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由治理黃河牽扯出朝廷腐敗,歷史題材早該這麼拍了。《網路歷史》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有一個說法『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歷』。

其中所謂的『治黃史』說的可不是『黃賭毒』那個黃,而是治理黃河的歷史。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被我們中國人親切地稱之為『母親河』。

黃河每年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噸是流向大海,剩下的泥沙則會在它周圍形成適合種植的平原,孕育了糧食和生命。

但成也是它,敗也是它,每當到了雨季,黃河水患嚴重的時候,周圍種著糧食的平原則無一能幸免。

糧食大幅度減產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百姓沒有飯吃,餓殍千裡,易子而食。

這會極大的威脅王朝的統治,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在黃河的治理上投入非常大的精力。

我們熟知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的其實也是黃河。

想治水,先治人

而這部久違的歷史正劇《天下長河》則同樣以康熙年間治理黃河水患的故事為背景展開。

水流湍急、暴雨傾盆、黃河肆虐,成噸的海水拍在抗洪的人們身上,無數的人被沖走、沖散,生死不知,可活著的人卻還要繼續抓住繩索抗洪,可能下一批沖走的就是自己,面對天災,人類如螻蟻一般渺小。

而隨著治理的繼續進行,由黃志忠飾演的清朝安徽巡撫靳輔正式登場。

說實話,黃志忠在歷史劇和正劇中出現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看的時候我都有點串戲。

前一秒還是明朝的海瑞,後一秒又變成了清朝的靳輔了。

不過,不管是海瑞還是靳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清正廉明。

在《天下長河》的劇情中,靳輔最終通過炸了河堤讓黃河改道,阻止了洪水倒灌。

但卻有一人看不得他好,這個人就是河道總督王光裕。

王光裕既然掛著河道總督的頭銜,按理說治理洪水這種事他應該是一把手。

可惜,王光裕這個人,他是人幹的事他一件不做,不是人幹的事他反倒都做全了。

治理水患的時候,眼看大水泛濫,他這個河道總督是第一個跑的,一騎絕塵。

朝廷撥下來的治理餉銀,他先扒層皮。

河工治理水患的糧食,他也讓減半。

總之,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貪官污吏形象。

面對比自己能力強的靳輔,王光裕曾想將他拉下水,可是靳輔卻一點也不給王光裕。

最後,王光裕本著得不到就毀掉的念頭,把自己幹的那些破事都開始往靳輔的腦袋上扣。

本想先斬後奏,看了再給朝廷匯報,沒成想老百姓們也不是傻子,誰是幹實事的人,大家心裡門清。

最後在群情激奮之下,王光裕也沒辦法立馬就把靳輔給斬了,恰巧這個時候洪水又來了,靳輔也一下被沖走生死不知。

隨後王光裕上報朝廷,這個時候,就看出朝廷的派系之爭。

一個是以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黨派。

這一派黨羽眾多,鋒芒畢露,王光裕就是他舉薦上任的。

而另一派則是以吏部監官明珠為首的黨派。

表面上看明珠公正嚴明,實際上城府極深。

面對科舉學子登門拜訪時,明珠明碼要價,想要中榜,千兩銀子起。

隨後,皇帝下令讓人秘密調查王光裕一案是否和朝上的人有所牽連。

而索額圖為了和王光裕撇清關系讓他別波及自己,逼迫王光裕放火自殺。

 不過王光裕死前卻留了一手,把自己之前行賄的賬本留給了自己的女兒。

其實,看到這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天下長河》和《天下糧倉》兩部劇是非常地相似。

首先,都以一件事為背景,調查後發現這不是單一問題,後面還牽扯著一大批的人。

還有其中貪官自殺的橋段,讓我想起了《天下糧倉》中火燒糧倉的細節。

不得不說,最近實在是太少看到這種非常硬核、非常有內容的歷史題材劇了。

放眼看去,現在的歷史劇主流的就那麼幾種,後宮心計的,江湖復仇的反正翻來覆去就這幾樣。

難道中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最後隻能看後宮和戀愛了?

說白了就是套了一個古代外皮的言情劇。

而像《天下長河》這種有深度、極其客觀的歷史劇卻越來越少,真的是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