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優等生,那麼宋太宗趙光義,隻能算是個中等生。
無論是帶兵,還是治國,兩者其實不可放在一起比較的,差距實在有點大。
很多人瞧不上趙匡胤,認為他沒有完成天下一統。
其實當我們深入了解這個皇帝以後,就會發現,這個皇帝不是凡人。
他做的很多事情,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宋太宗趙光義,在歷史上風評一直都不是很好,前有斧聲燭影奪皇位,後有高粱河車神的恥辱戰績。
再加上射殺花蕊夫人、霸占小周後等劣跡,使得趙光義的名聲很長,甚至連他的後世子孫,也覺得這個老祖宗有點兒丟人。
那麼具體他們之間有哪些差距呢?
一、陳橋兵變VS斧聲燭影,趙匡胤更勝一籌。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奪取了後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
雖說欺負1個8歲的小孩子的確有點兒無恥,但不得不說,趙匡胤處理問題的水平,實在是太高了!
正月初一,後周得到了契丹聯合北漢南下的消息,正月初二,身為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便帶領禁軍離開開封。
正月初三,在距離開封40裡地的陳橋驛,趙匡胤喝得大醉,等他醒來一看,身上已經披著黃袍了。
正月初四,34歲的趙匡胤便取代後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僅僅花了2天時間,趙匡胤便順利地完成了改朝換代,不得不說,十分漂亮。
再加上整個政變過程中,隻死了1個人,那就是侍衛親軍的副都指揮使韓通,這就更了不起了。
畢竟是一場政變,而且是改朝換代的那種,咋能做到幾乎不死人的呢?
不得不感嘆,趙匡胤的手段,絕對是一絕。
想想王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西晉取代曹魏、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都死了多少人呢?
再看趙匡胤對後周老臣們的態度,他全部留用,大家該幹嘛就幹嘛。
除了皇帝變了,什麼都沒變。
而且就連後周世宗柴榮的家眷們,趙匡胤也十分善待,這就是本事。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一點兒不拖泥帶水,簡直是改朝換代的天花板。
反觀趙光義,他是怎麼奪取皇位的呢?
這就跟斧聲燭影這個故事有關系了。
趙匡胤50歲那年,和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酒,喝著喝著兩個人就吵了起來,期間門外的太監宮女聽到了裡面的吵鬧聲以及斧子落地的聲音,還看到了燭光晃動的影子。
但是他們不敢進去看。
大半夜的,趙光義匆忙從房間走了出去。
第二天趙匡胤就被宣佈死亡了,死因不明。
而趙光義則一屁股坐在了龍椅上,宣佈自己是新任皇帝。
我的媽呀,這也太尷尬了吧?
把自己的哥哥害了,搶了哥哥的位置,這但凡是個長了腳指頭的人,都能想象得到。
可趙光義卻掩耳盜鈴,覺得世上他最聰明。
此外,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絞盡腦汁。
結果他和趙普合夥上演了一出《金匱之盟》的戲碼。
下面是《金匱之盟》的故事簡介: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老媽杜太後臨終前,拉著趙匡胤的手囑咐道:後周為啥失去了天下?
還不是因為柴宗訓年紀小嗎?
你掛了的時候,一定要把大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隻有年長的人當皇帝,咱們老趙家的江山才能穩固!同理,趙光義死後,皇位再傳給弟弟趙廷美,以後趙廷美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
這不就妥了?
真的是臉都不要了,造謠也不能這麼個造法吧?
杜太後怎麼就預料到趙匡胤會早逝呢?
萬一人家能活八九十歲怎麼辦?
到時候他兒子五六十了,難道還不能繼位?
怎麼會有老母親詛咒自己的兒子早逝呢?
這又是一個尷尬到腳指頭摳破鞋底的事情,趙光義處理政變的手段,和他哥哥趙匡胤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啊!
其實那時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分別26歲和18歲,全都成年了有沒有?
完全有資格繼承大位好不好?
結果趙德昭在北伐北漢的時候,被趙光義罵了一頓,回家就自殺了,年僅28歲。
而趙德芳則在22歲一覺睡死過去了。
這麼一來趙匡胤這一脈可就沒人能威脅趙光義了。
這還不夠,趙光義又找個了借口,把弟弟趙廷美發配到了房州,沒多久趙廷美就病死了,年僅38歲。
這下所有威脅者都自動消失了,趙光義這才美滋滋地把大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啥也不說了啊,這些操作簡直令人頭疼,未免也太明顯了吧?
就不能學學你哥,把戲唱好聽一點嗎?
你對得起太宗這個廟號嗎?
