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有4次選擇,抓住一次,太平天國將會是另一番景象。《網路歷史》

石達開有4次選擇,選對一次,太平天國運動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石達開缺乏『大格局』,每一次選擇都是錯誤,將自己帶進了深淵,兵敗大渡河畔,受凌遲處死。

一、回京『勤王』,與韋昌輝聯手,穩定局勢

1856年10月,南京傳來消息:『北王殺人太多,濫殺無辜,局勢不可控』。

石達開心急如焚,找來張遂謀、曾錦謙商議,究竟如何是好?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聽聞殺戮太多,翼王與張遂謀、曾錦謙三人狼狽趕回京師,商議免殺之事』

從忠王的自述中,可知石達開並沒回京『勤王』,而是留在武昌洪山大營。

誅殺東王楊秀清,是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三人一起策劃,他們是盟友關系。

楊秀清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經常杖責韋昌輝、石達開,羞辱洪秀全,引起了大家的憤怒。

楊秀清被殺,咎由自取,為自己的專橫買單

但是,誅殺楊秀清容易,如何妥善處理後事,問題就很棘手了。

楊秀清,不但手握重兵,還能代『天父』傳言,是太平天國信仰的紐帶,地位很特殊,沒人願意承擔誅殺東王的責任。

1856年9月,洪秀全向韋昌輝、石達開發佈『勤王』令。

此時,韋昌輝在江西瑞州,石達開在武昌洪山,兩人距離京師的路程差不多。

但是,石達開耍了小聰明,在張遂謀的勸說下,按兵不動。

韋昌輝獨自回京,率3千兵馬『勤王』,雖說大事告成,自己也陷入孤立。

洪秀全不想承擔誅殺東王責任,沒有立刻頒佈『聖旨』,承認事變的合法性,韋昌輝成了太平天國的『公敵』,殺害『天父』的兇手。

按照協議,『隻殺東王,及其兄弟三人,原清、輔清,其餘皆不得多殺』。

因石達開沒有及時回來『勤王』,協議註定無法遵守,事態擴大化不可避免。

沒有『聖旨』,韋昌輝無法解釋殺楊秀清的原因,東王的餘黨也惶恐不安,雙方勢必大戰一場。

此時,留在京師的東王兵馬7千餘人,裝備精良,在傅學賢的率領下,與韋昌輝開戰,若非秦日剛趕來增援,韋昌輝就是輸家。

既然撕破了臉皮,韋昌輝隻能大開殺戒,誅殺異己,確保自己安全了。

韋昌輝的濫殺,數萬太平軍將士相繼卷入內鬥,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便宜了清軍。

如果石達開足夠明智,大局觀強,就不應該聽從張遂謀的『昏招』。

石達開應該趕回南京『勤王』,與韋昌輝聯手行動,盡量確保『隻殺兄弟三人,其餘皆不得多殺』

石達開回京,翼王、北王兵馬加在一起,碾壓在京的東王力量,傅學賢也不敢輕舉妄動。

韋昌輝、石達開聯手,向洪秀全施加壓力,得到『聖旨』的可能性非常大,事變合法化解決,豈不美哉。

退一萬步講,韋昌輝就算想濫殺,也得考慮石達開的態度。

韋昌輝、石達開、東王餘黨三足鼎立,單打獨鬥,誰都奈何不了誰?

如此,大家隻能坐下來商議,各自妥協,維持太平天國內部平衡,穩定局勢。

二、在安慶督師,節制天下兵馬,效仿王敦、桓溫、劉裕

石達開的『故意遲到』,將韋昌輝、東王餘黨推向了絕境,雙方相互廝殺。

石達開回京時,又將韋昌輝一頓數落,導致矛盾白熱化,盟友兵戎相見,翼王一家老小千餘人被殺。

韋昌輝『瘋狂』,終究擋不住來自各方面的攻擊。

1856年12月,韋昌輝在眾叛親離中走向滅亡,被洪秀全斬下首級,屍身懸掛在城門上,不許他人拿下來。

北王的『首級』送到安慶,石達開親自檢驗,方才停止進兵。

隨著楊秀清、韋昌輝相繼出局,『首義五王』中僅剩下翼王石達開。

再則,石達開躲在武昌,沒有直接參與『天京事變』,人設形象相當完美,自然能回京輔政。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群臣商議,翼王回京輔政,人心歡悅』。

