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漢長安城是怎樣的一座城市?
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桂宮、北宮、明光宮,這些重要宮殿在長安城內是如何分佈的?
市場位置和唐代有何不同?
當時的老百姓住在哪裡?
社稷、九廟、辟雍、明堂,這些都是什麼建築?
鍾官鑄錢遺址、昆明池……漢長安城內外至今還有哪些重要遺跡?
西漢、新莽之後,這座城市還曾經歷過哪些朝代?
10月10日,『陜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漢長安城系列直播報道第一站,來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文物陳列室,邀請兩位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雙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劉振東教授,一起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全面講解了漢長安城。
257.2萬人次網友觀看了這期直播。
1、西漢和新莽歷史脈絡
二百多年經歷十幾個皇帝,漢武帝時達到極盛
王雙懷教授講,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後來發生了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歷時4年,最終以劉勝項敗而告終。
公元前202年,當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悲壯自刎,漢王劉邦躊躇滿志,繼帝位於泗水之陽。
劉邦本來想在洛陽建都,有個大臣叫婁敬,說洛陽雖北有邙山、南有伊闕,但東西兩邊是空的,不好防守,而關中四塞為固、金城千裡,非常安全。
張良也說,關中不僅安全而且富庶,是所謂『天府』,最適於建都。
因此,劉邦就帶著文武百官來到了關中。
漢王朝存在時間比較長,從公元前202年建立開始,一直到公元8年被王莽取代。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經歷了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十幾個皇帝的統治。
漢平帝死後,王莽奪取政權建立了新朝。
王莽建立的新朝從公元8年開始到公元25年,國號就叫做新。
但在古代歷史上一般認為它就是漢王朝,因為它在兩漢之間,不把它單獨拿出來看。
後來劉秀在洛陽建立的漢在東邊,他把劉邦建立的漢稱西漢,歷史學家則把劉秀建的漢稱作東漢。
劉邦建立漢朝時國家比較窮,采取了韜光養晦的措施,實行黃老之治與民休息。
文景之治時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局面。
到了漢武帝時出現了所謂漢武盛世,開始集中政權、財權、軍權,統一思想,之後反擊匈奴,開通絲路走向世界。
西漢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極盛。
但漢武帝之後,到昭帝、宣帝時期慢慢開始衰落。
到了成帝、哀帝時完全跌入低谷,後來就衰敗了。
王莽之所以能奪取政權,也是和漢王朝的衰落密切相關。
2、宮殿與都城營建過程
劉邦、漢武帝、王莽,是三個重要建設階段
王雙懷教授講,當漢高祖劉邦決意定都關中時,關中地區已經沒有大城市了,因為秦都咸陽已被項羽化為灰燼。
劉邦於是暫住臨潼北邊的櫟陽,讓蕭何利用秦都咸陽渭河之南的舊址來修建新的都城,這便是漢長安城。
最先修的是長樂宮。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面積達6平方公裡,是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的。
劉邦把它作為皇宮,同時也是文武百官辦公之地。
若從最先建成的長樂宮算起,長安城到現在已經2222年了。
後來劉邦又讓蕭何在秦章臺宮的基礎上修建了未央宮。
因為修得過於豪華,蕭何還挨了劉邦的罵。
到第二代皇帝惠帝時,就開始把未央宮作為皇宮,長樂宮此後便成了太後居住的宮殿。
