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征文選登】散文|​常紅巖:棗鄉英雄贊。《網路歷史》

       

棗鄉英雄贊

文/常紅巖《山東聊城》 

《網絡圖片》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這是一方豪俠行義的熱土

魯西茌平,一個激蕩著英雄贊歌的千年古縣,一塊被英雄熱血澆灌的北方平原,一隅被俠義古風浸染的阡陌鄉間。

『功成不受賞,高節卓不群』的齊國高士魯仲連即是茌平人,相傳魯仲連到達聊城後,親眼目睹聊城因戰事持久,雙方損兵折將、生靈塗炭的慘狀,毅然親見田單將軍,田單聽取他的建議,暫時停止了攻城。

魯仲連親自寫了一封書信,在城東門外臨時修築的一高臺上,將書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

魯仲連在信中用透徹的語言、感人的史實向燕沖曉以利害。

他首先以『智者不背時而棄利,勇士不劫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的標準,指出燕沖固守聊城是不忠、不勇、不智的錯誤行為;接著又分析了齊軍必勝的形勢,明示燕沖或退兵回燕、或叛燕降齊的兩條路;最後又以管仲、曹沫的歷史功業和經驗為例,說明人如果拘小節,則不能成大器的道理。

魯仲連反復勸說燕沖權衡得失,言辭懇切,寓情於理,感人肺腑。

燕沖接到書信後,反復閱讀,大哭三日仍然不能決斷。

要是回燕國,自己在燕王面前已經失去了信任,難免被殺;要是投降齊國,齊軍中有不少自己的仇人,難免會受其侮辱。

最後燕沖長嘆一聲說:『與其讓別人殺我,不如我自殺了吧!』說完大吼一聲,拔劍自刎而死。

燕沖自殺,軍中沒有了主將,聊城便大亂了。

田單率軍趁機收復聊城,地方黎民百姓避免了一場大災難。

後人為紀念他的高義而為他修建了『魯仲連臺』,感謝他在聊城陷於水火之時的出手相助,感謝他曉以利害的微言大義,感謝他免遭塗炭的曠世古風。

當趙國被強大的秦國所包圍的時候,連魏國大臣辛垣衍都做好了投降的準備。

但聽了魯仲連的一席話後,大驚:『我本以為先生是個庸人,沒想到您竟胸懷如此萬丈丘壑。

一席話點醒夢中人,您放心,我再也不會勸魏王去幫助秦國稱帝了』

秦軍聽說趙魏不再尊秦為帝這件事後,連忙退兵五十裡。

魯仲連以『唇齒』之力使戰事發生了轉折性的突變,功不可沒。

平原君要對其進行封賞,魯仲連堅辭不受,飄然而去。

但是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壯舉,有功不居的氣節,永遠成為那個時代璀璨的豐碑,永遠值得後世敬仰。

而生他養他的茌平更是這一『俠義』產生的土壤,他們把俠義種在心裡。

平日裡,就是這樣的默默無聞,就像這魯西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棗樹一樣。

棗樹是這樣的樸實,枝不秀,葉不美,花不艷,果不香。

隨便的溝溝坎坎,房前屋後,場院河畔。

平凡到被人忽視,平凡的被人忘記。

你若想蓋幾間房了,家裡恐怕早已備好了楊柳。

你若想做幾件家具,也要選幾棵槐榆。

唯獨這棗樹,會被人遺忘。

但是,你若想做件耐用的耙耢。

那些筆直的楊柳,經年的槐榆,就不行了。

這時,隻有,也隻有棗樹才能擔得起這份重任。

那樸實的魯西漢子選一棵合適的棗樹,斧砍鋸裂,一番大汗淋漓之後,終做得一架耙耢。

扛在肩上,惹得鄉鄰一陣羨慕。

如果有人來借用,帶著幾分自豪,大手一揮,:『拿去吧』。

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景,那鐵鑄的釘環被磨破,那楊柳的老屋已坍塌,但那棗樹做成的農具卻愈加牢固,堅韌如初。

棗樹就是這樣不擇地而居,默默生長,卻又堅韌異常。

在這棗樹下成長起來的魯西漢子,他們含著小棗長大,血液裡早已浸透了棗魂。

他們平日裡,不言不語,默默生存。

忍受著生活給與他們或火熱,或貧寒,或離亂,或安定的生活。

但他們的心裡卻裝著一團火。

生活如果給他們鐵杵,他們就把他變成一根針,生活如果給他們棉花,他就把他變成錦紗。

離亂的日子裡,他們毀家紓難,保家衛國。

當年的侵略者可能嚇跑了一群國軍,卻無奈這手無寸鐵的平民。

他們擦幹『一壇血』的淚痕,用拿慣鋤頭的雙手扛起獵槍。

他們同仇敵愾,上下團結,用鮮血和生命把村莊變為『英雄村』。

他們賣糧籌款,兄終弟及,把『三烈士』的英明寫進家風。

他們,他們像棗樹一樣堅硬倔強。

據記載,在戰爭的年代裡,僅茌平一地犧牲的有名有姓烈士的就達三千多人。

魯西漢子用生命書寫仁義,還用淳樸詮釋忠誠。

在和平的年代裡,仍然不時有英雄用自己的生命作一詮釋。

2010年5月6日晚,茌平人馮思廣連續起飛過程中發動機驟然停車,千鈞一發之際,馮思廣十分清楚:飛機前下方不遠處,就是一大片居民區和夜市。

如果不改變飛行軌跡,後果不堪設想!

為避免飛機墜落在人口稠密地區,馮思廣同志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果斷改變飛行軌跡,自己卻因錯過跳傘最佳時機,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8歲。

他用28歲的寶貴生命,書寫了一曲忠誠於黨、熱愛人民的時代頌歌!

茌平人用自己熱土養育了臨危不懼的英雄,他們用自己行動為英雄註入了新的含義。

那個悶熱的午後,急促的呼救聲打破了小鎮的寧靜。

一個喪失理智的男子揮舞著尖刀,撲向一個少年。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呆了周圍的民眾。

歹徒妄圖用自己的兇殘實現罪惡的目的,妄圖用自己的兇殘散盡心中的戾氣。

當他又一次揮舞起尖刀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的漢子擋在了他的身前,有力的雙手鉗住了他罪惡的手腕,成為了孩子的一把大傘。

當人們都以為危險已經過去的時候,歹徒手裡又舉起了馬紮,砸向驚恐萬端的孩子。

又是那個漢子站在了他的面前,沒有絲毫的猶豫退讓,因為他知道,自己退一步,孩子就險十分。

多年來信念告訴他,在群眾的危害面前,自己隻能爭先,哪怕是手無寸鐵,也不能袖手旁觀。

歹徒囂張的氣焰,在他的正義面前暫時收斂。

正當大家都要松一口氣的時候,兇殘的歹徒手裡又多了一把鐵鍁,揮舞著撲向孩子。

危險又成為瞬間,還沒喘過一口氣來的他立即跑到孩子身邊,用自己的身軀擋住砸下來的鐵鍁,轉過身來的他,握住充滿罪惡的鐵鍁,和歹徒纏在一起,直到勝利傾向了英雄的一端。

他就是——譚學力!

他說,他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一件事,樸實的就像魯西大地上的一棵棗樹。

當聊城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的是義士魯仲連。

當人民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生死置之度外的是馮思廣。

當歹徒窮兇極惡的時候,有奮不顧身的譚學力。

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呀?

這是一方怎樣的水土呀!隻是因為他們有著同樣一個名稱:英雄。

隻是因為他們有著同樣一個稱謂:棗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