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5年,常年服食丹藥的晉哀帝司馬丕終於在這一年毒發身亡。
由於死得匆忙沒有留下遺詔,加上他生前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PS:主流正史當中是沒有關於司馬丕子嗣相關記載的,很多影視劇中所描述的,基本可以理解為杜撰。》,此時,皇位的繼承人選就成了朝中事務的重中之重。
在經過一番商議之後,當時已經成為太後的褚太後便迎立司馬奕為新君,是位後來的晉廢帝。
小編在前面的幾篇文章說過,東晉王朝後面這個幾個皇帝的處境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轍,坐在皇位上也隻是一個擺設,朝中的大事小情都由當時位高權重的朝臣掌控著。
司馬奕稱帝之後也並沒有逃脫這個命運,當時朝中的重臣桓溫經過幾代帝王的經營,在朝中權勢滔天獨攬朝政,朝堂上的大事小情幾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即便這樣,桓溫的野心也並沒有得到滿足,依舊在朝堂上各種操作不斷,他的終極目標就是想得到帝王之位。
在朝中經營了多年的桓溫也深知『欲求威望,必先立功』的道理。
他就想到了前朝帝王們個個樂此不疲的『北伐戰爭』,桓溫也想通過這樣的行動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
其實小編有必要在這裡說一下,如果從正面的角度來說桓溫,他在東晉王朝所立的功勞,絕對可以位列諸位朝臣頭排。
隻是就因為這個想要篡位,才讓自己的名聲在後人的評價中變得毀譽參半!
公元369年4月,桓溫集結大軍5萬進行北伐,此次北伐的目標就是拿下前燕的政權。
然而桓溫的這次出兵似乎並不是很順利,由於前期的部署不夠周密、對敵方的動向分析也不夠徹底。
導致後來到戰場上非常被動,對方的燕軍有了前秦的援助,而自己的後方糧草又顯得捉襟見肘供應不足,結果桓溫的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北伐大敗。
此次北伐的失敗,不僅沒有讓桓溫在朝中的威望提高,反倒讓他在朝中招來了諸多的嘲笑,前期積攢下來的人緣和聲望也幾乎盡數被毀。
而桓溫是誰呀,作為東晉時期位高權重的能人,他自然不會善罷甘休。
既然靠戰爭立威的想法行不通了,那麼就幹脆來一個大的動靜——『廢了皇帝再立新君』,當然了,立這個新君的前提,必然是要自己能夠控制的人,這樣方便以後自己奪位。
這個時候坐在皇位上的司馬奕已經時年24歲,對他來說『做一個傀儡皇帝』這樣的命運早已默認接受,在位期間他各種唯唯諾諾、忍氣吞聲,對桓溫發出的號令也是說一不二,總之就是生怕給自己招來禍端。
桓溫的專橫跋扈他也早已不在乎,他更加在乎的是自己能保住性命就行。
然而他這樣的表現卻讓桓溫犯了難,我本來是想找借口篡奪你這個皇位的,你這表現得如此優秀,讓我不忍心下手啊,何苦呢?
既然找不到很好的借口,桓溫就開始準備撈偏門,他讓人在朝中四處散步謠言構陷皇上。
說後宮嬪妃給皇帝戴綠帽子,後宮兩個妃子所生的三個孩子沒有一個是皇帝自己親生的。
桓溫本來在宮中就經營了多年樹大根深,這樣的謠言從他口中傳出,那必然是軒然大波,這也使得當朝皇帝司馬奕顏面掃地,然而司馬奕能做的也隻有接受這些顏面掃地。
桓溫眼見時機成熟,便拉攏了幾個親信,聯合上書給當朝太後褚太後褚太後,要求廢黜皇帝,理由當然是各種與皇家禮制不合,不尊重皇家傳統等等這一套老掉陳詞了。
褚太後其實並不糊塗,她也知道這是桓溫的構陷之詞,然而迫於桓溫當時在朝中的權勢,也隻得從了他的意思,最後出於良心的安撫,他還在詔書上加了幾句話:『我身為未亡人,不幸罹此憂患,感念存沒,心痛如割』從此言此句當中,也不難看出褚太後此時的悲痛之餘也夾雜著萬般無奈。
公元371年,在桓溫的一頓操作之後,司馬奕終於被廢黜,成為『東海王』。
俗話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被廢後的司馬奕自己皇帝的玉璽被桓溫的心腹搶走不說,最後連個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個班佈單衣,坐著非常簡陋的牛車就被押送出了皇宮。
到了東海王的府邸之後,司馬奕深知此時的桓溫並不會就此罷休,還會加以迫害。
為了茍活於世,他不惜將生下的孩子全都淹死,生怕被桓溫的眼線到任何的把柄。
這一招對桓溫倒是很受用,桓溫見司馬奕如此窩囊,也就不再追究他。
最終司馬奕在這樣的茍且偷生中又活了15年,於公元386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