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396年11月6日》夜,建康皇宮突然傳出皇帝司馬曜醉酒後夢中驚猝而死的消息,一時間朝臣人心惶惶。
當朝皇帝年僅34歲,正值壯年,國政日興,突然駕崩很顯然是另有隱情。
皇帝駕崩後,掌握朝廷實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及一幹大臣對皇帝之死卻沒有再多追究,居然按照往常天子駕崩貫例進行處理,朝臣之間也是諱莫如深。
群臣上謚號為『孝武帝皇帝』,廟號『烈宗』。
在司馬耀之前,中國歷史上被上謚號為『武』皇帝的區區不過4人,分別是西漢孝武帝劉徹,東漢光武帝就秀,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
這四人中即便是能力最差的司馬炎也有著結束三國亂世統一南北的赫赫功繼,而嗜酒如命離奇死亡的司馬曜獲得孝武帝頭銜卻頗顯滑稽。
但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來看,整個東晉11位皇帝,還真拉不出來一個能和昏庸無能,嗜酒如命的司馬曜爭謚號的,這不得不說是整個東晉王朝的縮影。
隨著司馬曜的駕崩,東晉朝廷在百年長夜中最後的星光也熄滅了。
究竟是怎樣一個皇帝,居然能夠獲得『孝武皇帝』謚號,他撲朔迷離的夢中駕崩背後又影藏著怎樣的故事?
一:從天而降的皇位
司馬曜,字昌明,生於362年,他的祖父是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父親是會稽王司馬昱《後來的簡文帝》。
司馬昱共有七個兒子,但隻有司馬曜和胞弟司馬道子存活下來。
365年瑯邪王司馬奕繼承皇位後,司馬昱徙封瑯邪王。
本來皇位跟司馬曜沒有多大關系,但是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371年荊州刺史桓溫帶兵入京,發動政變廢司馬奕為東海王,擁立和他相交好的司馬昱為帝,是為晉太宗簡文帝,司馬曜也就由一個小宗王子變成為了皇太子。
東晉自司馬睿開國江左以來,一直處於士族門閥的輪流支配之下,而除了明帝司馬紹稍有作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幾乎傀儡般的存在。
到了簡文帝司馬昱時,這種皇權不振、士族專權的局面更達到極點,桓溫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
晚年的桓溫一直暗示皇帝給他加『九錫』,想要簡文帝把皇位讓給他。
簡文帝登基僅八個月便得了重病,簡文帝見自己病情加劇,遂立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此 時的晉朝國運可以說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
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當著簡文帝的面撕掉了這封詔書,簡文帝被迫同意將遺詔改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故事』隨即簡文帝駕崩。
隨後出身瑯琊王氏的尚書仆射王彪之說:『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諮,必反為所責』於是皇太子司馬曜登基為帝。
一直到桓溫去世,都沒等來天子的『九錫』,各家士族門閥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聯手阻止了桓溫篡晉的陰謀,確保了司馬曜的順利即位及東晉王朝的延續。
二:謝氏秉政
桓溫雖死,但其他門閥仍舊掌控著東晉王朝的統治。
由於孝武帝年幼,為了防止桓溫之弟桓沖等譙國桓氏繼續專權,謝安在桓溫死後請出崇德太後臨朝聽政。
謝安和王坦之在擁立孝武帝過程中立下大功,自然也得到報償。
所以,東晉實權由譙國桓氏逐漸轉移到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手中。
公元375年王坦之去世,謝安勢力更盛,與桓沖分處中外。
同年八月,孝武帝大婚,迎娶太原王氏名士王濛之後王法慧為皇後,其弟瑯邪王司馬道子也迎娶王坦之的從侄女為王妃,太原王氏的影響力瞬間增強,這也為孝武帝後期政局埋下伏筆。
公元376年正月初一,孝武帝親政,謝安以中書監錄尚書事,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由於對內要防范仍在荊州盤踞的桓沖勢力,對外要對付日益強盛的前秦政權,謝安便推舉自己的侄兒謝玄為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兩年後又兼領徐州刺史,駐節北府《今江蘇省鎮江市》。
謝玄在此期間招募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驍將,整合他們麾下以流民為主的軍隊,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這支軍隊在五十年後親手將東晉埋進了墳墓。
三:文治武功
孝武帝自登基以來,就一直面臨前秦的威脅,東晉西部的益州和梁州就373就被前秦攻陷。
隨著前秦天王苻堅相繼滅掉前涼、代國、西征西域,完成了對中國北方的統一,對東晉的覬覦之心也就更加強烈。
此後秦晉交界的江淮一帶形勢愈發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陽,荊州刺史桓沖抵禦,孝武帝詔命謝玄發徐、兗、青三州人丁,遣彭城內史何謙遊軍淮泗以為形援。
