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願意主動推倒自己的王朝,除非沒有選擇,否則決不會妥協。
1912年1月26日夜晚 ,戒備森嚴的北京城,卻發生了一起驚世駭俗的『刺殺案』,刺殺的對象叫良弼,刺客叫彭家珍。
這起『刺殺案』影響有多大?
讓隆裕太後、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等人放棄了最後的念想,17天後大清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就此,運營276年的大清朝壽終正寢。
良弼是誰?
對大清為何如此重要?
為何能承載大清最後的希望?
1、良弼其人
良弼
良弼,出生於1877年,姓愛新覺羅,妥妥的宗室成員。
此人從小志向不俗,成人之後被派到了日本士官學校學習。
當時,這樣的宗室成員還是比較少的。
1903年,良弼學成歸來,進了練兵處。
很快,就被提升為練兵處軍學司監督。
一個軍事人才,光是學了理論沒有用,要實踐,要帶兵。
當時,大清將領中,管理最出眾的就是袁世凱,就此,良弼進入了袁世凱的新軍,當了個將領。
或許,良弼對袁世凱有些意見,或許,是良弼孤傲的性格使然,他僅僅幹了一年。
1907年,良弼擔任了陸軍部軍學司司長,還兼任了參議上行走。
此時,良弼算是個人物了。
宗室裡出個人才不容易,要放在刀刃上。
於是乎,頗有能力的良弼擔任了禁軍第一協統領,還建議朝廷成立了軍諮府,這個機構,主要由滿族高級軍官組成,目的是協調陸海軍事宜,此機構中,良弼是重要的核心之一。
1911年10月,爆發了著名的武昌起義,清朝廷有點惶恐,怎麼辦?
良弼等人強烈建議鎮壓,但派誰去呢?
良弼是個人選,還有蔭昌。
從後面的選擇來看,攝政王等人更看重蔭昌,因為論資歷、軍政經驗,良弼都略遜一籌。
就是這樣,關鍵時刻的選擇,大多數人都是求穩,攝政王未能免俗。
實際上,良弼的熱情、精力,甚至軍事理論都要比蔭昌更強。
良弼
但,主事者不是良弼。
蔭昌帶兵鎮壓革命黨人,馮國璋協助蔭昌。
但是,馮國璋是袁世凱的小兄弟,雖然和清朝關系不錯,但和袁世凱更親近。
結果可以預見,馮國璋未出全力,導致蔭昌出師不利。
全國各地獨立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
無奈之下的朝廷,將打發回家的袁世凱請了回來。
對於『請袁世凱回來』這件事,良弼堅決反對,因為他接觸過袁世凱,了解過袁世凱,此人不可信任。
反對無效!計劃照舊!
袁世凱回來後,迅速穩定了局勢,就像一根定海神針一樣。
老袁長袖善舞,狡猾異常,一邊穩定局勢,派人和南方的革命黨悄悄談判;一邊忽悠著隆裕太後和攝政王,如果形勢不扭轉,隨時議和。
眼看隆裕太後等人越來越沒有了主張,但是,良弼等人成為了袁世凱的絆腳石,因為禁軍還在良弼等人的手裡。
京城禁軍,裝備是當時大清軍隊中最好的,連馬克沁機槍都裝備了不少,至於其他的武器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袁世凱要用強,僅僅是禁軍,就夠袁世凱喝一壺的。
而為了救大清,在1912年的1月12日,良弼、鐵良、溥偉等保皇派,組成了一個集團叫『宗社黨』。
這個宗社黨目的明確,要救大清於水火中,要支撐大清於危難之中不倒。
良弼對太後、攝政王等人提出,必須強力鎮壓各地的造反分子,甚至,良弼立下了軍令狀:帶一支大軍南下,如果不能成功鎮壓革命軍,願意自行斬首。
在良弼的建議中還包括如下幾項:踢掉袁世凱,讓趙爾巽代替進入內閣;任命鐵良為大將軍,慶、肅諸王協助糧草籌集和供應;對於自己,良弼提議監管內外,統領全局。
很快,良弼等人的建議成了主流,隆裕太後、宣統皇帝等人有了隱隱的希望。
關於良弼等人的態度,傳遍京城。
如果良弼帶人南下,勢必會造成大量的流血犧牲,革命成功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此時,一個人有了方案,打蛇打七寸,一旦良弼死了,一切就煙消雲散了。
這個人叫彭家珍,著名的同盟會成員。
2、彭家珍其人
彭家珍
一個家庭,決定一個人的行事方式和大半個前途。
彭家珍的父親,是個清末的秀才,比較開明,有時也很激進,『實業救國』是他的座右銘。
1888年出生的彭家珍,受父親的影響,註重西方的科學,對大清的科舉考試毫不感興趣。
幸虧不感興趣,否則,後面取消科舉時就該哭了。
1903年,彭家珍進入了成都武備堂學習軍事。
因為表現優異,在1906年東渡日本考察軍事。
這個屬於純公費性質。
當時的日本,中國人的圈子裡很流行一件事:加入同盟會,救國救民!
