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643年的2月11日,大唐的長安城被一層悲痛的氣氛所深深籠罩。
唐太宗李世民最重要的宰相魏征因病去世,享年63歲。
對於魏征的去世,李世民悲痛至極,『拊之流涕』,罕見的五天罷朝,並對其身後給予了高度評價:『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1】眾所周知,魏征在歷史上的文化標簽就是『敢於直言』的著名『諫臣』,在他的不斷勸諫下由此讓李世民獲得巨大成功,也為後人留下了君臣和諧的經典佳話。
拋開冰冷的歷史,剝落魏征身上的歷史塵埃,他的一生是如何成功的?
早年出身貧寒,因心灰意冷出家做了道士,此後又再度謀求人生理想,卻遭遇不斷的『選擇錯誤』,在強大的命運安排下,幾經周折才遇到李世民,從而在大唐的氣象下成就了一代名相。
一、人生坎坷,青年寂寞荒涼,理想迂回挫折,35他才走上創業道路,給後人以進取不為晚的正面啟示。
幼年喪父,是魏征人生第一堂苦難的課程。
其父魏長賢以博通經史、文才出眾而聞名,曾在北齊王朝擔任著作佐郎,掌管編纂國史工作,因性情耿直,上疏譏諷北齊皇帝,遭到貶謫處分時卻『處之怡然』。
父親死後,家裡頓時陷入了孤貧。
也正因此,讓魏征勤奮攻讀儒家學問,幾年後就到了『通貫書術』的程度。
【2】魏征所處的這個年代由於隋末大亂,讓學問優長的他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機會,這對於滿腹才華的他更覺得世道對他的殘酷和沉重。
多少個不眠的夜裡,他常恨不能『一展襟抱』。
三十五歲之前,無論對於哪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個年紀都已經不小,按照現在已經到了『大叔』級別。
此時他因為無所事事而陷入了苦悶、徘徊,最後實在痛苦幹脆出家做了道士,想要徹底與這個現實生活作出決裂。
道士的生活是違心的,他因此更加彷徨無措,雖然『詭為道士』,卻遮擋不住他強烈入世的心情。
大隋帝國如同崩塌的山巒,碎石到處都是,他擋住了魏征的人生出路,卻未能阻止機遇的到來,隻不過這種機遇從另一角度來講是開啟他更為挫折、曲折的起點。
在群雄俱起,天下角逐之勢形成後,魏征果斷選擇出山,主動尋找機會。
他在武陽郡郡丞的推薦下參加了李密的瓦崗軍,並獲得了李密的器重,讓他擔任元帥文學參軍。
如同諸葛亮的《隆中對》他也向李密提出自己的戰略思維,為他謀劃天下。
李密看後表示欣賞,卻未能付諸行動,李密的小河窪式的人生格局註定了與戰略家的魏征勢必不會協調。
大業十四年,《618》當李密勢頭正盛時,魏征卻對人說:『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卒死傷多矣,又軍無府庫,有功不賞。
戰士心惰,此二者難以應敵』事後果然驗證了魏征的預判。
不久,他與李密一同歸降李淵,在招降瓦崗軍舊部時,為竇建德所俘獲,不得已做了『起居舍人』,由此也讓魏征身上多了一層被當時人指責的『污點』,這也解釋了為何二度歸唐『久不見知』不被重視的原因。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王世充請求竇建德支援。
五月,李世民圍攻竇建德大勝,並將竇建德活捉,由此魏征因此得以再次入唐,驗證了老子的『禍兮,福之所伏』的真理,而魏征從此開始了仕途的穩定發展。
二、魏征的曲線仕途,在執著與剛強中堅守原則獲得了李世民的由衷佩服和信任,由此將魏征的仕途吹到了青雲之上。
魏征歸唐後,並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視,相反他成了李建成的幕僚,並在皇儲爭奪中為李建成出謀劃策。
『見太宗勛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3】並提出早日找到機會立功,樹立威望,擴大影響,結納『英俊』。
【4】然而魏征再次遇到了未能懂他的主人。
武德九年《626年》的六月,雖然天氣炎熱,大唐卻剛剛經歷了令人顫抖的『玄武門之變』。
老皇帝李淵作為這個親情悲劇的最大沖擊者,開始變得心灰意冷,在事變的第三天,李淵還沒來得及擦幹老淚,就被迫選擇退位,正式向天下發佈李世民為皇太子的詔書。
『皇太子世民夙稟生知,識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內。
朕付托得人,義同釋負』最後一句話全面表明李淵的時代結束了:『自今後軍機兵杖倉糧,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皇太子斷決,然後聞奏』【5】幾天後,李淵正式提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以此正式完成了父子的權力過渡。
李世民自己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武德六年以後,高祖有廢立之心而未定,我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6】正是在李淵父愛泛濫的的反復猶豫下,導致了事態進一步失控,最終釀成人倫慘劇,血腥的氣息噴灑到了史書之上,讓人掩鼻不忍去聞。
事件發生的3天後,李世民召見魏征,厲聲斥責說:『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當時『眾為之危懼』,魏征卻『舉止自若』地回答:『先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從此李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由此君臣二人開始走上盛唐之路。
