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這裡為何是數萬愛國青年的向往之地?《網路歷史》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與西北紅軍勝利會師。

此後,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總後方。

在引領中國革命不斷前行的崢嶸歲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培育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01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發起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

一時間,無數愛國青年紛紛奔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王曉建 軍史專家

因為他們覺得共產黨人在真正地抗戰,國民黨的軍隊成建制地降日、當漢奸,可是共產黨的軍隊沒有一個成建制的部隊降日,一個班都沒有,都是抗戰到底。

延安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卻是一個文化精神豐富多彩的世界。

作家丁玲在延安發表長詩《七月的延安》,由衷贊嘆這裡的社會生活;作曲家冼星海來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執教,僅用6天時間就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譜曲。

在抗日戰爭最膠著的危難關頭,這部民族交響史詩激勵著中華兒女奮起抗爭、保衛祖國的勇氣和信心。

02

為培養大批幹部支援全國抗戰,1937年1月,中共中央將抗日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當時,中央領導人紛紛走上『抗大』的講臺授課。

毛澤東講授辯證法唯物論,朱德講授黨的建設,董必武講授中國現代革命史,張聞天講授中國問題……

而這些革命家和軍事家教給學生最寶貴的東西,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抗戰期間,抗日軍政大學一共培養了十多萬名幹部,他們分散到全國各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

在延安時期艱苦的歲月裡,廣大抗日軍民在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領下,始終情緒飽滿,士氣高昂,充滿了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勇於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

正是這種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矢志不渝、英勇獻身的精神,構成了延安精神的靈魂!

03

1938年的一天,延安寶塔山下,毛澤東與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初次見面。

交談中,白求恩懇切地要求去前線。

他對毛澤東承諾道:『重傷員中75%可以救過來』

在延安期間,白求恩組織制作各種醫療器材,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加速訓練衛生幹部,還把手術臺設在了離火線最近的地方。

他曾連續三天三夜不休息,在69個小時內做了115例手術,成功率高達80%以上。

1939年11月初,白求恩在醫治傷員時,傷口感染發炎,高燒不退。

躺在病床上時,他還在叮囑:『有腦部、腹部受傷的病人一定搬來給我看看』

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以身殉職,終年49歲。

聽聞噩耗,毛澤東無比悲痛。

他題寫挽聯,並撰寫了文章《紀念白求恩》。

李東朗 中共中央黨校 教授

白求恩深入到一線,展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事業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這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在艱苦的環境中,因陋就簡,救死扶傷,創造各種條件來醫治傷員,這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所以他是延安精神的一個具體體現。

04

1942年12月,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所作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這一概念。

艾平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秘書長

在這次會議上,他表揚了延安同志們的精神,說他們的精神完全是佈爾什維克的精神,他們實事求是,同群眾打成一片,完全沒有『三風』,就是沒有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

在延安,中共中央找到了一條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培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蘊含著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蘊含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蘊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編       審:王海濤 趙   斌

主     編:錢希茜

導     演:南姝雁

編     輯:史佩侖 馬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