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一段故事,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小旋風柴進,在小說中,他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派子孫,在他手上就有太祖皇帝趙匡胤禦賜丹書鐵券。
先不說這個人物的真假,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對這柴家的丹書鐵券好不諷刺。
事情是這樣的,柴進的叔叔柴皇城,有座帶花園水亭的豪宅,不巧被惡霸殷天錫給看上了,強行要他們搬走,柴皇城自然不同意,揚言說:『我家是金枝玉葉,有先朝丹書鐵券在門,諸人不許欺侮。
你如何敢奪占我的住宅?
』
那殷天錫也有後臺,他是本州新任知府高廉的小舅子,見柴皇城這麼囂張,當下就把柴皇城打了個半死。
柴進來了也沒用,縱有丹書鐵券在手又如何?
要不是李逵出手快,那柴進也一樣要被殷天錫給打個半死。
從中可以看出,這丹書鐵券根本沒有什麼含金量,又怎來優待一說?
說白了,丹書鐵券就是用來粉飾太平的,一文不值。
更何況在現實歷史中,柴家也根本沒有資格受到趙匡胤的優待,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已改姓郭,與柴家已撇清了關系。
那麼,趙匡胤為何又突然善心大發,給柴家頒發了一個『優待證』呢?
要說清這事兒,還得從後周太祖郭威與柴榮的淵源說起。
郭威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柴榮?
說起郭威,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南宋遺民陳櫟稱贊五代之君,說『周世宗第一,唐明宗第二,周太祖第三』
這樣的評價是有原因的,郭威的時代很短,從951年二月到954年正月,算起來不過三年時間,但在這三年時間裡,他做了兩件正確的事情:
其一,他改變了後漢政權幾乎泯滅人性的經濟掠奪政策,為處在亂世黑暗中的底層百姓打開了一扇充滿希望的光明之窗。
其二,就是他正確選擇了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自己養子柴榮,之後才有了二十多年的統一進程,為歷史留下了一段珍貴的回憶。
郭威為什麼要選擇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柴榮為繼承者,首先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就是,郭威的血脈幾乎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光了,包括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以及三個侄子。
也就是說,郭威的直系親屬都沒了,皇位隻能另尋他人。
那麼當時郭威有幾種選擇呢?
當時除了養子柴榮之外,的確還有幾個晚輩的親戚,如外甥李重進、女婿張永德、前妻張夫人的外甥曹彬,以及一個平輩的親戚–妹夫楊廷璋。
在這些人當中,曹彬和楊廷璋關系有些遠,郭威自然將其排在最後,優先選擇的也就剩下了三位:李重進、張永德和養子柴榮。
李重進與郭威有血緣關系,畢竟是郭威妹妹的兒子;而張永德的優勢也不小,他的孩子管郭威叫外祖父,身上也流淌著郭家的血脈;最不占優勢的就是柴榮了,他是郭威妻子柴皇後的侄子,與郭威一點血緣關系也沒有。
但詭異的是,郭威就是選擇了柴榮。
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其一,郭威是一個特別重感情的人。
就拿他對王峻來說,此人是郭威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異姓兄弟,二人因投緣結為金蘭。
在乾祐之變時,因受郭威的連累,王峻的家人也被劉承祐殺了個精光,對此,郭威深感愧疚。
於是,在他建後周後,把朝中最具實權的樞密使一職給了王峻。
當然王峻也不是庸才,在建立後周的過程中,他的功勞也不小。
但郭威給予王峻的也遠不止一個職位,他把除了帝位之外的所有權力,幾乎都給了王峻,使其成為人所共知的二皇帝,這其中就是很大因素就是感情因素,郭威自認他欠王峻的太多了。
對於養子柴榮也有這樣的感情因素,郭威早年落魄窮困時,是侄子柴榮走南闖北,靠做小生意養活他,所以在郭威發達後,將柴榮視同親生,二人感情極深。
再者柴夫人與郭威是患難夫妻,兩夫妻的感情也極為深厚,在柴夫人死後,郭威終身不立皇後,即便出於愛屋及烏,柴榮也占到了優勢。
其二,柴榮本人的才能吸引了他。
柴榮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地主家裡,不管祖上如何的輝煌,到柴榮這一代也差不多捉襟見肘了。
有人天生有做生意的天分,如胡雪巖;有人天生有做皇帝的命運,如劉邦、朱元璋;而柴榮是兩者兼具的,又會做生意,還能做皇帝。
柴榮為了養家糊口,賣過茶葉,跟著茶老板在江湖上四處闖蕩賺錢。
賺來的錢,他自己也怎麼花,大部分用來養活家人,其中就包括當時混得一塌糊塗的郭威。
等到郭威發達之後,他一直提攜的人也是養子柴榮。
在他如日中天時,北上坐鎮鄴都防禦契丹,他也隻帶了柴榮。
在鄴都,柴榮善理民政,當時就得到了輿論的一致好評。
而且在郭威病重時,天下陷入惶恐,但在聽說柴榮主政汴梁軍政時,各界輿論無不拍手稱頌,形勢也迅速安定下來,由此也說明,柴榮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如果郭威僅是出於對柴榮當年對自己的感情,他大可以封柴榮為大藩,並不至於把整個帝國交給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養子。
事關帝國命運,選一個有才能的人才算是對後代的負責。
其三,本著對後周負責任的態度。
當郭威選中柴榮為接班人時,他的金蘭兄弟王峻是極力反對的,因為柴榮一上臺,他的好日子差不多也到頭了。
為了阻止柴榮繼位,王峻不斷拆柴榮的臺。
其中最重要的有兩件事:
其一,在慕容彥超叛亂時,郭威想讓柴榮去討伐,結果遭到了王峻的極力反對,最後郭威隻好親自上馬。
其二,想盡辦法不讓遠在澶州的柴榮回汴梁。
對於第一件事,郭威忍了,但對於第二件事,郭威忍無可忍,最後隻好把王峻的權力回收了,貶為商州司馬,轟出了汴梁城。
由此可見,郭威對繼承人的廢立,不會因外力的阻撓而改變,在他心裡,對繼承人有著明確的定位,這難道不是對歷史的一種責任嗎?
