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陶淵明的曾祖父,東晉的肱股重臣。《網路歷史》

說起陶淵明,我們腦海中關於這個人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清貧、隱逸、熱愛自然、厭惡官場,而當我們分析造就陶淵明這些突出的性格特點的原因時,總會說起當時惡劣的官場環境和社會風氣,尤其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官場壟斷現象的出現,這是造成陶淵明官場不得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陶淵明本人的出身並不是世家大族,所以很難在世家壟斷官場最為嚴重的東晉時期獲得重用的機會。

但事實上,陶淵明家雖然不是世家大族,但他的家世卻並不能算上苦寒之家,因為僅僅往前推四代,在其曾祖父陶侃的時代,還曾經身居高位,其最巔峰時不僅擔任太尉一職,執掌重兵,甚至還都督八個州的軍事並兼任荊江兩州的刺史。

而陶侃卻並沒有門閥士族的背景,在世族壟斷高階官職的東晉時代,陶侃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了。

那麼陶侃是如何一步步從寒門子弟成長為國之重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東晉時期的與眾不同的傳奇名將——陶侃。

陶侃出身的家世真的稱不上顯赫,他的父親在三國時期在吳國擔任過揚武將軍,並沒有獲得很高的地位,到了陶侃這一輩更是落魄,陶侃僅僅隻是在尋陽縣擔任了一個小吏,連官階都沒有。

後來陶侃遇上了鄱陽郡的孝廉范逵,家境算不上寬裕的陶侃以誠相待,為了招待他,陶侃的母親甚至賣掉了她的長發,送別時陶侃還遠送百裡之外,這使得范逵深受感動,得知陶侃有到州郡任職的想法後,向廬江太守大力舉薦了陶侃。

陶侃這才被廬江太守召為督郵並且還擔任樅陽的縣令,終於得以施展才能的陶侃很快便得到了晉升,被任命為主簿,在任上嚴格約束自己和部下,讓想要找陶侃茬的『從事』也無可奈何。

陶侃在為廬江太守效勞時表現的忠誠與能力,讓廬江太守很是信任,甚至長沙太守到廬江見到陶侃後都發出斷言,認為他今後必然名揚天下,還專門讓自己的兒子與陶侃結為好友。

後來陶侃終於被舉為孝廉,在門閥士族壟斷官員選舉權的晉朝,能被舉為孝廉實屬不易,陶侃得以前往洛陽拜訪朝廷重臣張華,陶侃的能力和談吐,深深震撼了原本因為其出身而輕視他的張華,陶侃得以被任命為郎中。

之後陶侃還出任了伏波將軍孫秀的舍人,以及武岡縣令。

當陶侃在官路上緩慢而穩定地奮鬥之時,展現他超凡的軍事能力的機會終於還是到來了。

西晉太安二年《305》,義陽人張昌在荊州帶軍叛亂,寧朔將軍劉弘被任命為使持節、南蠻校尉、荊州刺史,負責平定張昌的叛亂,但劉弘的軍隊因為張昌攻勢太強而不得不撤退,此舉讓張昌占據了荊州、江州、揚州等大部分地區,最終劉弘派陶侃當主力軍領袖殺向叛軍,陶侃憑借其精湛的戰術順利的擊敗了張昌,斬首數萬人,張昌的部眾四散而逃。

第二年張昌叛亂被徹底平定,而這一戰後,陶侃也因為在平叛中的出色發揮得以被封為東鄉侯。

之後,右將軍陳敏又在歷陽叛亂,劉弘再次推舉陶侃,讓陶侃擔任了江夏太守,並且還加鷹揚將軍一職。

陳敏派自己的弟弟陳恢攻打武昌,陶侃領兵與其交戰,其間有人想要離間陶侃和劉弘的關系,說陶侃和陳敏都是廬江郡出來的,有倒戈陳敏的可能,但劉弘對這種流言充耳不聞,為了報答劉弘的信任,陶侃直接將自己的兒子和侄兒專門送去了劉弘那裡作為人質,表示自己的忠心,最終陶侃兵出奇招擊敗陳恢。

但這時候,陶侃母親去世的消息卻傳來了,陶侃不得不離職回家治喪。

為母親服喪完畢後,陶侃被江州刺史華軼舉薦為揚武將軍,駐軍在夏口,後來又擔任了龍驤將軍、武昌太守。

當時遇上饑荒,當地很多夷人淪為盜賊,劫掠經過長江的船隻,陶侃為了治理匪患,專門讓自己的軍隊偽裝為商船,吸引盜賊的注意,引出盜賊後卻發現這些所謂的盜賊竟然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陶侃並沒有因為是王爺的部下而感到束手無策,而是命將士奮勇殺敵,這些所謂的盜賊哪裡招架得住,紛紛抱頭鼠竄逃回老巢。