後來未央宮經過漢武帝的改造就更豪華了。
除了長樂宮、未央宮,北宮在漢高祖時也已初具規模,到漢武帝時又進行了擴建。
此外劉邦還讓蕭何建了武庫,這是當時最早的一批國家級重點建設項目。
漢長安城的建設是『先宮後城』,到惠帝時才開始修外郭城的城墻。
城墻每面3個門,共12個門。
前後分了三次來修,最多時一次動用了十幾萬勞動力。
修城時先在城外挖城壕,把挖城壕的土用來堆城墻,所以漢長安城四周是有護城河的,城與河形成了兩道防禦屏障。
漢長安城的最終形成是在漢武帝時期。
在漢高祖時除了長樂宮、未央宮、北宮和武庫,其他地方還沒太修。
城內西北區域有市場,城北大部分地區都住著老百姓。
到了漢武帝時,在帝王陵附近修了陵邑,很多老百姓被從長安城遷到陵邑,南方齊楚一帶的貴族也被遷到了陵邑。
五大陵邑一方面把長安城裡的人遷出去後形成了衛星城,可以形成對京師的拱衛,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城市人口的壓力。
老百姓遷出後地方大了,漢武帝又在城北建了桂宮和明光宮。
後來漢武帝覺得還不夠,又在城外的西邊修了建章宮。
建章宮是當時最華麗的宮殿,據說有千門萬戶,臺基比未央宮更高,可以俯視未央。
建章宮與城內的未央宮、桂宮隔潏水相望,在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和建章宮之間還架有復道,以便於皇帝的來往。
建章宮前殿的西北邊是太液池,南邊為了征滇國練習水戰又修了昆明湖。
所以漢武帝時期,整個漢長安城非常漂亮。
當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後,把長安城改成常安城,國號也改了好幾次。
為效法周公講禮制,王莽在城南建了九廟、社稷、明堂、辟雍等禮制建築,規模非常大。
本來一個國家隻有一個社稷、一個宗廟,但王莽時代是兩社兩稷,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表明他是從漢朝過來的。
王莽還建了明堂,上層是祭天祭祖之地,下層是理政的地方。
辟雍則是教育機構,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王制》中說:『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辟雍本為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
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作為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
而泮宮是西周諸侯所設的大學,等級遜於辟雍,僅有三面環水。
此外,王莽時期還建了太學、靈臺等禮制建築。
除了南郊,在其他郊區也建有禮制建築。
3、漢長安城特點與考古發現
多宮制是很大特點,66年考古有許多新發現
王雙懷教授講,漢長安城的修建,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但主要宮殿是在漢初修建的。
漢長安城修成後的總面積是36平方公裡,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
人們常說『西有羅馬,東有長安』,其實說的就是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雖然是急就章,但城市的結構、規模很有特點。
整個平面看上去不是很規則,東邊還算平整,南邊、西邊、北邊都不太平整,尤其是北邊。
有人把漢長安城稱為『鬥城』,這個說法似乎有點迷信色彩,其實是有道理的。
因為漢承秦制,當年秦始皇修咸陽新城時就是要象征天象,形成『渭水貫都以法天漢』的格局,秦在渭河之南修的宮殿都是要和天上的星座、星宿相對應的。
秦始皇做什麼事都是高大上,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法天象』,天上有什麼,地上就要有什麼。
這個理念其實也被漢初統治者接受,所以蕭何在渭河之南修建漢長安城時應該也吸收了這種理念。