石達開得到朝臣的擁戴,他眾望所歸,是太平天國新一任掌舵者,前途一片光明。

遺憾的是,洪秀全、石達開之間已經沒啥信任了。

石達開回京後,立刻誅殺天王的親信陳承瑢、秦日剛,讓洪秀全沒了安全感,彼此矛盾尖銳。

陳承瑢、秦日剛雖然有錯,但石達開當著群臣之面,『強迫』洪秀全動手,也是不應該。

1857年5月,石達開受不了洪秀全的掣肘,幹脆離開京師,帶著10萬兵馬出去單幹,這更是一大錯誤。

此時,石達開正確的做法,就是留在安慶,節制天下兵馬,掌控太平天國軍政大權。

都知道,洪秀全是虛位元首,沒有實際權力,石達開人際關系也不錯,壓根不用擔心成為楊秀清第二。

當然,天京城內情況復雜,也難免遭遇不測,坐鎮安慶則沒有這個憂慮。

安慶,石達開的大本營,翼王經營多年,根深蒂固,是創業的理想之地。

縱觀歷史,掌握朝政大權的大將、名臣,都是采取『遙控』方式管理,自己回到大本營居住,處理文件;京師則安排親信監視,密切監視朝廷,隨時匯報工作。

爾朱榮、王敦、桓溫、劉裕,無不是如此。

劉裕建立『宋朝』,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站穩腳跟之前,一般都不會久留京師,而是去京口辦公,開設『小朝廷』。

石達開去安慶,沒有脫離太平天國,則人心就不會亂。

此時,石達開以『首義五王』的身份節制各路兵馬,處理太平天國軍政事務,誰敢不從?

韋志俊、陳玉成、林啟榮、李秀成等名將『心有所屬』,也會相互配合,湘軍進展不會那麼順利。

三、快速進入四川,不要猶豫,不要攻打寶慶

石達開負氣出走,不懂得見好就收,洪秀全屢次派使者來『求和』,翼王就是不回京,也不留在安慶。

張遂謀,一個『蹩腳』謀士,終於將翼王石達開帶進了死胡同;石達開出走,張遂謀『功不可沒』。

離開太平天國這個平臺,創業就不順利了。

韋志俊、林啟榮、黃文金、陳玉成、李秀成等名將都不願意跟著石達開,而是留在太平天國。

沒有名將加持,沒有隊友配合,石達開的『戰績』就可想而知了。

1857年8月,石達開離開安慶,進入江西作戰,毫無成績,損兵折將。

旋即殺入浙江,在衢州城下打消耗戰,與清軍死磕三個月,灰頭土臉,屢戰屢敗。

浙江受挫,石達開立刻進軍福建,又跟楊輔清起了沖突。

楊輔清離開福建,殺入江西、皖南,重新回到太平天國懷抱,冊封為中軍主將。

石達開在福建,非但不能開拓基地,連楊輔清打下來的地方,也全部丟失。

江西、浙江、福建都行不通,石達開決定進入四川,效仿劉邦、劉備,在川蜀地區建立根據地。

川蜀地區,物資豐饒,周圍地勢險要,是建立霸業的理想之地。

李藍西南起義橫掃雲南、貴州、四川,清軍元氣大傷,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為石達開提供了絕佳條件。

石達開進入四川,收編各地起義軍,擴大勢力,也是一招妙計。

進軍四川沒錯,這是正確的戰略決策,但石達開太糊塗,非要停下來去攻打一座毫無意義的城市——寶慶。

兵貴神速的道理,石達開不懂,也不知道汲取經驗教訓,碰得頭破血流。

寶慶,湖南邵陽市,是湘軍的桑梓,豈能輕易攻破?