彭家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本來就比較熱衷於救國救民,這下找到組織了,不久就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成了絕對的崇拜對象,汪精衛也成了第二崇拜的偶像。
同年,彭家珍回國時,接受孫中山的指示,帶了一大批革命書籍,然後在四川清軍中擔任排長。
這就像混入敵人中的臥底,待風雲變幻,大旗一舉,就可以起義獨立了。
小彭人在清營,卻一直參加革命活動。
這是悄悄地參加,並非大張旗鼓。
1911年10月11日,應汪精衛的邀請,彭家珍去了趟天津,和汪精衛一起成立了天津同盟會支部。
很不小心,身份泄露,彭家珍開始被通緝,他化名出走,遊走在京、津、滬、奉,積極聯絡同盟會的革命黨人。
於是,此人成了革命的先驅、勇敢的鬥士,引來無數贊賞。
四川蜀軍政府要獨立,邀請小彭回家鄉搞革命,被他拒絕了。
因為他和汪精衛等人有個共同的觀點:北方才是清朝廷的要地,在這裡幹革命更容易推翻大清朝。
但是,北方京、津兩地較為嚴格,如何幹革命?
搞地下組織,搞暗殺活動,彭家珍甚至成為了北方的暗殺部長。
對於進行暗殺活動的革命者,同盟會會員們都比較認可,因為那是勇敢的象征,是甩開膀子不怕流血犧牲的象征。
1910年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就曾名聲大噪。
而彭家珍對於汪精衛是很認可的,他要畫一道和汪精衛一樣的人生曲線。
1912年年初,彭家珍有了刺殺的目標,那就是『良弼』,因為良弼成了『走向共和的一個大障礙,當時革命黨人中流傳一句話:良弼不除,戰火不熄!
彭家珍決定了,就是他了。
3、刺殺
彭家珍是沒有見過良弼的,但這不影響他的刺殺,正所謂辦法總比困難多,彭家珍四處尋找,找到了良弼的一張照片,日日看,夜夜看,良弼的身影刻在了腦袋中了。
因為北京城裡管理比較嚴格,彭家珍無法做到帶人集體做『案』,因此決定單獨出動,如此同志們也不受影響。
那麼,如何接近良弼呢?
彭家珍的辦法是,冒名頂替。
彭家珍在奉天認識一個清軍官員,叫崇恭。
崇恭此人,和良弼相熟。
彭家珍的策略是,找一套衣服,冒充崇恭去拜訪良弼,借機下手。
他第一次去拜訪良弼時,悄悄在遠處看良弼出大門了,然後刻意在良弼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訪。
如此,混了個臉熟,良弼家的人都知道崇恭來拜訪,下一次來就不會起疑心了。
第二次,彭家珍坐著租來的馬車,尾隨良弼到了良弼家大門口,然後派馬夫遞上了拜見帖子。
兩人在大門外下了車,衛隊沒有懷疑,門衛沒有懷疑,當彭家珍走到良弼跟前時,良弼才發現這人就不是崇恭,良弼感覺大事不妙,大喊一聲:『抓刺客!』
話音未落,一顆炸彈扔了過來,結果彭家珍用力過猛,沒有炸中。
千鈞一發之際,彭家珍又扔出一顆炸彈,如果這個不中,刺殺可能就失敗了,因為隻帶了兩顆炸彈。
活該良弼命薄,炸彈在良弼背後爆炸,一條腿當場被炸得血肉模糊,炸裂的彈片,也進入了良弼的身體。
不過,良弼當時雖然殘了一條腿,但人還清醒。
而悲催的是,由於爆炸距離太近,炸裂的彈片反射到了彭家珍的頭部,當場犧牲,年僅24歲。
次日,良弼被日本軍醫做了截肢手術,但終究沒能救回,兩天後身死道消。
死前良弼竟然誇彭家珍:『朝廷不識我,唯此人識我,真乃吾知己也!』
不過,另外還有一個版本,說良弼死前嘆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說實話,良弼也算是一條漢子,自己想要為朝廷出大力,卻屢屢沒得逞。
而彭家珍認為他很重要,專門來刺殺,這讓良弼感慨良多。
『良弼刺殺案』影響巨大,可以說是壓垮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隆裕太後、宣統皇帝等皇室人員,本來對良弼和『宗社黨』抱著一絲希望,良弼一死,最後的希望沒了!
17天後的2月12日,大清對外宣佈了『清帝退位詔書』。
英雄總是被人記得,事件發生後,南方各大報紙稱:一炸勝似雄兵十萬!
1921年,孫中山追贈彭家珍『陸軍大將軍』。
1928年,國民政府為彭家珍建立『彭家珍烈士紀念堂』。
此時,突然想起了一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在當時的革民黨人看來,彭家珍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參考資料:《給清王朝的致命一擊:彭家珍刺殺良弼密檔曝光》作者:鹿璐,北京市檔案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