劉振東教授介紹,對漢長安城形制的解讀,除了『法天象』的鬥城說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出於對自然地形地勢的利用,以及先宮後城的營建次序而形成了這種曲折。
長樂宮、未央宮已經有了,為了把這兩個宮城包起來,南城墻就有些曲折。
北城墻是因為離渭河很近,沿著河邊高地修築的北城墻就有些曲折。
西城墻外面有一條河,現在叫皂《帶三點水》河,古代叫潏水,西城墻的曲折可能跟潏水有關。
西漢和新莽建都長安二百多年,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所以,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上世紀50年代就重點開展的考古項目。
1956年,考古所專門成立了一個考古隊,來做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勘探、發掘和研究。
其實此前的1955年,在城外南郊配合基本建設就做過一些考古發掘工作,後來通過研究發現,這是一批用於祭祀的禮制建築。
也就是說,漢長安城的考古最初是配合基本建設從南郊開始的。
從1956年開始進行主動的考古活動,首先是調查城墻、城門和街道,1957年就發掘了4座城門,揭開了漢長安城考古的序幕。
但漢長安城僅城內面積就有36平方公裡,如果再加上東西南北4個郊區,如今漢長安城的保護范圍是75平方公裡。
『面對這麼大范圍的遺址,我們制定了長遠的考古計劃,優先做宮殿遺址』漢長安城很大的特點就是多宮制,這既是漢承秦制,也跟漢代政治制度有關,反映了西漢外戚參與政治的特點。
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對未央宮遺址做了整體勘探和重點發掘。
上世紀90年代,對桂宮遺址做了考古發掘。
2000年以後,對長樂宮遺址做了近十年的勘探發掘。
2018年到現在,對北宮遺址重點做了一些工作。
而武庫遺址是上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過程中發現的,當時隨機做了一些發掘。
『明光宮遺址根據文獻記載位於長樂宮之北,今年我們開始在這個區域裡開展探索』
除了五大宮城和武庫遺址外,在漢長安城西北區域發現了大量手工業作坊,其中有燒造裸體陶俑的陶窯遺址,有鑄造鐵器的遺址,有鑄造五銖錢的遺址。
『通過考古發掘我們發現,這個區域裡面實際上是大量國家級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是生產各種鐵器、銅錢和陶俑的作坊區』
如果從1956年10月成立考古隊算起,到現在已整整66年了。
通過這麼多年的工作,已經把漢長安城的整體格局,包括城墻、城門、街道,主要的四大宮城、武庫、手工業作坊區,以及達官貴人居住區、一般市民居住區和兩大市場,基本都弄清楚了。
漢長安城分城內部分和城外部分,城外有東西南北四郊。
西郊除了建章宮,還有廣袤的皇家園林——上林苑,昆明池就在上林苑裡。
南郊重點是禮制建築,以王莽時期興建的禮制建築為主。
五帝祭祀在秦漢時期非常受重視,相關禮制建築分佈在漢長安城的四郊,其中東郊是祭青帝的,西郊是祭白帝的,北郊是祭黑帝的,南郊是祭赤帝和黃帝的。
此外,東郊還有一座很重要的宮殿叫做長門宮。
在郊內還發現不少手工業作坊遺址。
在武帝之前是允許民間鑄錢的,到了武帝時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在上林苑裡設了三個工廠專門鑄錢,一個叫六廄,一個叫技巧,一個叫鍾官,簡稱『上林三官』。
『最近六七年我們在兆倫鍾官鑄錢遺址做了大量考古工作,發現了鑄幣的工廠,有陶窯,有陶范和廢棄的錢幣,包括王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等』
4、主要宮殿與武庫:
宮城一個比一個華麗,出土文物揭示漢代之強盛
結合陳列室內的出土文物和一些遺址模型,兩位教授對主要宮殿和武庫做了介紹。
■未央宮:城內五大宮城之首,出土6萬多枚骨簽
漢長安城五大宮城之首是未央宮,在四面宮墻各開一門,其中北邊、東邊的宮門最為重要,北門外有北闕,東門外有東闕。
闕是城門、宮門外面建的兩個高樓,離很遠就能看到。
北門出去後,可以向北過渭河,到舊的咸陽城。
出了東門,可以到長樂宮。
長樂宮是皇太後的宮殿,皇帝要經常去朝見他的母後。