太平軍攻打寶慶,湘軍一定會全力以赴,從四面八方趕來增援,甚至從江西、安徽、湖北戰場返回,守住自己的家業。

再則,寶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奪取城池談何容易?

要知道,太平軍的攻堅能力非常差,石達開缺乏重武器,奪取城池隻能靠『圍困』,打消耗戰,壓根就行不通,衢州慘敗的教訓,石達開估計忘記了。

退一萬步講,即便拿下寶慶又如何?

湘軍焚毀糧食、物資,太平軍隻能得到一座空城,無法得到補給,還遭到清軍反包圍,也許全軍覆沒。

1854年,曾立昌率兵增援北伐,就是因為攻打臨清,遭遇反包圍,全軍覆沒。

攻打寶慶是個敗筆,石達開在城下死磕3個月,與湘軍打持久戰,拼消耗。

李續宜、劉長佑等率湘軍精銳相繼抵達,從外面包圍太平軍。

石達開作戰失敗,太平軍損失過半,隻好逃到廣西避難。

寶慶之戰失敗,石達開不但損失眾多兵馬,個人威望也一落千丈。

此時,石達開成了『戰五渣』,部將對他失去了信心,懷疑翼王的軍事水平,紛紛離他而去。

1860年,包括汪海洋在內的七十多位將領,帶著裹挾而來的二十萬雜牌軍北上天京,石達開差點成了孤家寡人。

就此而言,寶慶之戰是個敗筆,如果能放棄攻城,直接進軍四川,結果將大不一樣。

四、抵達大渡河時,立刻渡江,奪取成都

廣西『流浪』的日子,石達開顛沛流離,在柳州差點被清軍打死。

童容海、汪海洋等70多位將領,率領二十多萬雜牌軍北上後,石達開心灰意冷,有了退隱山林的打算,終了一生。

退隱山林,無疑是個笑話,石達開戰爭多年,死於他手中的封疆大吏眾多,清朝豈能放過他呢?

此時,廣西『大成國』起義失敗,將士紛紛投奔太平軍,加上賴裕新等人的支持,石達開重新鼓起勇氣。

1861年,石達開四處招兵買馬,得到6萬大軍,聲勢大振。

想當年,李自成僅剩下18個騎兵,在商洛山東躲西藏,也能東山再起,滅了明朝。

如今,石達開手握6萬大軍,何愁清朝不滅,翼王信心滿滿。

推翻清朝,廣西不是理想基地,這裡『土客矛盾』尖銳,太平軍不受歡迎。

廣西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赤地千裡,也沒足夠的糧食支撐石達開的宏偉大業。

想來想去,石達開還是選擇了四川,效仿劉邦、劉備的故事。

選擇四川沒有錯,這裡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足以支撐太平軍生存下來。

再則,湘軍主力在湖北、安徽、江浙與陳玉成、李秀成死磕,無法分兵四川,況且這裡不是湘軍的『老家』,他們也不會拼命相救。

留守四川的清軍,以綠營為主,不堪一擊。

如果能抓住機會,奪取成都,招納當地起義軍,石達開還是能有一番作為。

可惜,石達開在大渡河畔猶豫不決,為了給剛出生的兒子慶祝生日,痛飲三天三夜,錯過了渡河的最佳時間。

石達開錯過了時間,清朝各地的『土司』兵雲集大渡河,局勢急轉直下。

綠營軍打仗不行,但『土司』兵相當強悍,元明清時期,中原王朝的許多勁旅,都敗在他們手下。

前面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後面是『土司』追兵,石達開進退不得,又沒有決一死戰,血戰突圍而出的勇氣,隻好選擇『請降』。

1863年6月,石達開前往清軍大營『請降』,駱秉章將他凌遲,放下武器的數千太平軍將士,也被處死。

從天京事變到兵敗大渡河,石達開有4次選擇機會,可惜都抓不住,否則太平天國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石達開能打仗,是建立在楊秀清全盤調控之下,翼王本身缺乏大格局,以及孤註一擲的魄力,敗亡不可避免。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