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向來是破壞秩序的有力手段,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戰爭發生的次數不可勝數,單是死傷數十萬的大型戰役就有很多,比如秦趙長平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等等。
兵法有雲:『兵者,詭道也』,在我理解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要能給敵方造成毀滅性打擊,不管什麼奇謀詭術都可以用,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仁義、禮儀,一切皆以消滅敵方為目的。
而在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進行征伐卻很講禮貌,打仗之前不僅要下戰書預約,戰書文筆還要好,搞偷襲會被人唾棄,連犒勞敵人這等看似很滑稽的行為,在當時卻是稀松平常……
約戰要下戰書
雖說孟子認為『春秋無義戰』,但春秋時期的戰爭與後世相比無疑處處體現出仁義,別看都說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實際上,諸侯征伐他國的名義還是以維護『禮』這個秩序為前提,否則就是不義之戰。
因此諸侯國在發動戰爭之前要來一波『口水戰』,來宣揚此舉的正義性,甚至連遞交的戰書中也會包含打仗的緣由,如果對方接下戰書,也要回信,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後再正式開打,這與後世下戰書隻是一個書面通知,不管你接不接,我都要打不同。
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於泓水之南以拒楚。
成得臣使人下戰書。
……(宋襄公)乃批戰書之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於泓陽。
比如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為報當初楚國脅迫之辱,聯合衛、許等國攻打楚國附庸鄭國,楚成王為救鄭國派人攻宋,楚將成得臣在戰前就向宋襄公遞交戰書,而宋襄公在看完戰書後同意開戰,並在戰書下面約定開打的時間和地點。
戰書也不是想下就下的,如果對方國內經歷了天災,或者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隨意開啟戰端,必須等人家國喪辦完,糧草士卒準備充分之後才能列好陣勢,真刀實槍打過一場。
當然,前面提到過,下戰書前要宣揚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因此下戰書也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不能隨意攻打他國,比如齊國就曾經以楚國沒有及時給周天子進貢為由攻打楚國《齊桓公伐楚》。
搞偷襲是不講武德
下完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然後就是堂堂正正打一場,打仗過程也有要求,比如雙方開打時,戰車數量要相等且必須一對一;陣列沒有擺好不能開打;如果一方撤退逃跑,另一方不能死追不放,隻能追五十步……
更有意思的規定是,如果有君主在戰場上,敵方主將必須給予君主尊重,不允許傷害君主,比如在晉、楚鄢陵之戰中,晉軍大將郤至曾經三次遇見楚王,這本是『擒賊先擒王』的好時機,但他卻沒有動楚王一根毫毛,很有君子風范。
不僅如此,郤至每次遇到楚王的車駕還恭敬地下車行禮,楚王對他也十分欣賞,還賞賜給他一張弓。
除了這些之外,搞偷襲也不符合『武德』,比如著名的宋楚泓水之戰,我們一般認為宋襄公的行為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對宋襄公施以嘲笑、指責,但宋襄公確實是在根據當時的『道義』行事,這也是所謂的武德。
那麼宋襄公到底幹了什麼呢?
當時宋軍已經在泓水岸邊擺好陣列,隨時都可以開戰,而楚軍還在渡河,這時子魚勸宋襄公趁楚軍還未過河之際攻打他們,宋襄公說:我們是堂堂之師,豈能用詭計破敵?
等楚軍渡河完畢,子魚又勸宋襄公進攻,結果宋襄公又搖搖頭說:人家還沒擺好陣列呢,豈能趁人之危?
等楚軍擺好陣列,宋襄公才終於發動進攻,結果大敗而歸,宋襄公本人也身受重傷,宋襄公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的小醜人物,不過,如果聯系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而言的,宋襄公此舉何嘗不是為了維護『禮』呢?
請敵方吃飯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間的『義戰』真是奇葩,然而這種事情在當時稀松平常,因為還有比這更加奇葩的戰役,比如晉、楚邲之戰,晉軍戰敗,身為勝者的楚軍追擊時竟然還出手幫助晉軍逃跑。
知道的認為他們這是在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兩方在玩過家家呢!歸根到底,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一種以貴族為主的戰爭,諸侯國之家發動戰爭並不是以滅國為目的,而是為了爭霸,是為了讓對方服氣。
另外,『犒師』也是春秋時期的一種戰爭禮儀,畢竟民以食為天,能靠吃飯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大動幹戈,比如齊孝公伐魯時,魯國就派人去犒勞齊軍,使者展喜和齊孝公把酒言歡,飲酒吃飯間就成功勸說齊孝公退兵。
《秦師》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且使遽告於鄭。
無獨有偶,秦國崤之戰時,商人弦高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結果將秦軍耍得團團轉。
當時晉國晉文公去世,晉國動蕩不安,而依附晉國的鄭國則失去了主心骨,而秦穆公一直想要東出,於是派孟明視為大將進攻鄭國。
結果在秦軍經過滑地時,遇到冒充鄭國使者的商人弦高來訪,獻上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孟明視見到鎮定自若的弦高後震驚不已,認為秦國攻打鄭國的意圖已經被鄭國知曉,鄭國必定有了充足的準備抵禦秦軍,於是孟明視引兵而還。
那麼當時弦高真實的目的是什麼呢?
原來他隻是恰巧趕牛去做買賣,遇到秦軍後看穿了秦軍的意圖,所以弦高一方面派人送信回鄭國,另一方面則大膽冒充鄭國使者,以犒勞秦軍之名拖住孟明視。
最終牛販子出身的弦高將秦國蒙在鼓裡,成功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結語
春秋時期所奉行的戰爭禮節其實在世界上並不少見,比如歐洲各貴族之間的戰爭也要遵循一定的貴族禮儀,所謂的『騎士精神』也是這樣來的。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孟子所說的春秋無義戰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自春秋末期之後,已經很少有諸侯國會顧及所謂的戰爭禮儀了,動不動就是吞並滅國,此時再講什麼武德,豈不是自取滅亡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