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字子霖,號雲汀,湖南安化人。
生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清代嘉慶、道光時期倡導並踐履經世改革的著名學者、思想家、封疆大吏,是一位學術與事功雙峰並峙的人物。
陶澍所處的嘉道時期,『康乾盛世』已是落日餘暉。
素抱經世之志的湖南青年學子陶澍,恰在此時來到京都,並居住在京官、學士、文人、墨客較為集中的宣南。
如同他在自寫的一首詩中所雲:『峨峨宣武坊,昔我曾居此。
四遷未始離,破屋聊棲止』,並予自註『餘初居永光寺西街,旋移椿樹胡同、上斜街、順城門大街、教場胡同五條,皆在宣武坊南』。
據陶澍生平資料查知,他居京計有十六、七年的時間,其住所雖經幾次搬遷,卻始終沒有離開過宣南地區。
這段生活經歷,對其一生的學問與事功有重要意義和影響。
他入京之初,就結識了不少居住在宣南的師友,其中多是講求經世致用的學者和官吏。
如理學家唐鑒,宣南詩社的胡承珙、賀長齡、錢儀吉、潘曾沂、林則徐、魏源等。
尤其是宣南詩社,常『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產生了一批抨擊時政,針砭流弊,提倡經世致用的學者、思想家和官吏。
他們共同籌劃和推進了嘉道時期的各項改革。
陶澍居家宣南期間,不僅留心經世之學,博覽群書,廣交師友,為日後的改革事業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投入很大精力處理任職衙門的政務,凡經他辦理的各種事項,大都卓有成效。
在掌吏科時,為杜防吏治腐敗,他曾上折請廢止『重簽之法』,以免『賄托營求之漸』。
為杜絕從督撫到州縣層層行賄、受賄,他還曾上折揭露當時上司勒索州縣之弊較為普遍的現象:『督撫藩臬中,雖賢者亦或不免。
至於作威作福,不公不法,橫索屬員者,則不待言也』而要杜絕州縣之積弊,就必須正本清源,上司首先要廉潔奉公,『各省大吏,受恩深重,若不正本清源,以身率民,而徒以不肖之州縣為解,恐吏治終無起色』。
嘉慶十五年《1812年》,陶澍受命典試四川,沿途經過冀、晉、陜、川、楚、豫六省,對所經各省之地理形勢、風土人情,詳加考察,並以日記體裁寫成《蜀輶日記》一書。
書中對各地『建置沿革,都邑之利病,民氣之淳澆,山川形勢險易』,都有詳細記述。
同時,他還結合江河形勢,對漕運、水利,提出若幹建議。
《蜀輶日記》的寫作,反映了陶澍嚴謹治學、勤奮務實的品德。
陶澍不僅在治學上嚴謹,而且在為官上清廉。
他強調為官之本,『莫重於廉,廉則一介無私』。
為官期間曾自表心跡:『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無人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並在官署貼下對聯:『繞案清風,塵埃掃除吏牘;舉頭日近,光明洞照吾心』由於陶澍關心民瘼,為官期間盡力為民眾辦了不少好事,因此深得民心,百姓稱之為『陶青天』。
1839年,為官數十載的陶澍,終因積勞成疾,六十二歲時在任所溘然辭世。
道光皇帝為他輟朝三日,並親書碑文,稱贊他是『本朝自於成龍以來的又一值得為群臣學習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