從此以後,上下遊桓、謝軍隊配合,彼此策應,以分前秦兵鋒,形成東晉戰略的一個特點,對於保障最終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同年七月,秦軍也采取東西策應,到379年襄陽失守後彭城、下邳、淮陰、盱眙先後並入前秦,建康告急,形勢對東晉更加不利。
379年六月,北府兵在君川打敗秦軍,前秦勢力被逐於淮北,建康緊急狀態得以解除.。
此後幾年桓沖在荊州與前秦屢有戰事。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率眾十萬反攻襄陽,北府軍劉牢之等人亦於此時率眾為攻襄陽的桓沖軍聲援,顯示出大敵當前時東晉內部桓、謝兩大門閥的團結。
但與此同時建康朝廷上對江州的爭奪卻熱火朝天,江州一直是東晉荊州集團同揚州集團爭奪的戰略要地,多年來實際多由荊州勢力控制。
桓沖推薦王薈出任江州刺史,謝安則推出謝輶來當江州刺史,最後謝氏做出了讓步,孝武帝以桓沖領江州刺史。
這反映出門閥之間表面看起來雖然同仇敵愾,但實際上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調和的
同年,在淝水之戰擊敗前秦後,東晉趁北方大亂之機,收復了巴蜀及山東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黃河北面的鄴城。
這也成為東晉中期勢力最為興盛的一段歲月,然而朝堂上門閥之間的鬥爭最終將這一切成果灰飛煙滅。
孝武帝親政後,朝廷除了在軍事上有所突破外,在國家稅收及民生政策上也做出了一些改革,當時的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復蘇。
在玄學興盛的東晉,孝武帝卻是一個熱愛儒學,推崇佛教的君主。
在他的提倡下,一大批寒門出身的儒學子弟開始走上政治舞臺,逐漸成為東晉末年一股新興勢力。
四:君臣異心、兄弟反目
隨著軍事上的勝利,隱忍已久的孝武帝以胞弟瑯邪王司馬道子為錄尚書事,開始分謝安的權。
陳郡謝氏在主導了淝水之戰後遭遇到了來自皇權的挑戰。
此前朝廷內的主要矛盾是桓、謝兩大家族之間的矛盾,隨著桓沖的去世,以孝武帝、司馬道子代表的皇權開始向士族門閥發起挑戰。
當時太原王氏的王國寶等人以『讒諛之計』離間孝武帝與謝氏關系,謝安不願爭權奪利,便作出讓出京步鎮守廣陵。
384年謝安去世後,司馬道子順理成章地成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謝氏的另一位實權人物謝玄於387年在會稽內史任上溘然長逝,他所節制的徐、青、兗三州也先後被司馬道子《兼領徐州刺史》和譙王司馬恬《青、兗二州刺史》這兩位皇室成員瓜分。
謝玄的去世標志著陳郡謝氏的門閥政治落下帷幕,也意味著孝武帝完成了皇權的收回。
孝武帝顯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孝武帝與其弟司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二人嗜酒如命,經常長夜飲酒,把宮廷搞的烏煙瘴氣又信奉佛教,朝政日益昏暗。
然而,在孝武帝和司馬道子『酣歌為務』的表面下,兄弟之間卻潛藏著深刻的矛盾,從而形成了太元後期的『主相相持』格局。
主相相持直接表現為外戚太原王氏內部的矛盾,即孝武帝王皇後出身的王恭一系和瑯邪王妃出身的王忱、王國寶一系之間的鬥爭。
太原王氏既無人才亦無事功,不足以制約皇權並維持政局的平衡,隻有分別依附司馬氏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與此前的不同士族之間的門閥政治鬥爭已大不相同。
東晉各州范圍
392年王忱病死於荊州刺史任上,孝武帝開始出手奪回荊州的實際控制權,東晉政局又為之一變。
司馬道子欲以王國寶繼其弟為荊州刺史,孝武帝則直接越過司馬道子的行政體系下詔任命殷仲堪為荊州刺史,自此建康皇宮的皇權終於奪回了被士族控制近八十年的荊州。
五:醉酒亂說話,被皇後蒙殺
如果歷史有如果,孝武帝有可能重振東晉,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嗜酒如命的司馬曜最終在酒上翻了車。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孝武帝在後宮清暑殿中與張貴人一起喝酒。
孝武帝喝高了,對張貴人開玩笑說:『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沒生孩子,而我又喜歡年輕的,明天我就廢了你,另找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張貴人聽了後內心妒火中燒,而爛醉如泥的孝武帝毫無察覺,玩笑越開越厲害,張貴人遂起殺心。
她先讓孝武帝周邊的宦官們也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們紛紛醉倒睡去後,她召來心腹宮女,乘孝武帝熟睡之際,用被子把睡夢中的孝武帝給活活捂死了。
隨後張貴人賄賂宮中宦官說皇帝是夢中驚醒猝死,而和皇帝哥哥一直明爭暗鬥的司馬道子此刻也是欣喜若狂,皇帝之死竟然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隨著孝武帝駕崩,司馬皇室短暫的『中興』戛然而止,隨之而來的就是司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
公元402年,主政朝廷的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向桓玄《桓溫侄子》發起進攻,結果桓玄次年攻入建康自立為帝,司馬氏迎來了沒日。
20年後劉裕領導的北府軍最終控制了朝廷,滅亡了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