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伊斯蘭文化
1、伊斯蘭進入《712-1206年》
阿拉伯帝國自632年建立後,急劇擴張。
在第一階段『四大哈裡發』時期,向東征服了波斯第三帝國,向西占領了敘利亞及埃及。
在第二階段倭馬亞王朝時期,在穆罕默德·伊本·卡希姆率領下,阿拉伯軍隊攻入印度北部,很快征服了信德和旁遮普地區。
以712年占領德巴爾港、713年占領木爾坦為標志,伊斯蘭教自此在印度北部紮根,並統治北印3個世紀。
波斯第三帝國滅亡後,古老的波斯文明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伊斯蘭教主導的薩曼王朝。
該王朝於10世紀成為中亞軍事強國,其疆域以烏茲別克斯坦為中心,包括哈薩克斯坦南部、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以及伊朗大部分地區。
962年,薩曼王朝局部地區發生兵變,突厥籍軍官阿勒普特勤在阿富汗宣佈獨立,建立了伽色尼王朝。
38年後,阿勒普特勤的外孫、伽色尼王朝第三任國王馬哈茂德繼位,開始入侵北印,27年中劫掠北印17次,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
然而滿載而歸回到阿富汗後,馬哈茂德則文明施政。
他在首都伽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加茲尼》創辦了伊斯蘭世界第一所大學,以及科學院、圖書館、天文臺等各類文化機構,使阿富汗成為當時中亞伊斯蘭文化和學術中心。
馬哈茂德還首創『蘇丹』稱號,推動伊斯蘭政教分離。
2、德裡蘇丹《1206-1526年》
1173年阿富汗又崛起一支突厥勢力古爾王朝。
1186年古爾王朝滅掉伽色尼,並繼續統治北印。
1206年古爾王朝蘇丹遇刺身亡,國家立刻分裂,王朝派駐印度總督艾貝克乘勢宣佈獨立,自封蘇丹,以拉合爾為首都,後遷德裡。
故史稱德裡蘇丹。
在此後320年間,德裡蘇丹經歷了彼此沒有家族關系、甚至沒有種族關系的5個王朝、32個蘇丹;疆域基本限於北印,隻在阿拉·烏德·丁時短暫占領南亞次大陸。
困擾德裡蘇丹最大的問題是內訌和叛亂。
從王室到臣屬,各種反叛勢力層出不窮,鎮壓叛亂成為許多蘇丹首要任務。
在德裡蘇丹之外,許多伊斯蘭小國不斷獨立出來。
按伊斯蘭教根本法沙裡阿要求,蘇丹必須將非穆斯林領土伊斯蘭化。
但是在印度,面對如此龐大、印度教根深蒂固的群體,這些以波斯文化為背景的蘇丹們,也不得不從實際出發,未采取『留發不留頭』式的極端手段,允許印度教存在,但多方排斥擠壓,如限制政治權力、征收人頭稅等。
在北印,蘇丹們多是遜尼派,而遊走民間的則是伊斯蘭另一教派蘇菲派。
蘇菲派有些觀念與印度教有相似之處,所以他們與印度教民相互理解、相互影響,緩沖社會矛盾,並誘使大量印度教民改宗。
故縱觀德裡蘇丹,可謂是融合波斯文化、具有印度特色的伊斯蘭體制。
不同宗教交融和宗教政策相對寬容,催生了宗教改革思潮。
印度教中下層虔誠派教徒受伊斯蘭教影響,主張仁愛、虔誠、平等,改革種姓制度,掀起一場歷時百年的『虔誠運動』。
隨著改革呼聲越來越高,旁遮普一個地方小吏納那克脫穎而出,於1469年以民間力量為主導創立了新教派錫克教。
錫克教試圖兼具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所長,繼承輪回說,主張一神論,提倡修行,不拜偶像,否認種姓,反對祭司制,認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能獲得解脫。
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視祖師為神的使者。
納那克被尊為第一位上師。
從第六位上師開始,教派轉向軍事化色彩。
傳十位上師後,教派開始改奉聖典《元經》,不再崇奉更多上師。
錫克教民以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為五大標識。
德裡蘇丹另一文化成果是烏爾都語的形成。
烏爾都語原是德裡方言,隨著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大量湧入雜交而成,後逐漸成為印度大部分地區通用語。
再說13世紀初,蒙古人崛起於斡難河畔;半個世紀後征服大半個亞洲及東歐,後分立為四大汗國並紛紛皈依伊斯蘭教。
四大汗國中的察合臺汗國,又很快分裂為東西兩部。
東察合臺主要統治新疆,西察合臺統治烏茲別克斯坦,定都撒馬爾罕。
西察合臺駙馬跛子帖木兒通過政變上位,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1398年,帖木兒侵入德裡,給本已衰落的德裡蘇丹致命一擊。
帖木兒撤退後,德裡蘇丹各省紛紛獨立,國家走向解體,名存實亡。
