能卓越,治理高超,贏得了匈奴各部的支持,又深知晉統治者們的名堂,因此,他一面作晉的寧朔將軍,一面在內部被稱為『大單於』。

真是作!

然而,當時的匈奴畢竟已與鼎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晉自己不再作,也搞不出太大名堂。

然而,司馬家早早為自己埋下了另一個雷。

宗王出鎮,八王之亂

司馬家掌權後,反省老曹家丟掉江山的教訓,得出結論:一定要加強宗親力量!

另一方面,讓外人擔任都督,也不利於司馬家的統治。

因此,司馬家掌權後,依次讓宗王出鎮。

這些宗王到地方後,有地盤有兵馬,自成獨立王國。

司馬炎時期,這些宗王還算老實。

弱智皇帝即位後,陰謀家們各自放飛。

很快,各地宗王逐漸卷入權力鬥爭,大打出手。

其中,一些作戰,雙方參戰兵力達30萬人,彼此廝殺,損耗國力。

八王之亂,歷時16年,其中激戰7年,使晉的精銳軍力損耗殆盡。

事情還沒完!

另外一個雷,也炸了!

流民之亂,天下虛弱

晉武帝滅吳後,又吸取了東漢末年的教訓,認為地方刺史掌兵,會威脅皇權。

因此,晉武帝廢州郡兵,刺史不再掌兵。

地方上,掌兵的隻有以宗王為代表的都督們。

可是,這些宗王都督們,都忙著去參加『八王之亂』了,地方空虛。

門閥制度下,地方官的素質本來就堪憂,遇到八王之亂這樣的大亂,自然更沒有辦法維持統治了。

結果,民不聊生,流民四起。

刺史們既沒有政治才能安撫流民,手裡又沒有州郡兵去鎮壓,而有兵的都督們忙著參與奪權,沒空管這些流民。

因此,流民隊伍迅速做大做強,越搞越大。

很快,益州割據,南北各地也失去了統治秩序,天下大亂。

更有甚者,一些起義的流民,又與石勒等羯族起義者搞到一起,使五胡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至暗時刻

晉虛弱不堪之時,匈奴、羯等武裝發動了。

晉的精銳已經消耗,又缺乏良將,甚至連糧草都因打亂而變得緊張。

晉根本無法抵抗,很快,洛陽被破。

晉懷帝逃到長安,『續命』。

然而,此時的關中已經在戰亂中殘破不堪,連百官都隻能采野生谷物為生,更不要說部隊了。

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晉統治者還在內鬥!

駐紮上邽的南陽王就在附近,晉懷帝派人求救,不來!晉懷帝君臣又考慮前去投奔南陽王,但又認為如果被南陽王控制,『必逞其私志』,遂作罷。

這時候還這麼講究權力鬥爭,不滅亡才怪!

晉滅亡了。

然而,歷史的至暗時刻剛剛到來。

五胡隻把漢人當成『雙腳羊』,隨意掠奪、屠殺中原人士,整個中原,如人間地獄!

神州沉陸!

觀西晉歷史,統治集團的關鍵詞是兩個:避世、陰謀。

避世的士族們,或寄情山水,或放縱享樂,將個人命運、國家命運全部交給了陰謀家們。

陰謀家們則將個人利益、家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前,為實現個人利益、家族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利益。

在陰謀家們的縱橫捭闔下,國家利益被不斷交換、損耗,國家的敵人則不斷發展、壯大。

如此,原本強大、統一的中原王朝變得分裂、虛弱,原本已經沒落、分裂的匈奴等內遷遊牧民族則變得統一、強大。

最終,神州沉陸。

中原的歷史,由此被帶入了一段漫長的至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