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播州海龍屯天梯的石階,是當地著名的古城遺址,可是它的修建方式極為特別,每一層階梯居然有六十厘米高度。
考古專家們經過研究後才發現,原來石階的高度背後,還藏著一個特殊的秘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貴州播州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北約30裡的龍巖山東麓、湘江上遊,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遺址 。
海龍囤遺址被考古專家譽為是『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據史料記載稱,海龍囤建造於公元1257年,當時正是南宋寶祐五年,建造者正是當時南宋朝廷與播州的土司楊氏。
海龍囤城的出現,其實絕非偶然,而是存在宏大歷史背景的。
南宋末年時期,蒙元大區南侵,一路長驅直入攻城略地,對南宋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能夠更好的構築防禦工事,南宋統治者盡可能地聯系其他勢力一同對抗侵略者。
正是在此期間,播州的楊氏和朝廷才共同建造了如此巨大的城堡。
不過幸運的是,海龍囤卻並未受到戰火的洗禮,因為當時在釣魚城中,蒙元大汗蒙哥受傷而死,導致元軍侵略步伐暫緩最後撤軍,這才讓海龍囤未能大顯身手。
從目前的遺址規模推斷,當時的海龍囤城周長約6公裡,囤內面積達1.59平方公裡,其中存在『老王宮』和『新王宮』兩組最大建築群,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
以整體格局來看,海龍屯主要為『橫三縱三』的佈局,是集軍事屯堡、衙署與『行宮』為一體的『土司』遺存。
海龍囤的主人是播州楊氏,該家族是當地的土司,也是盤踞此地近七百年之久的超大家族勢力。
據說在唐代年間,楊氏就已經入主播州,並且還因此受到了朝廷的首肯,從此之後,楊氏便在此地紮根,無論王朝更替,楊氏都能在權力與政治之間遊刃有餘,成為長盛不衰的『不倒翁』。
明代萬歷年間,此時的播州楊氏已經在播州經營了七百多年,其勢力盤根錯節,深得當地民心。
不過朝廷開始推行改土歸流制度,也就是將土司撤換為朝廷流動官員,此舉無疑是觸犯了楊氏家族的利益。
於是,在此背景之下,楊氏開始密謀造反,公然舉起了反明的旗號,大明王朝的平播之戰由此開始。
楊氏政權占據天時地利人心,但是朝廷卻兵多將廣,雙方之間曾一度僵持。
直到最後,土司軍隊中出現了叛徒,將明軍從山中小道引進土司軍後方,最終令土司軍隊土崩瓦解。
土司楊應龍見大勢已去,最終含恨而亡,楊氏政權從此宣告覆滅,播州也被一分為二,歸貴州與四川管轄。
海龍囤遺址的發現,在考古界一直被認為是重大發現,數十年來,考古專家們都在不懈努力,不斷研究著關於海龍囤的秘密。
有趣的是,就在研究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海龍囤飛虎關的城階十分奇特,它們的高度與現代樓梯完全不同,高度居然達到了近六十厘米。
如此不同尋常的20厘米高的臺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直到最後,才有考古專家揭開了最後的謎底。
原來,高石階的秘密共有兩處,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說明:
首先高臺階的出現,可以延緩敵軍上城的速度。
古代攻城戰爭十分殘酷,無論是對於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是耐力與毅力的大比拼。
眾所周知,防守方在防守的時候,最忌諱敵方士兵攻上城頭,所以才會想盡各種辦法阻止敵人登城。
如果臺階修建的低矮,則敵人進攻的步伐就不會遲緩。
相反,若是以高臺階阻礙敵人的進攻,實際上就能令其在攻擊的時候分身爬越障礙,從而大大削弱其戰鬥力。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石階本身的設計。
飛虎關石階建造得十分緊密,臺階與臺階之間的間隙較小,故此很難容納成年人隱藏。
如此一來,城上的守軍便可以輕松守關,隻用弓箭就能對藏無可藏的敵人進行攻擊,猶如是射擊活靶子一般。
考古專家們稱,此次發現的飛虎關臺階秘密,對後世研究軍事史存在重要的意義,它深刻揭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更體現了戰爭的藝術。
由此看來,海龍囤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絕對是名至實歸。
參考資料:《古老的歌》 李偉同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