未央宮裡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系統,整個宮殿的佈局是以前殿和椒房殿為中心。
前殿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大殿,椒房殿是皇後的宮殿。
未央宮西北區域是百官衙署所在地,經考古發掘的有中央官署和少府,作為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石渠閣、天祿閣遺址,在地面上還遺存有高大的夯土臺基。
西南區域是皇家苑囿,其中最重要的是滄池,是個人工湖,經勘探范圍很大,裡邊有個小島叫漸臺。
未央宮考古發掘出土的東西,以建築材料為主。
有宮殿建築上用的雲紋瓦當、文字瓦當,文字瓦當中常見的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千秋萬歲』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未央宮一個中央官署遺址出土了6萬多枚骨簽,骨簽是用牛骨做成標簽的形狀,修成一個平面,在上面刻上微雕文字。
這些文字都是生產弩機的記錄,內容有三大類:生產弩機的官署名稱、弩機編號、弩機強度。
三類骨簽為一組,捆在一個弩機上面。
弩機生產出來以後,這些信息隨著弩機從工廠到了都城長安儲存起來,一旦發生戰爭需要發兵就把它配備到軍隊去。
知道了弩機強度,用起來就很方便。
而有了編號就便於全流程管理,防止先進兵器流散。
■長樂宮:太後所住宮殿,發現藏冰的凌室和罕見壁畫
長樂宮是漢長安城裡最早興建的大型宮城,占漢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漢初劉邦用作皇宮,文武百官也在裡面辦公。
後來成為皇太後居住的宮殿,裡邊建築林立。
四面宮門中,東宮門、西宮門最為重要,外面立闕,稱東闕和西闕。
在長樂宮西北區域發現了大量宮殿遺址,包括前殿遺址。
在前殿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很特別的建築,叫凌室,是藏冰用的。
古代沒有冰箱,也沒有其他冷藏設施,冬天的時候到附近河道去采冰,把冰塊開采出來藏到凌室裡,開春天暖後再把冰拿出來使用。
為了保溫,這個建築很有特點:一是半地下的,二是墻非常厚,最厚的南墻達5米多。
另外建築裡有好多排水道,墻底下埋的也有排水管道,因為冰在收藏過程中會有融水需要排到室外。
文獻記載,凌室附屬於太官,太官就是禦廚房,是給皇帝做飯的,所以凌室的冰主要用於食品保鮮,祭祀時有些供品為了保鮮也要放點冰。
當然冰也可用來給夏季的室內降溫。
另外如果皇帝突然去世了,停喪期間也要用大量的冰。
所以,凌室是都城很重要的倉庫類建築。
在發掘宮殿建築時,還發現了一些壁畫,非常珍貴。
因為墓葬裡面經常發現壁畫,但宮殿壁畫非常少見。
這些發掘出土的漢代壁畫顏色非常鮮艷,有紫色、白色、粉色、黑色、黃色等各種顏色。
發現壁畫的宮殿經考證位於前殿北邊,叫做臨華殿,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宮殿。
■桂宮:後妃所住宮殿,發現王莽準備封禪泰山的玉牒
桂宮、北宮、明光宮,都是後妃的宮殿。
其中桂宮位於未央宮的北邊,平面呈南北長方形,也是四周有宮墻,宮墻上有宮門,裡邊有道路。
宮殿建築也不少,已經發掘了三座。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2號建築,位於桂宮西南部,應該是主要宮殿建築,一些後妃肯定是住在這個地方。
在桂宮4號建築發掘出土了一件重要文物,它實際是青石質地,學名叫玉牒。
秦漢時期的皇帝特別講究祭祀,到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事。
封就是堆土祭天,禪就是除地祭地。
這樣做是為了證明君權神授,意思是我這個權力是正統的,是上帝授給我的,所以是古代皇帝非常重視的一種最高禮儀的祭祀。
這件玉牒是王莽時期的遺物。
王莽代漢後,也想到泰山去跟上帝通通話,宣示一下他政權的正統性,所以就搞了這個玉牒。
上面刻有不少文字,用朱砂描過,其中有一句『封壇泰山新室昌』,證明是王莽準備到泰山封禪時用的。
但是還沒等王莽去泰山封禪,新朝就滅亡了。
在桂宮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鐵釘,有大的有小的,大的近30厘米長,有的已經彎曲,是建築中連接木構建用的。
