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給予人類福澤的同時也降臨災難。
錢江潮患,自古以來侵擾著流域兩岸人們的生存環境。
那麼人何以捍潮?
靠得究竟是什麼?
橫亙在錢塘江兩岸的古海塘,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長城』。
它與長城、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偉大公共工程。
『海上長城』承載著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海塘修建史,更象征著錢塘江兩岸百姓不屈不撓的『弄潮精神』。
人文紀錄片《錢江潮》今晚收官,將於19:23CCTV—9紀錄頻道、21:42浙江衛視相繼播出第三集《弄潮》。
中國藍新聞客戶端、中國藍TV、藍媒聯盟、『美麗浙江』矩陣號同步直播。
01
用智慧與汗水修堤築壩的萬千古塘工
為了抵禦潮水的侵襲,錢江兩岸百姓修築海塘的歷史從未間斷。
從最初的土塘、柴塘,到後來的竹籠石塘、直立式石塘,再到明代浙江按察使司僉事黃光升在浙江海鹽創造性修築的五縱五橫的魚鱗石塘,錢江潮見證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見證了中國古代海塘工程建造技術的發展與革新。
在眾多海塘中,魚鱗石塘的修築方法最為特別。
它全部使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呈『T』形自下而上順次疊砌。
為了解決錢江潮水日夜沖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術難題,古塘工們依靠生活經驗將一樣美味的食物作為『秘密武器』帶到了古海塘的修築現場。
香甜軟黏的糯米被熬煮成汁,與三合土和勻制成了糯米灰漿。
摻入糯米汁水的灰漿不僅粘合強度比摻水的灰漿更大、韌性更好,還具備了修築海塘最需要的優良的防水性能。
歷經千萬次的沖刷,結構精巧、氣勢雄偉的魚鱗石塘至今依舊屹立在錢塘江邊。
每當海潮襲來,我們還能聽到它對佈衣草履的建造者們永恒的贊美與歌詠。
02
用生命踐行承諾的築塘官
『塘在我在、塘損我毀』。
上有條條律令,下有萬民生計,為了修築海塘,歷代官員們前赴後繼,發出了這份對天下蒼生的承諾。
海寧尖山的塔山壩上的七座衣冠塚面江而立,正是民眾為『以身抗潮,殉身自責』的官員立的。
在今天的海塘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古時修建錢塘江海塘的『責任人』姓名,他們修築海塘的長度、築塘的時間,也依舊清晰地鐫刻在魚鱗海塘的條石上……有形的海塘與無形的『跳塘』精神相融合,最終構成了震撼人心的『潮文化』的政治價值。
03
用一道清湯訓誡官員的乾隆
『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間,下江南的記載有六次。
後人說他貪戀江南美景,卻很少有人知道乾隆六次南巡有四次都親臨浙江海塘,閱視塘工,實地指授築塘方略。
公元1784年春天,乾隆第四次來到海寧,依舊住在鹽官陳閣老家的安瀾園裡。
這一日,乾隆讓陳閣老邀請了兩位海寧籍的地方官員入園來陪他一起吃飯,點名要燒一道平凡無奇的湯羹。
青豆、腐皮、蝦仁、千張、火腿,青紅椒,陳府中的名廚掌勺為皇帝的宴席燒出了一道『清清白白』卻異常鮮美的湯羹。
乾隆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官員,做人要一清二白,修塘更不可私貪分毫。
『錢鏐射潮』真有其事麼?
『毫、絲、忽、微』背後是怎樣的堅守?
古海塘字號碑又有何寓意?
揭秘錢江海塘,探尋浙江『弄潮精神』的來源。
人文紀錄片《錢江潮》第三集《弄潮》今晚21:42浙江衛視播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