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圖:忠義千秋關帝聖像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直至嘉靖末年才基本肅清。
萬歷二十年《1582》,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又發動侵朝戰爭。
在朝鮮國王李昖的籲請下,明廷發兵救援,歷時七載終將倭寇趕出朝鮮。
有趣的是,在中朝兩國人民的抗倭鬥爭中,關公信仰成為他們共同的精神支柱。
北宋末年,關羽作為國家佑護神的功能日益凸顯,被奉為軍神,元明仍之。
朱元璋鄱陽之戰及朱棣北征本雅失裡,都聲稱得到關羽陰助,特別是明軍在『土木之變』遭受挫敗後,朝廷強化『神道設教』,編撰種種關公顯聖助戰的神話,甚至在邊疆重要關隘建造關廟。
不過,明初關公信仰主要在北方流行,由於關羽死於孫吳之手,南方關廟建造較少。
據弘治《太倉州志》載:弘治十年《1497》太倉知州李端上任後大興土木,將教場內的關王廟毀棄,他認為關王雖忠勇,但與吳為仇,不當廟食於吳。
圖:持關公大刀的明朝軍隊
關公崇拜流行於東南沿海,與發生於嘉靖年間的倭亂有關。
倭亂之初流傳的一些抗倭故事,都與關公信仰有關。
李鐘璜《嘉定捍倭廟記》記:嘉靖二年《1523》倭犯嘉定,在東門外縱火焚燒民居,煙焰塞天,守城民兵睜不開眼,倭賊欲趁機攻入城內。
危急關頭,縣令萬思謙向關公神像叩頭呼救,話音剛落,風向反轉。
有個倭寇已躍過城壕,守城民兵無習弓矢者,有個下級軍官張大倫因事偶至,於是張弓大呼:關帝若欲拯救全城十萬百姓,就讓此箭貫穿倭賊咽喉!隨即一箭射出,『竟貫賊喉以斃,群倭乃駭而退,由是邑人事帝益虔』崇禎《嘉興縣志》卷6又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倭寇抵達王店鎮,在緊要關頭,關羽忽從雲端大呼,『舞偃月刀指寇』。
眾寇立即匍匐拜祈於前,相戒勿犯,引眾而去。
於是眾人舉燭焚香,虔告於關羽像前,請擇日建祠,以表永矢勿忘之意。
關廟建成後,『郡人入廟,踴躍歡喜。
競起赴敵,強跳弱起』。
自此,當地人開始大力修建關廟,各界人士皆出力捐錢給予支持。
因關公信仰在抗倭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鼓舞士氣作用,抗倭將領於是巧加利用,每取得勝利,必歸功於關羽。
張寰《壽春庵新建漢壽亭侯關王祠記》雲:倭變之初,胡宗憲練兵於杭州吳山壽春庵,關公示夢,已而果連破賊數陣,胡宗憲遂將七寶山麓的寶蓮院改為關廟。
嘉靖三十四年《1555》,萬歷帝命趙文華以工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督師海防。
此年,明軍取得王江涇大捷,但追憶取勝原因時,各將均歸功為關公示夢佑助。
將領趙文華稱,他曾遍遊齊魯燕趙之地,切身體會到關公赫赫之靈,在受命出朝時感到關羽『恍惚示以丕兆』。
即將抵達嘉興時,督撫諸公皆稱曾夢見關公現身嘉定,分巡僉事王詢更稱在參加王江涇之戰時,看到關羽『驅賊遁狀』。
此事在唐順之《常州新建關帝廟記》中記載甚詳,巨寇徐海等悉就擒後,『趙公益神帝之功,命有司立廟於常州。
帝之廟盛於北,而江南諸郡廟帝自今始』。
自此趙文華益信正是關羽『冥助陰施,致此大捷』,關公信仰開始大興於南方。
圖:威風凜凜的關帝形象
除江南外,溫臺、閩粵地區也有關公顯靈佑助剿倭的傳說。
如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明《關公退倭圖》,描繪的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太平《今浙江臺州市溫嶺》邑人王庚等率郡人抵抗倭寇入侵的故事:在戰事危急關頭,關公顯聖擊退敵寇,勝利保衛太平。
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福寧發生倭亂之前,關羽神像自動報警,三日乃止。
粵東南澳島石刻《南澳鎮城漢壽亭侯祠記》記載了戚繼光夢見關羽傳授剿滅南澳殘寇方略的經過。