■建章宮:漢武帝在西城墻外所建,號稱『千門萬戶』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覺得未央宮舊了,想興建一座新的皇宮,於是選在西城墻外建了離宮性質的建章宮。
建章宮的規模,文獻記載是『度比未央』,但可能比未央宮還要大一點。
漢武帝、漢昭帝時都把它做為皇宮來使用。
建章宮號稱『千門萬戶』,裡邊建築很多,也很豪華。
西漢皇帝經常在建章宮裡招待外國使臣,包括匈奴的單於來了也是在建章宮裡招待他們,因為這裡的宮殿很豪華很氣派。
建章宮裡同樣有舉行朝會的大朝正殿——前殿,前殿遺址目前在地面上還保留得比較高,南北有將近200米,東西有100多米,是一個大型建築基址。
建章宮裡有一座很重要的園林叫太液池,裡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
這反映了漢武帝特別信神仙思想,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
除了用『一池三山』造園手法建造的太液池,還有一座很高很大的神明臺,上面立有一個用銅做的長著翅膀的仙人,手裡托了一個盤叫做仙人承露盤,當時的人認為用承露盤接的雲露服藥以後可以長生。
『太液池完好保存了下來,這個地方現在是一個苗圃。
經全面勘探,它的池岸是用紅色砂巖做的。
關中不產砂巖,紅色砂巖應該是從陜北遠距離運過來的。
在太液池岸邊還發現了一條用石頭雕刻的大鯨魚,現陳列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院子裡。
此外,立有銅仙人承露盤的神明臺,在地面上還有一個大的夯土臺基』
在建章宮東門外立有雙鳳闕。
如今漢長安城周邊保留下來的闕類建築,隻有建章宮東門外面的這組雙鳳闕,兩個夯土基址現在還能看到。
建章宮遺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千秋萬歲』、『延年益壽』文字瓦當等建築材料外,還發現了不少錢范。
因為在建章宮建設前,這個地方原來是上林三官之一的『技巧官』所在,考古人員在錢范上面發現有文字『巧一』『巧二』,證明『技巧官』原來就在建章宮這個位置。
■武庫: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七座庫房放的全是武器
武庫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是漢初興建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項目。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對武庫做了全面發掘。
這是一個大院落,中間有個隔墻把它分成了兩個小院子,東院裡有四座建築,西院裡有三座建築,共有七座庫房類建築。
它們都是長條形的庫房,每個庫房又分成了若幹間,每間的地面發現有很多柱礎石,應該是在上面立短柱,短柱上面鋪木地板,在木地板上面放兵器。
因為漢代都是銅兵器和鐵兵器,這樣做是為了防潮。
儲存兵器時是分門別類放在庫房裡,比如一間放鎧甲,一間放弩機,一間放刀劍。
『我們發掘時從這七座建築裡都出土了銅的、鐵的各種各樣的兵器。
這些兵器質量非常好,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冶鑄和制造水平,對研究古代科技尤其是冶金技術來說非常珍貴』
當時的兵器有護身防禦的甲胄和盾牌,有進攻兵器,一種是短兵器,比如劍、刀,一種是長兵器,比如矛、戈,一種是遠程兵器,比如弓箭和弩機。
漢代的鐵兵器非常厲害,殺傷力很大。
漢朝軍隊之所以能夠打敗匈奴,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先進。
展陳的箭鏃中,有一支銅鏃帶了很長的鐵鋌,總長度目測近30厘米,使用時鐵鋌後面還有木桿。
這種形制說明它不是一般弓箭用的,而是給弩機配套使用的。
弩機有大有小,箭鏃也有大有小,作戰時可以根據敵軍距離來選擇不同強度的弩機。
5、閭裡、甲第與市場:
城內、城郊和陵邑,關中常住人口當時近百萬
看漢長安城的平面圖,五大宮城占據了城內空間的三分之二以上。
那麼,官吏和老百姓住在哪裡?
