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到南朝劉宋初期,曾經出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的確沒有擔任過什麼高官,之所以這樣,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陶淵明祖上的榮光,並未能一直光耀後世。
陶淵明的祖上陶侃晚年,可謂是風光一時,是東晉當時最為強勢的權臣,不過等到陶淵明死後,范陽陶氏子弟也並未能再出現如陶侃這樣的實權人物。
雖然陶侃的後代之中,也有入朝出任高官之人,但多在東晉朝堂之上默默無聞,等到了曾孫陶淵明這一代,已經是徹底地沒落,即便如陶侃後代的陶淵明,甚至都要靠做官的俸祿來養家,足見其家世的淒慘沒落。
范陽陶氏在陶淵明這一代時,已經幾乎沒落成了庶族,即便陶侃的長沙郡公依然世襲到後世,但陶淵明這一支,到了其隱居時,到了連酒都買不起的程度,足見范陽陶氏的沒落程度。
士族子弟已經不如東晉前期那般受到重視
從大環境來看,東晉是士族門閥發展到頂峰的時期,當時士族門閥子弟可以仗著家世,在東晉仕途之中享受便利。
不過,等到東晉後期,士族門閥逐漸離開了東晉朝堂的權力中心,因而如陶淵明這樣的士族子弟,如果沒有在朝中有實權人物,很難再如以往那般受到重視。
陶潛
以至於後來陶淵明出任彭澤令時,面對個小小的督郵都要忍氣吞聲,最終掛印而去隱居田園。
這不僅僅是因為范陽陶氏的沒落,江左時局之中士族門閥的地位下降,也占了很大原因。
陶淵明自身的志向並不在做官
還有一個原因,導致了陶淵明在東晉和南朝仕途遇冷,那便是他自身的志向並不在仕途。
陶淵明曾經出任桓玄、和劉裕的參軍,這本是很多士族子弟出仕時的選擇,但是陶淵明很快就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屢次去職,直到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也是為了養家糊口,由此來看,陶淵明的志向並不在仕途。
而且,陶淵明隱居之後,屢次接到他人的招募,但都表達了拒絕。
可見陶淵明隻想一心隱居田園,志趣並不在仕途。
總而言之,陶淵明之所以在東晉末期和南朝,並未得到重用,原因是很多方面造成的。
其范陽陶氏的沒落,導致了陶淵明作為士族子弟,不能如瑯琊王氏等士族那般,在東晉末期和南朝依然受到重用。
而且,士族門閥地位下降,也讓陶淵明不再有特殊禮遇。
最重要的是,陶淵明自身的志向不再試圖,也讓其逐漸失去了在仕途建功立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