陶侃窮追不舍,甚至還威逼司馬羕親自交出這些盜賊,結果司馬羕不得不捏著鼻子認栽,親自將二十名部下捆起來送到陶侃那裡處死,長江的匪患得以解決。

為了防止流民再次因貧困被迫為匪,他還開設夷市,繁榮的商品貿易能讓當地的夷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收入,也為當地州郡提供了更多的賦稅收入,加上陶侃的賑濟,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永嘉五年《311》,荊湘地區的流民又擁護杜弢發動了叛亂。

當時東晉朝堂的權臣王敦派陶侃和周訪等人前往鎮壓。

原本陶侃和周訪等人很快就擊退了杜弢,還救出了被叛亂襲擊的荊州刺史,王敦大力贊揚了陶侃的表現,認為沒有陶侃荊州就失陷了。

陶侃還因功被封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可世事難料,陶侃部下王貢和杜曾卻因為利欲熏心而跟隨杜弢反叛,腹背受敵的陶侃瞬間吃了一個啞巴虧,加上部將張奕試圖叛亂,迷惑陶侃,差點害的陶侃被叛軍抓住。

陶侃好不容易逃出叛軍包圍,但也因此被免官,但王敦選擇相信陶侃,於是繼續讓陶侃以平民身份指揮作戰。

之後陶侃和周訪等人再次擊敗杜弢,陶侃也得以官復原職,不過叛亂還並沒有完全結束。

陶侃的叛將王貢帶領叛軍,試圖進攻武昌,被陶侃派兵奇襲擊敗,逼迫王貢班師,而杜弢因為懷疑張奕的忠誠殺死了他,導致叛軍的軍心越發動搖,最終陶侃在陣前勸降王貢後,杜弢被迫敗走。

陶侃再次大敗杜弢這一軍功讓王敦逐漸感到了威脅,當陶侃即將回到江陵任上時,被王敦強留,陶侃也被調離了他效力多年的荊州,被王敦調任到廣州擔任刺史以及平越中郎將,至於荊州地區則換上了王敦的堂弟王廙,陶侃部將不願讓陶侃被調任廣州,但王敦並不理會,結果陶侃的部將們竟然試圖迎回之前加入叛軍的杜曾,來對抗王廙,這讓王敦大為光火,認為這是陶侃指使的,甚至打算將陶侃殺死,但最終因為忌憚和陶侃有著姻親關系的周訪而放棄。

陶侃死裡逃生後前往了廣州就任,在這裡杜弢餘部杜弘與溫劭占據交州,杜弘得知陶侃到來的消息,感到畏懼,打算利用詐降的手段偷襲陶侃。

結果早有準備的陶侃識破了他的計劃,杜弘看陶侃有所準備打算退走結果被陶侃追殲,剛到廣州的陶侃便因此威震廣州,因功被封為柴桑侯。

之後又加官為平南將軍和都督交州軍事。

雖然陶侃被調離了荊州,但也因禍得福沒有太深地卷入後來的王敦之亂中,而且還因為平定交州梁碩的叛亂得以升官為征南大將軍和開府儀同三司。

王敦敗亡後,陶侃得以回到荊州繼續擔任荊州刺史。

後來又爆發了著名的蘇峻之亂,蘇峻成功打入了建康,逼得執掌朝政的庾亮出逃,而陶侃在朝中任職的兒子陶瞻也被叛軍殺死,最後平南將軍溫嶠等人邀請陶侃一同勤王,並且推舉陶侃為盟主,陶侃雖然在一開始因為未能成為顧命大臣一事有所遺憾,但最後還是為了國仇家恨決定勤王,陶侃作為盟主率軍與蘇峻長期作戰僵持不下,最終采用切斷蘇峻糧草以及通過攻打石頭城聲東擊西的方式擊潰了蘇峻。

平定蘇峻之亂後,陶侃的功績和威望達到了頂峰,他被升為侍中、太尉,並且都督交州、廣州、荊州等七個州的軍事,還被封為長沙郡公。

陶侃之後依然多次參與到平定叛亂以及抵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入侵的作戰中。

最後因功封為大將軍,可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不過晚年的陶侃並不願意參與到朝政中,甚至多次想要告老還鄉,但卻被部下多次挽留,最終好不容易得以因為病重還鄉,卻無奈病逝途中,享年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