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
朱元璋抗擊元朝的聲明:
就對這群人的本質進行了定性。
與之類同的是近代的那次申明。
古華夏不存在『民族』這個提法,不意味古華夏不存在民族。
古華夏哪怕不存在叛徒這個提法,不意味古華夏不鄙視叛徒。
古華夏不存在『民族英雄』一說,不意味我們不存在『民族英雄』。
明:《論宋元正統》論。
更加清晰地詮釋了什麼叫『替元抗明的漢人算叛徒』這個概念。
稍微延伸一下。
張弘范——這個出生在大元朝版圖的漢人士大夫也要算個叛徒。
與之類比的:
為大清效力屠戮漢人的清代士大夫算。
出生中國,從小送到小日子國,後來3、40年代為小日子國效力在中國搞滲透的女人算。
祖籍福建,高中以前接受漢語教育,畢業後改了個小日子國名字的男人算。
被占領後,替小日子國征伐某大圈子的島嶼軍隊也算。
在他國長大就不是了?
想得輕松,張弘范說漢語、持漢禮、寫漢詩,卻幫助大元滅掉南宋,即可謂叛徒。
需要標定的標準是母語。
畢竟,在《最後一課》裡不準講法語,隻能講德語了,你說他們是哪國人?
當然了,你要學大元的叛徒元帥不考慮後來五個孫兒輩被殺、妻子被先辱後殺的結果,那請隨意。
『叛徒』與血統無關,融合也要區分手段,是來扶貧還是來入侵,這是很重要的參考標準。
漢人從來不提血統,喜歡搞血統等級的向來是胡兒。
諸如『四級制、升八旗、屠滿城、掃清風』:從來都是玩得賊溜。
而華夏一直在講宣教德化,隻可惜是胡兒們聽不懂先禮後兵,於是隻好跑到草原上跳舞至今。
說得很清楚,只要歸附能為我大漢所用的,我們樂意接納。
漢人向來講開放、自信和平等。
奈何如今一群不識時務、不受宣教的人,還請『自竄於塞外』為好。
謝謝你,快點走!
換句話說:漢人抵抗外族時期,投敵效力者稱為叛徒。
中華發展壯大時期,竄外謀獨者稱為叛徒。
這2項標準請自行對照檢查。
這當然不是搞對立,而是在增強抵禦胡化的抵抗力。
我們既要會以禮相待、包容自信,還必須築緊籬笆、排除異己。
這矛盾嗎?
並不矛盾。
叛徒永遠不可能改變其性質,其行徑可能會一時被模糊、美化,甚至跳出來大放厥詞,但只要華夏又將經歷危急關頭,他們就一定會被拉出來作為比照的對象,反復接受拷問和鞭撻。
叛徒者,既然你家先人決定了歸漢宣教而非竄走海外,那就得學會既來之則『永安之』。
民族主義,並非自近代才渲染出來的一種情緒。
《太祖實錄》之對外國書:
像老八這種人,恐怕很難把高大上的理論講得如此圓潤,這大概率是劉基、宋濂等士大夫捉刀帶筆的功勞,同期漢族士人是怎麼思考類似問題的,不言自明。
哪怕是沒有形成相關成體系,類似於民族主義的情緒在華夏依然存在。
元明換代時期的清除異己、光復華夏明顯高出傳統儒家的『君綱臣子』的桎梏。
這使得明太祖在其本身言論裡也時時處處『破口大罵』。
大明1朝代3個時期非常顯著的特征:
1、明初:
說這話的叫方孝孺,老朱死後也是活蹦亂跳的,還獲邀駐翰林院授課。
請問,如此顯而易見的極端情緒,大明為何不出於影響融合、團結等因素而扒了他的皮?
無論是處理外國關系,還是對內廟堂教育,都清楚地在講明朝得國為正的原因,覺得以明代元是理所當然的。
也體現在給高麗等邦國普及常識、重塑大明外交方略等方面。
2、土木堡到嘉靖時期:
還是方孝孺,第一次指出『華夷之防』,在繼承歷代《正統論》觀點——避免先進的漢文化被落後的夷文化拉垮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保護華族整體生存發展『的『危險』論調。
與之相似的學說還有:丘浚、王世貞等等,代表了漢族士大夫的集體認知。
也算是歷經『土木堡慘案』後,漢人又一次深切感受到保持民族獨立的『極端』潮流。
換成武將的說法就是:
全文雖然沒有一句提到『民族主義』,反應出來的卻是十分強烈的『民族情緒』。
3、明末。
伴隨著東南沿海『城市化』和『市民化』,帶動了各類《演義》《小說》《英雄記》等大眾文化興起。
那些在勾欄瓦肆裡廣為流傳的:無不是在宣揚『以漢為正』——三國、『漢夷之爭』——《宋志傳》以及『廟堂正確』——《開國英雄傳》等等故事。
那些聽『嶽爺爺死而涕流滿面的市井小民』,那些為『劉皇叔開基立業鼓掌叫好的販夫走卒』,說明了在整個社會階層,都充溢著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
有人說直到20世紀初華夏才知道什麼叫『民族主義』。
其實清初的吳三桂等『叛徒』形象就已經非常實錘了,隻不過不叫這個詞而已。
即便沒有建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本土樸素的民族主義也同樣具有著激烈性、感動性與振奮性。
這是歷代罵叛徒的民族主義名言警句:
容易混淆的概念1:責任劃分。
在大元長大的宋裔士大夫沒有為老趙賣命的責任。
你看不慣親手葬送南宋也無所謂,但只要你從小吃著中國飯,身為宋裔為大元拋頭顱就算叛徒。
參考後世改小日子人名那位,即便趙家沒資格統領華夏,但你也應該找老張家、老王家、老李家……而不是找拖雷家、脫脫家、鐵木真家……
再不濟也得效仿大隋起勢,前期在南北朝廣積糧,積極策劃北方夷族四分五裂,然後再從北至南,完成大一統工作。
容易混淆的概念2:清滿不分。
反清不代表著反滿。
以下為國父的戰鬥檄文。
國父推翻滿清廟堂,卻並不排斥滿族,天經地義。
就如同鄙人憎惡百多年前滿清,但依然平視滿族,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