【7】
三、明君、名臣聯袂烘托出大唐盛世氣象,而魏征的風度也成了貞觀之治的最大軟實力。
李世民成就大唐貞觀之治絕非偶然。
二十七歲那年,當他執掌帝國之始便謙遜地對臣下說:『朕少不學問,唯好弓馬,至於起義,即有大功,即封為王,偏蒙偏愛,理道政術,都不留心』【8】擔心現在做了皇上,日理萬機 『恐獨見不明,致有所失』【9】表明了這位年輕皇帝好學謙遜的作風,同時迫切希望能夠遇到相互砥礪的臣下,『善相扶弼』。
此後不久,李世民提升魏征做諫議大夫,魏征也因此成了李世民身邊最大的軟實力。
由於年輕上的馬背青年,李世民難免缺少治國經驗,他不無擔憂地說:『現在處於大亂之後,天下恐怕很難治理』魏征鼓勵他說:『大亂之後容易治理,如同饑餓的人容易接受食物一樣』在魏征的不斷襄助下,李世民處理政務越來越順手。
然而魏征剛步入仕途快車道時便遭到了誣告。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魏征升遷上疏左丞時,有人造謠說他『阿黨親戚』,由此魏征對唐太宗說出了一段經典的為臣之道。
他對李世民說:『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並舉出上古的稷、契、咎陶是良臣,而龍逢和比幹是忠臣。
做良臣不僅自己身獲美名,而且皇帝也能得到贊譽。
忠臣身受誅夷,讓明君陷入大惡,家國並喪。
【10】此後李世民對魏征愈加喜歡,甚至此後怎麼看魏征怎麼都覺得欣賞,一次與眾人討論魏征行事風格時,李世民笑著說:『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然而魏征還是引起了許多人的妒忌,甚至在魏征出任秘書監時,竟然『告征謀反』,李世民斷然地說:『魏征,過去與我有仇,那隻是因為忠於他的職責,現在我大力使用他,你們怎麼敢這樣造謠陷害!』此事都未向魏征通報 『竟不問征,遽斬所告者』【11】直接把告狀者殺了。
魏征給後人留下的感觀是不論什麼場合和情況都敢直言,其實大錯特錯,魏征的諫言是基於對大唐的責任感出發,同時極其講求方法,並非一味蠻諫。
他對李世民說:『臣之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諫,豈敢數犯龍鱗?
』【12】魏征的諫言是有一定理論和方法的,其風格大體為一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二是引經據典,標樹楷模;三是大講隋鑒,以備記取;四是用事實說話,以證據服人;五是旁敲側擊,暗示諷喻。
對於魏征的諫言,李世民有時轉不過彎來,難免產生急躁情緒,也是人之常情。
貞觀六年,李世民退朝回宮『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
’』皇後問要殺誰?
李世民說:『魏征每廷辱我』皇後退回竟然穿著朝服出來,李世民驚問其故。
皇後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李世民聽後非常高興,由此更加器重魏征。
魏征先後進諫二百餘事,涉及到大唐治理的多個方面,多是『論治道』到『論教化』,站在歷史高度,警示大唐要長治久安務必借鑒隋朝的興衰教訓。
對於魏征的貢獻,李世民用良工、良匠來比喻:『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是非,未嘗不諫』最後並總結魏征是良工如同鍛造金銀為器,這樣金子才有了價值,並且認為自己是金子,而魏征則是讓金子成為寶貝的良匠。
【13】貞觀十二年,大唐的盛世氣象越來越光鮮,李世民對此感嘆說:『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
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征而已。
雖古名臣,亦何以加!』給予魏征生前最高評價。
魏征病重時,李世民 『悲懣』到『拊之流涕』,魏征逝世後,李世民『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並『作文於碑』。
此後李世民陷入對魏征的深深思念之情,『思不已,登凌煙閣觀畫像,賦詩悼痛』【14】可知君臣二人的感情深厚程度。
在多年後,李世民征遼失敗,更加思念魏征,覺得『魏征若在』,斷不會『有此行』。
這也讓人聯想到曹操赤壁之敗後,在幾次危亡境地都不曾落淚,到了許昌後卻痛哭流涕,旁人不解問他,丞相深陷絕境都神情自若,為何脫離險境卻大聲嚎哭?
曹操更為感傷地說:『如果奉孝《郭嘉》活著,我安有此敗?
』以此可知,胸懷高遠的歷史大人物,無不從重視人才開始,也因魏征的離世,讓李世民在大唐輝煌後陷入了巨大的孤獨,或許,也隻有凌煙閣的魏征遺像成了李世民最大的精神寄托。
註釋:
【1】《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 》。
【2】《舊唐書·魏征傳》卷七十一,中華書局。
【3】舊唐書·魏征傳》卷七十三,中華書局。
【4】《高祖二十二子列傳》卷四。
【5】《冊府元龜》卷二五九。
【6】《資治通鑒》卷一七四。
【7】《資治通鑒·唐紀七》。
【8】《魏鄭公諫錄校對》卷五。
【9】《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10】《舊唐書·魏征傳》卷八十二,中華書局。
【11】《貞觀政要·杜讒邪第二十三》。
【12】《《舊唐書·魏征傳》卷八十,中華書局。
【13】《舊唐書》卷七一,《魏征傳》。
【14】《新唐書·魏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