1526年,帖木兒六世孫巴佈爾再次侵入,擊潰了羅第王朝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德裡蘇丹徹底滅亡。
3、莫臥兒王朝《1526-1858年》
占領德裡後,巴佈爾馬不停蹄,三年時間蕩平北印,乃以德裡為首都建立了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即『蒙古』音譯。
遺憾的是,巴佈爾登基不久便病逝,享年47歲。
難能可貴的是,巴佈爾不僅是縱橫天下的雄主,也是學者。
他寫的回憶錄《巴佈爾納瑪》,至今仍是研究15-16世紀中亞史和印度史的珍貴資料。
長子胡馬雍性情溫和,繼位後本想倚重兄弟治理江山,不料三個弟弟都覬覦王位,當強敵壓境時隻拆臺不補臺,遂戰敗逃亡。
15年後胡馬雍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再次奪回德裡和阿格拉,恢復了莫臥兒王朝。
不幸的是,不久便意外墜樓身亡,享年48歲。
真正奠定帝國基業的是胡馬雍的長子阿克巴。
他14歲繼位,身材矮小略有跛足其貌不揚,在顧命大臣拜拉姆汗幫助下東征西殺。
4年後,阿克巴解除了這位印度版鰲拜的職務,開始親政。
阿克巴在位50年,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他征服印度全境,將首都從德裡遷至阿格拉,建立了王權至上半世俗政體;廢除了向非穆斯林人丁征收的人頭稅,推行宗教自由平等,奠定了多元文化社會基礎;革除傳統社會陋習,提倡婚姻自主,倡導一夫一妻,反對近親結婚,廢除寡婦為丈夫殉葬制度,允許寡婦改嫁,禁止童婚;推動文學藝術發展,鼓勵不同語種作品互譯;促進印度音樂和伊斯蘭音樂融合,催生了融波斯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於一體的莫臥兒畫派。
晚年時,兒子賈漢吉爾急於上位,造成父子隔閡甚至爭鬥,而最後阿克巴又不得不讓兒子繼位。
在伊斯蘭發展史上,阿克巴因其豐功偉業,而與波斯的阿拔斯大帝、奧斯曼的蘇萊曼大帝齊名並稱。
最有故事的是第5代君王、阿克巴的孫子、賈漢吉爾的兒子沙賈汗。
他30歲時以皇次子身份造反奪權,5年後父王去世,他輕而易舉地打敗了平庸無能的兄長而奪取王位。
在位31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不僅東征西討開疆拓土,而且文化藝術成就也達到了莫臥兒王朝的頂峰。
繼位4年後,愛妃阿姬曼因難產而死,令沙賈汗悲痛欲絕。
此後,沙賈汗不僅未再選妃,而且用22年時間遍尋世間寶物,並從世界各地請來建築工匠,為亡妃建造了舉世聞名的泰姬陵。
整座陵墓潔白雍容和諧勻稱,雄偉華麗莊嚴肅穆,堪稱古印度建築藝術頂峰。
1657年,65歲的沙賈汗生病,四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大打出手,血雨腥風互相殘殺,最後三子奧朗則佈勝出,沙賈汗被迫退位當太上皇,被兒子軟禁在與泰姬陵隔水相望的一間鬥室,每天隻能透過軒窗,淒然遙望水中浮動的泰姬陵倒影,生活在回憶中,上演著印度版的長恨歌。
8年後,74歲的沙賈汗憂鬱而終,被兒子安葬在泰姬陵內阿姬曼棺槨旁邊,得以了卻夙願,與愛妻同眠。
第6代君王奧朗則佈繼位後一反祖訓,推行極端伊斯蘭化,迫害異教,使社會矛盾陡然上升,並演變為武裝沖突。
奧朗則佈崇尚武力,堅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
而實際上,帝國疆域雖然貌似在他手上擴張到最大,囊括印度次大陸和阿富汗,但是飄搖不定危機四伏。
1707年奧朗則佈去世後,各省馬上開始割據,加上朝廷內部政變不斷,王朝四分五裂。
僅1719年便四易君位,內訌之烈超過八王之亂。
1764年10月,第15代君王阿拉姆沙雄心勃勃,經過精心準備,率領6萬士兵,在比哈爾省恒河岸邊的佈克薩爾,向有800多英國士兵和6000多雇傭軍的東印度公司發起攻擊。
結果莫臥兒軍隊慘敗,阿拉姆沙最終向東印度公司投降。
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辦於倫敦,有125個股東,註冊資金7.2萬英鎊,1613年開始在印度設立貿易站,1698年買下加爾各答並設立貿易總部。
因印度戰亂遍地烽火,經英國政府批準,公司擁有武裝力量,並於亂世中逐步做大。
莫臥兒皇帝投降後,該公司實質上全面管理印度。
印度近代文明自此拉開序幕。
1780年第一份報刊《孟加拉新聞報》誕生;1784年成立了研究亞洲自然、歷史、考古、文學、藝術和科學的亞洲協會;1814年加爾各答博物館誕生;1835年開始創辦近代中小學校;1836年加爾各答圖書館誕生;1887年創辦了被譽為『東方牛津』的阿拉哈巴德大學……
在割據勢力逐漸敉平、近代文明日益走近的過程中,日落西山的莫臥兒皇帝不甘心失去主宰權。
1806年阿拉姆沙78歲去世後,第16代君王阿克巴二世繼位,希冀重振祖上榮光,暗中積蓄力量31年,終未遂願,77歲駕崩。