二、杯酒釋兵權VS大肆擴招。
趙匡胤幹的漂亮事兒實在是太多了,且不說他平定了南平、後蜀、荊湖、南唐、南漢等政權,單說他對國內的治理手段,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是後周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出身,他擔心自己的手下,也會學習自己的行為,所以他非常想罷免這幫禁軍功臣們的兵權。
可人家都立下大功,你直接罷免,未免讓人心寒,以後誰還肯給你辦事呢?
因此趙匡胤把這幫老夥計都喊了過來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趙匡胤坦言:萬一哪天你們學習我黃袍加身,這可怎麼辦?
我知道你們都很忠心,我對後周何嘗不是忠心耿耿呢?
隻是萬一,你們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貴,強行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怎麼辦?
這下這幫禁軍將領們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紛紛選擇辭職,趙匡胤全部接受,將這些職位換成了沒什麼戰功的人。
趙匡胤對他的老弟兄還是不錯的,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人,不僅得到了高官厚祿,而且還成了趙匡胤的兒女親家。
這還不夠,過了一陣子,趙匡胤又辦了一場酒席。
這回邀請的人,是全國各地的節度使。
從唐玄宗時代開始,節度使就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們擁有財權、軍權、政權,很難控制。
因此趙匡胤把他們喊來喝酒,同樣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戰功,本來該去享清福的,我實在是不忍心讓你們繼續這麼勞累了啊!
這幫人稍微蠢了一點,除了王彥超主動要求告老還鄉以外,其他人還不為所動。
趙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們都給撤了。
兩次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宋朝武將的危機問題。
可以說,做得非常體面周到,老夥計們也不失面子。
宋太宗趙光義,收買人心的方法,可就害慘了宋朝了。
趙光義得國不正,他心虛得很。
為了表現自己的正統性,他主動要求北伐,結果被大遼打得丟盔棄甲,差點把小命搭進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可這個時候該怎麼收買人心呢?
趙光義有自己的獨到的辦法,他打算籠絡讀書人。
因為讀書人手裡的筆桿子,就是當時最好的輿論向導。
他們寫什麼,後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麼。
因此,趙光義開始瘋狂擴招進士。
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時期,每一屆隻錄取二三十名進士。
趙光義可就牛了,一次錄取兩三百名,巔峰時期錄取四五百名進士。
這下讀書人們可樂開花了,他們紛紛覺得趙光義是個好皇帝,給他們提供了工作崗位。
可一旦開了這個頭,後世的皇帝就不太好辦了。
為啥?
因為你限制錄取名額的話,肯定會被罵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時期,大量的進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為沒有實缺啊!他們不幹活,國家還得養著他們,你說慘不慘?
這就是著名的冗官現象。
趙匡胤時期,講究精兵強將的治軍策略,他並不是重文輕武的始作俑者。
雖說他隻有十幾萬兵馬,卻能夠百戰不殆。
可趙光義時期,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壓武將。
此外,士兵質量上跟不上,趙光義就采取擴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
這又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史稱冗兵現象。
士兵需要國家養著,久而久之,出現了大量吃空餉的情況。
這對北宋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三、制度完善方面,趙匡胤更勝一籌。
後周時期,禁軍主要分成了兩大板塊,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
趙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點檢,李重進則是侍衛司的老大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覺得禁軍的機構太簡單了,只要兩大領導一合計,那什麼事情辦不成?
因此趙匡胤開始改革禁軍,他將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虛位以待,雖然還設,但不找人來幹。
實際上統兵的人,則是官階比較低的都虞侯。
除此以外,禁軍被分成了3大板塊: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稱為三衙。
這麼一來3方協作監督,問題就小很多了。
還有,趙匡胤專門設立了樞密院。
過去統兵權歸都點檢、都指揮使,而調兵權則歸他們的副手副都點檢、副都指揮使。
樞密院設立以後,調兵權則歸了這個機構,而這個機構直屬皇帝,等於是皇帝才有調兵權。
而都虞侯又聽命於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調兵權和統兵權。
解決完禁軍的問題,趙匡胤還得限制宰相的權力。
為了加強皇權,分走相權,趙匡胤設立了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他們分別管理民政、軍政、財政,而且直接對皇帝負責,大大削弱了相權。
相對來說,趙光義在這些開創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
他頂多是把哥哥定下的東西,換個名字,或者加強某些部門的權力,很少有大規模的改革動作。
畢竟趙光義不是趙匡胤,萬一改革出現差池,他可頂不住!
現在你還覺得宋太宗趙光義,可以和宋太祖趙匡胤相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