劉振東教授說,根據文獻記載,貴族居住的區域一個是北闕甲第。
北闕是指未央宮北宮門外的兩個闕,甲第就是豪宅,是達官貴人們居住的。
北闕甲第是指未央宮以北這個區域。
另一個貴族聚居區是武庫南邊、未央宮東宮門外東闕附近的『東第』。
這兩個地方臨近未央宮和長樂宮,上朝議事都比較方便。
文獻記載城內有160閭裡,西漢末年又建了幾個閭裡,這些閭裡主要位於城的東北部,供一般市民居住,但這些區域目前考古工作做得比較少。
另外,漢代實行郡縣制,長安城就位於長安縣,長安縣比長安城的區域更大。
長安城外四郊分佈著不少鄉亭,鄉亭裡邊也居住著一定的人口。
文獻記載西漢晚期長安縣有24萬人口,其中大部分應該是居住在城裡,包括皇族、貴族、官吏、市民、工匠、商人等,最興盛時城裡大概有20萬左右人口。
王雙懷教授介紹,漢長安城的常住居民在20萬左右,每個陵邑的人口在七八萬到十萬左右,所以當時整個關中地區的常住人口加起來差不多100萬,人口規模在當時算是比較大的。
所以當年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就說到關中這地方地勢險要,一旦有事可聚百萬之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漢長安城裡有東市、西市。
根據以前一些歷史地圖的標註,東市和西市在橫門內大街的東西兩側,處於整個城市的西北角。
但劉振東教授介紹,根據考古發現,被認為是西市的西北角區域,其實是一個手工業作坊區。
這個地方生產的三類產品都不是用來流通的,比如鑄錢遺址生產的是國家控制的貨幣,燒制裸體陶俑的陶窯生產的是專門用於隨葬帝王陵墓的明器。
『市場是老百姓來進行交易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不能形成市場。
我認為,西北角這個區域應該是手工業作坊區。
而原來人們認為是東市的地方,應該是西市,東市是在北宮的北邊。
根據文獻記載,漢高祖剛建長安城時就建了一個大市,後來惠帝時建了一個西市,說明惠帝建的西市是在大市的西邊,那麼大市應該就是東市。
文獻還記載有長安市,其實大市、東市和長安市,應該是一個市場的多個名字』
王雙懷教授講,班固在《西都賦》中寫到『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人不得顧,車不得旋……』司馬遷在《史記》引用先秦《六韜引諺》寫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都是描寫當時市場的繁華場景。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修了漕渠,漕渠是非常重要的水運渠道,把糧食、食鹽以及佈匹、物資通過黃河、渭河運到長安城邊上,供城內居民使用。
城內手工業區域和市場位置靠近漕渠、潏河和城門等,水陸物資運輸就比較方便。
6、漢長安城禮制建築:
『王莽九廟』實際上有12座建築
劉振東教授說,在南郊分佈有社稷、『王莽九廟』、圜丘、明堂、辟雍、靈臺、太學等禮制建築,其中的『王莽九廟』非常重要。
王莽代漢立新,追他的先祖一直追到黃帝,都立廟祭祀。
文獻記載稱『王莽九廟』,但考古發現有12座建築,其中一個大圍墻裡面有11座,編號從F1到F11,建築樣式基本一樣,它們分為三排,南北兩排各有四座,中間一排有三座。
最大的建築在大圍墻的南邊,就是F12。
為啥會發現12座建築?
