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山西人相隔1200年的堅持,為世間開辟了偉大的信義崇拜。《網路歷史》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

作為三國時期戰鬥力排行前二的將領,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將領,關羽在去世後被民間尊為『關公』。

後又經歷代朝廷多次加封,最終在清雍正時期被封為了『武聖』,與萬世之師孔子享同等地位。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戰鬥力超高的將領有很多,忠臣孝子亦不在少數。

為何隻有關羽能享有如此高規格的哀榮,並且從一個非常厲害的人,演變成一個享民間香火供奉的神呢?

作為武將,關羽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由於《三國志》是具有尊魏傾向的史書,因此關於關羽的戰績記述並不多,但件件驚人。

白馬斬顏良、江陵抗曹軍、襄陽水淹七軍、襄樊之戰等等,威震華夏。

隨便拿出來一件都是後世大多數武將可望而不可及的功績,這也是他能被尊為『武聖』的基礎。

然而這都是他在軍中的功績,百姓們或許認可,或許會崇敬,但卻很難對於此有什麼實際的感受。

更何況中國在上下的五千年以來發生過無數場戰亂,能臣名將輩出,關羽的戰績或許罕見,卻絕不是唯一。

故而筆者認為,關羽之所以能讓民間文人百姓集體崇拜,最重要的原因並不在其軍功,而在於他個人的性格魅力。

『關公崇拜』的發展歷程

翻閱史料,關羽在死後極盡殊榮,享有中國歷代十六位帝王的二十三次加封。

但也多是以『忠』『武』為號的王侯之爵,直到明萬歷年間才由『王候』變為了『帝』,被封為了『三界伏魔大帝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關廟出現在南北朝時期。

南朝陳國第三任皇帝陳伯宗在關羽死後第三百四十八年托言『關羽顯靈成神』。

於光大年間在關羽去世的當陽縣為關羽立廟祭祀,這是關羽在統治圈層成神之路的起點。

而在民間,開啟關公崇拜的人則是元末士人羅貫中。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羅貫中托一部《三國演義》將書中的主角之一關羽捧上了神壇。

書中的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等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後人塑造起了一個流傳度甚廣的關羽形象。

《三國演義》借用關羽為彼時陷於戰亂的文士與百姓們樹立起了一道道德標桿,也使得關羽在民間的形象徹底由『厲害的武將』轉化成了『神』。

一部《三國演義》塑造了三國中無數的英雄好漢形象,其中叫的上名號的人物近千,為何隻有關羽享百姓獨尊,並且最終入廟成神呢?

筆者認為,這與作為儒家學子的羅貫中骨子裡的儒生情懷分不開關系。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著重塑造了關羽的兩種可貴品格。

一是為歷代統治者所看重的『忠』;一是極受百姓尊崇的『義』。

『忠』、『義』兩種思想,皆是古代儒學的核心思想,而關羽所效忠的蜀漢陣營,又屬於儒學生觀念中的『正統』,故而盡管歷史上的曹魏政權才是勝利者。

但《三國演義》中仍然處處可見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忠於劉備、忠於漢朝延續出來的蜀漢政權的關羽,無疑是一位值得歌頌的重臣。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後,後來的統治者所看重的也正是關羽的這一層『忠臣』身份。

雖說中國自古出過不少忠臣孝子,但如關羽這般忠到了極致,哪啦面對曹操的厚祿招攬,依然能夠說出,

『吾受劉將軍厚恩,誓死以共』

換言之,士大夫階級對於關羽的尊崇,其實出自於他們對於儒家文化的『忠』『孝』思想的尊崇。

拋開文學的加成,查閱史料我們會發現,關羽最初被尊為『武聖』大約是在北宋末期。

彼時的朝廷在金人的強大攻勢下已是強弩之末,社稷不保,民心動蕩,朝廷急需一個道德表率來穩定民心。

縱觀前朝歷史,素有忠義之名的前朝名臣關羽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因此,在宋哲宗於紹聖二年(1095),皇帝欽賜當陽關羽祠匾額『顯烈』,開了歷代帝王追封關羽的先河。