1837年第17代君王巴哈杜爾二世繼位。
這位皇帝不僅專長『玉樹後庭花』,而且吸食鴉片到了毫無節制的地步。
1857年5月,在印度北方邦坎普爾發生一起兵變。
起因是一些印度雇傭軍不滿英國人強迫他們使用塗過豬油的子彈袋。
問題出在這種裝備規范的英國新式步槍,不適於讓穆斯林使用。
叛軍認為這有辱伊斯蘭教。
於是在大量屠殺英國人的同時,鼓動巴哈杜爾二世領導叛軍一起打擊英國人。
巴哈杜爾二世認為趕走侵略者東印度公司的機會來了,馬上興奮起來,不僅大力支持叛軍,而且讓他的兒子做德裡地區叛軍總指揮。
可是他忘了,莫臥兒王朝本身就是侵略者,而且完全靠武力屠戮,南亞次大陸的哪一寸土地是印度人白送的?
隻不過莫臥兒王朝比東印度公司早來數十年而已。
待英軍援軍一到,不僅對莫臥兒軍隊全面碾壓,而且進行了瘋狂報復,展開了大屠殺。
巴哈杜爾二世被俘後,免於一死,被流放到英屬緬甸,莫臥兒王朝就此滅亡,享國331年。
4、印巴分治
如果說1764年莫臥兒王朝投降後,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有實無名;那麼1858年莫臥兒王朝滅亡後,印度由一個公司來統治,在法理上就有問題了。
於是,1858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管理權,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
東印度公司自此退出政治舞臺,並於1874年註銷。
一個國家由一個公司管理90餘年,這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
但公司化的管理方式,令英國政府大受啟發:由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治理國家,聽起來好像有點荒唐,但仔細研究發現,它比一個孤家寡人的統治要文明得多。
因為它有一套權力制約、決策制衡和規范執行的機制。
後來,英國政府借鑒了東印度公司別具一格的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開創了近代政府管理新模式。
公務員制度後來逐漸為世界各國政府所采納,成為現代國家的普遍管理模式。
且說二戰爆發,德意日法西斯欲瓜分世界。
1941年8月13日,為廣泛建立全球反法西斯聯盟,英國首相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上聯合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次日昭告天下。
憲章共8條,其中提出一切民族都有權利選擇他們的政府形式,特別是那些被武力剝奪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有權利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
後來《聯合國憲章》即在此基礎上形成。
據此,二戰後英國放棄了1600萬平方公裡殖民地,輝煌時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面積100倍的日不落帝國,最後僅剩下24.5萬平方公裡;法國放棄了1000萬平方公裡殖民地,剩下55萬;比利時放棄了235萬平方公裡殖民地,剩下3萬;葡萄牙放棄了210萬平方公裡殖民地,剩下9萬;荷蘭放棄了191萬平方公裡殖民地,剩下4萬……。
與此同時,全球上百個國家陸續獨立,印度便是其中之一。
1947年8月15日,由英國駐印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主導,將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相對集中的兩大區域剝離,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分家後,巴基斯坦國土被印度隔成東、西兩部分。
基於東部孟加拉地區在文化傳統上與西部還有很大差別,1971年孟加拉又從巴基斯坦中分離出來,於1972年1月建國。
作 者 簡 介
李建臣
清華大學畢業
博士、編審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中國科普作協會員、榮譽理事
代表作《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狹義相對論的誕生》《時空的彎曲與消長——廣義相對論的建立》等科普作品,《故鄉的河》《依稀荷塘》《漫步康橋》《鵝湖遺響》等散文,《水上漂來的北京城》《運河文化拾貝》《傳統文化源流》《文明史系列》等講座
本文系作者歷史文化系列講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