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王莽一共給他的9個祖先立了廟,其中F12規模最大應是黃帝廟,其餘8個是其他先祖的廟,中間三個是給他自己和子孫中有功德的人預留的,因為給生人立廟不能稱廟,所以稱為『王莽九廟』。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12座建築都是王莽給他的先祖立的廟,沒有給他自己和子孫預留。
王莽九廟中的F12,現在西郊的慶安公司院子裡。
其他11座建築,大部分在冶金機械廠內及周邊。
冶金機械廠已經搬到渭北原上去了,這個地方空了下來,接下來就要做保護。
『隨著老工廠搬遷把地方空了出來,我們也做過一些勘探,遺址位置基本都能確定。
下一步是建遺址公園還是要改造利用,需要做一些規劃設計』
辟雍遺址是在大慶路北側一個工廠的院子裡,這也是一座很重要的建築遺址,規模非常大。
它裡邊是方形建築,外邊有一圈環水,是圓形的。
在『王莽九廟』遺址的四個門,發掘出土了四神瓦當,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在漢長安城和西漢十一陵,凡是出土四神圖案建築材料的,都是非常重要的禮制建築。
7、新莽之後的漢長安城:
西安十三朝古都,九個朝代建都於漢長安城
劉振東教授介紹,新莽末年的大亂使漢長安城遭到了徹底破壞。
城門基本上都被燒毀,宮殿也大量被燒毀,整個城市成為一片廢墟。
此後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但劉邦是他的先祖,東漢皇帝不定期還要到高皇帝的廟和關中11個西漢帝陵來祭祀。
所以東漢時的長安城雖不再是都城,但作為舊京、西京,還是經過了一些維修。
到了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城來,把這裡作為臨時都城。
到了西晉,有兩個皇帝都在長安城裡短暫待過,尤其是西晉末年的晉愍帝。
但在東漢和魏晉時期,長安城格局基本沒有變化。
『再往後,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一直到隋,都是在這地方建都的。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九個朝代其實都是建都於這座長安城』
城市最重要的變化是從十六國時期開始,即前趙和前後秦時期,宮殿從西南的未央宮遷到了東北部,在西漢長安城原來的閭裡一帶建了新的宮殿,一直沿用到了北朝的西魏、北周。
除了城市中心區域發生變化外,其他格局並沒有大的變化,城門、街道還是沿用西漢時的形制。
『我們經過考古發掘,在東北部發現了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兩座宮城,一個叫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宮殿,一個叫西宮,是皇帝理政的宮殿。
這是很重要的發現,對理解漢長安城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很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後,隋遷都大興城,唐沿用大興城並改名長安城後,漢長安故城就成了皇家禁苑的一部分被繼續利用。
『這實際也是出於安全考慮,在城市北邊設置了一個緩沖區,皇家園林一般人是不能進去的』
王雙懷教授說,盡管規劃不好、形制不規整,漢長安城存在的時間非常長。
它存在了800多年。
即便隋文帝遷都大興城,後來唐代沿用大興城改名長安城,漢長安城也不是一下就毀了。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逃亡時還曾來到這裡,裡面當時還有一些建築。
後來唐德宗時還曾對未央宮進行過一些修葺,當時未央宮的宮殿有些還在。
8、大遺址保護情況:
75平方公裡大部分是禁建區,主城區被完整保護下來
在陳列室內,有一張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圖。
劉振東教授介紹,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門做了保護規劃。
漢長安城四面城墻圍成的主城區面積是36平方公裡,西郊有建章宮遺址區,南邊有考古發現的禮制建築區,保護區就由這三大部分組成,整體保護面積共75平方公裡。
『現在這75平方公裡大部分是禁建區,不能搞建設,尤其是主城區36平方公裡被完整保護了下來。
城郊因為歷史原因可能有些區域建了高樓,但規劃明確從2009年以後就不允許再建高樓了,把這些區域都控制起來了,今後隻拆不建。
以前建成的工廠到了期限都要搬到異地,相應占地作為文物保護用地使用』
漢長安城裡邊,根據考古成果將逐步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現在建成的是未央宮遺址區域,有6平方公裡。
2014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起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除了未央宮遺址,長樂宮遺址也很重要。
省部共建漢長安城大遺址考古遺址公園,長樂宮遺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區域』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趙彬 馬虎振/圖《歷史地圖及相關示意圖主要據陳列室展板,個別歷史地圖據史念海先生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