趙氏篡權後的心裡安慰
公元 959年,周世宗郭榮意外離世。
對於柴榮,歷史評論家們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必然能建立一個功比漢唐的偉大帝國,而他本人,也將成為與秦皇漢武齊名的千古大帝。
但是這一切都因他的英年早逝戛然而止,那麼郭氏江山該留給誰呢?
當年柴榮做了郭威的養子之後,就改了姓,即為郭榮,隻不過在歷史上還是習慣稱他為柴榮。
既然柴榮進了郭家的門,姓也改了,那也就代表著他是郭家的人,與柴氏一門劃清了界限。
這也就是說,在後周一朝,隻有郭氏享有皇族待遇,而柴氏是沒有的,更不可能擁有皇室的繼承權。
所以,可以繼承皇位的人隻能是郭氏,而非柴氏。
從法統的意義上講,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突然優待起了柴氏,本身就是一個『張冠李戴』的笑話。
那麼真正的郭氏後來哪裡去了呢?
對於周世宗的兒子,按照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記載,說有七子:長子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
在這七子當中,長子與次兩子都被劉承祐殺了;乾德二年《964》十月『熙謹卒』;開寶六年《973》恭皇帝郭宗訓死於房州;留下『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對於熙讓、熙誨的下落,其實並非歐陽修不知,而是避而不談。
對於二人的下落,在宋人的記載中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
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進入皇宮,符太後和周恭帝當時避居天清寺,趙在宮內見到有宮女抱著一個小男孩,便問男孩是誰?
宮女達是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潘美等大臣都隨侍趙左右,趙便詢問眾臣意見,趙普說當然是殺了。
趙匡胤見潘美未表態,就問他,潘美不敢答。
在趙匡胤表明態度說殺了孩子於心不仁時,潘美才說,臣與陛下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
而如果勸說不殺,陛下又會對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
於是,趙匡胤就把這個男孩送給潘美做了侄子。
潘美將男孩領回家後,取名惟吉,一說惟正。
這個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之孫王鞏的記載。
版本二:
版本二與版本一略有不同,說趙匡胤進入皇宮,看到宮人抱著兩個小男孩,詢問後得知,他們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
當下他就決定將這兩個孩子給殺了,轉頭看到潘美有異樣的神情,於是就問他,潘美說,臣怎麼敢認為不可以,隻是在道理上不安心。
於是,趙就將其中一個賜給了潘美,據說是紀王。
潘美將其收為養子,取名潘惟吉,此後趙匡胤也沒有再過問。
版本三:
同樣也是趙匡胤入宮後發現兩個小男孩,並得知是周世宗的兩個庶子,於是就詢問諸將如何處置他們。
其中大臣盧琰說:『堯舜授受不廢為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
』
大將潘美也勸道:『臣豈敢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
最後,這兩個孩子分別被盧琰、潘美抱走,盧琰抱走了蘄王,潘美抱走了紀王。
此後趙沒有過問。
至乾德六年《968》,趙匡胤忽然又關心起蘄王的情況,盧琰趕緊請求致仕,帶著蘄王離開了汴京,到了永康靈山。
盧琰將蘄王改名為盧璇,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蘄王。
盧璇依年齡排序列盧為『九支盧』,後來發展成為浙江龐大的宗族。
盧璇有子名盧可,在宋代官至禮部尚書。
其後代子孫繁盛,據說到現在還有幾萬人。
從以上流傳的三個版本來看,世宗後代即使幸存,也都改名換姓了,並沒有再姓柴。
那麼趙氏的優待又從何說起呢?
據說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後,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與柴氏有關,就是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這就算是一種優待了吧。
到嘉佑四年《1059》,宋仁宗曾下令尋找柴氏族譜,並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出一個輩分最長的人,給予了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後人承擔起奉祀後周皇族之職。
說白了,就是趙氏求心裡安慰,給後周皇族找了一個專門負責祭祀的人,讓人幹活,自然是要開工資的,這也就算是優待了。
所以,趙氏所優待的柴氏,即便與原柴榮一門關系也扯得很遠了,而真正的皇族後人早已隱姓埋名,哪裡敢頻繁現身,那不是等於找死嗎?
綜上所述,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搶了後周郭家的皇位,但對於後周皇族在正史中並沒有諸多的記載,多在野史中流傳,而且趙氏對於柴氏的優待,與原柴榮一門關系也很遠,況且趙氏這麼做,也是有目的,大概基於一種心裡安慰吧。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