而關公信仰在朝鮮民眾中盛行,三國故事的傳入是文化基礎,明軍援朝東征則提供了契機。
據考,《三國志》和《三國志平話》分別於朝鮮三國時代《400—668》與高麗朝《918—1392》末期傳入。
朝鮮宣祖三年《1569》,《三國演義》東傳至朝鮮半島,當時主要在文士階層傳播。
推動《三國演義》和關公信仰在朝鮮傳播的,是發生於萬歷二十年《1592》的『壬辰倭亂』,這是期待救國英雄出現的民族文化心理產物。
朝鮮興建關廟的目的,就是希冀關帝保佑朝鮮『運祚之綿遠』。
圖:關帝像
朝鮮人李肯翊《祀典典故》雲:『初,壬辰丁酉之亂,關王屢顯其靈,以神兵助戰,皇朝將士皆言平壤之捷、島山之戰三路驅倭之役,臨戰,關王輒現靈來助雲』為犒勞關公顯靈之功,明軍將領就在漢城《今首爾》為關公建廟。
朝鮮柳成龍《記關王廟》載:宣祖三十一年《1597》,明遊擊將軍陳寅在戰鬥中負傷,載還漢城養病,於所寓崇禮門外山麓創建關廟,奉祭關王。
這是朝鮮建造的第一座關廟,後因『廟殿甚為卑隘』,在楊鎬、麻貴等明朝將領的支持下,在漢城南大門外又建成了一座更宏偉的關廟。
丁酉年《1598》,倭寇再度侵朝,明軍出於祈願及鼓振朝鮮士氣的目的,又建關廟幾座。
如裴龍吉《武安關王廟碑銘並序》雲:1598年,明軍都司薛虎臣鎮守慶尚道安東府,因戰局僵持不下,而在府城西南建立關王廟,期望關公的神明助戰,『以綏王靈,以鎮夷禍』。
朝鮮李瀷《星湖塞說》載:康津、南原、安東、星州等地的關廟,分別由明將陳璘、李芳、藍芳威、薛虎臣、茅國器主持建造。
其中,陳寅、茅國器、藍芳威等都是浙籍將領,有的原是戚繼光的老部下,他們及其部屬在嘉靖抗倭時,就已是關公的信徒,自然把這一信仰帶到了朝鮮。
明軍將領在朝鮮大力建造關廟、傳播關公信仰的行為,促使了關公崇拜在朝鮮的興起,除『為東國求神助卻賊』,更著眼於他的勇武和忠義。
圖:韓國首爾的關帝廟
『丙子胡亂』《1636—1637》後,朝鮮士子以關公的忠義精神自勉,通過祭祀關公的形式來繼承明朝的中華正統,而且開始規范化全國各地的關帝祭祀活動。
肅宗還把有的明軍援朝將領作為關廟的陪祀,如顯宗七年《1666》,節度使柳斐然重修古今島關廟時,以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為配享。
其後,進入朝鮮各地關廟配享的明軍將領還有祖承訓、茅國器、盧得功、李芳、蔣表、毛承先等。
後來,朝鮮的關公崇拜開始『本土化』,畫像中的關公也朝鮮人化。
俄國學者李福清在《關羽肖像初探》中指出:『與中國關帝像相較之下,韓化的關帝像畫法不同,把人物擴大化了,服飾也不同。
特別是1800年左右,全羅北道南原絹本唐彩畫持青龍刀的關帝,完全不像中國關帝像。
姿勢、臉、眼睛、服裝都不像,隻有青龍刀及帽上的絨纓與中國圖相同』隨後,英祖在朝鮮國王中第一次穿盔甲向關王行軍禮,正祖親為關廟的祭禮譜制《關廟樂章》,並把關廟祭祀升為中祀,高宗時有關關帝的善書開始風行。
關羽不但成為國家與民族的守護神,在朝鮮民間還成為除惡招福的神祇。
圖:朝鮮半島將領
朝鮮反映『壬辰倭亂』的小說也常寫到關羽顯靈助戰。
長篇小說《壬辰錄》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敘述,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托夢;二是朝鮮君臣的守護神;三是出現於戰陣中,擊退、斬殺倭軍。
小說《赤兔神將掃賊兵》中,還寫到當雙方膠著時,柳承緒在明軍陣中觀戰,忽陰風颯颯,關羽騎赤馬揮大刀,揮千兵萬馬廝殺,賊兵大敗遠遁。
綰而言之,由於三國故事的傳入和『壬辰倭亂』時期明朝東征將士的文化輸入,關公信仰不但在朝鮮半島生根發芽,而且愈加流行。
進入日據時代後,日本殖民者禁止在朝鮮半島祭祀關廟,《壬辰錄》也遭到禁毀。
但朝鮮人民奮起反抗時,仍是請出關羽這尊神靈。
《作者為揚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亞漢文小說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
來源: 文匯報《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