然而,對於遠離廟堂的百姓們而言,朝廷給出再高的追封頭銜,於生計也無關緊要。

深受儒學浸染的中國百姓判斷一個人是否可以為『聖』的標準隻有一個:德。

『關公』在民間的形象

民間盛行的『關公崇拜』,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產物。

與受統治者宣揚的『忠』孝』文化不同,作為百姓之神的關羽所凸現出的是他性格裡的另一種氣質:義。

這裡的義,既有面對劉、張二人所體現出的信義,也有面對國家大事時的大義,更有立志救蒼生於水火的俠義。

第一、不因富貴而變節的信義。

總覽整部《三國志》以及小說《三國演義》,文中的人物們或許會因關羽的戰鬥力而視關羽為萬人敵,但卻沒有人否認過他的信義。

就連與劉備為敵的曹操,在提起關羽時也忍不住贊一句,

『真義士也』。

能讓曹丞相給出此等贊美的依據有二。

一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二是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後者疑為羅貫中杜撰,故在此不作詳述,主要來看看前一件事。

在曹操極盡所能的籠絡關羽卻發現其終不能為己所用之後,他曾派與關羽同鄉的張遼去探聽關羽的心意。

而關羽亦給出了明白的答復,

『我知道曹公厚待我,但我曾受過劉將軍《劉備》之恩,遂發誓要與他同生共死,絕不背棄』。

但是在這句態度明確的拒絕之後,他又說,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他在白馬戰場上孤身深入袁軍,直取顏良首級的英勇事跡。

關羽為人處事時的信義由此可見一斑。

而這種信義在古代百姓心中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德。

古人有多看重『信義』二字呢?

舉例來說,在古代君民規定的『士、農、工、商』的階級排名之中,商人之所以排在四個階級的末尾。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古代士人們公認商人群體乃是一個『見利忘義』的群體,正是這一認知,讓商人們受到了近千年的排擠。

直到明代關公崇拜在民間的興起,一直被定義為『無信無義』之流的商人們終於找到了挽救自己形象的辦法:拜關公,以示自己也願意承襲關二爺之義。

因明清時代商者們的推崇,關公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而商人供關公神位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關公也因此又被商人們譽為『武財神』。

第二、為國赴死之大義。

除了為人臣時的信義,關羽之義,更是一種敢為國事赴死的大義。

這在每一個社會浮動、人心向背的末代時期都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流亡的遺臣們拜關公,拜的是他『死社稷』之義,軍人們拜關公,拜的是他『死戰』之義。

關羽的形象也因此從武將逐漸演化為了軍人們心中的保護神之一,軍人對他的崇拜在清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

清乾隆五十七年,外敵入侵西藏,朝廷在得到消息後派出了福康安掛帥平叛,這場戰役,清軍打的異常順利。

戰後軍中風傳此乃關公顯靈保佑清軍,主帥福康安遂上奏請在拉薩設立關帝廟,以此來感念關公護佑疆土、保全臣民之恩。

關公顯靈自然是虛妄之言,但軍中對於關羽的崇拜卻極有可能是真的。

第三、誓救蒼生於水火之俠義。

《三國志》對關羽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意思就是說,關羽為人,善待士卒而傲視士大夫。

這足以說明他身上最值得百姓愛戴的品格:愛兵如子,也可以說是『愛民如子』。

作為沒落的士大夫階層,他敢於舍棄貧窮卻安定的普通人生活去追隨劉備,並以自身的武力和智謀去平定戰亂,這便是他黎民情節的最好佐證。

也正是這一情節,促使百姓們承認了他『武聖』的身份,並且願意在南宋之後的每一個天下動亂時刻,都將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他,相信他哪怕已經身死,魂靈也依然不改其義,盡職盡責的保佑著自己國土上的每一個百姓。

結語

可以說,起於朝廷,盛於民間的『關公崇拜』在歷經千年的演化之後,早已成為了一種紮根於人心中的文化現象。

百姓們尊敬關羽,因為他寧死不叛之忠,因為他千裡走單騎之勇,更因為他心中一直秉持的為國為民之義。

來源:關公文化旅遊

原標題:忠義千秋,忠骨不朽:淺談古代民間的『關公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