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完了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小說不長,很有意思,強烈推薦。
這是我第一次讀劉的小說,先前看過電影版的《我不是潘金蓮》《一九四二》,相較影視,還是文字讀起來更有意思。
《溫故一九四二》講了個很簡單的事兒,42、43年,河南接連發生旱災、蝗災,老百姓水深火熱,這事兒傳到蔣先生耳朵裡,蔣先生是不大信的,以為底下人謊報災情,來騙援助物資。
非但沒有援助物資,賦稅還照常,河南的老百姓食不果腹,紛紛逃荒,三百萬人活活餓死,書裡追敘了當年的種種苦難。
書很有意思,你會看到在位者的思考方式,以及做事的方式。
你會看到苦難如何滾雪球一般,碾過生活在其間的每一個災民。
我來做點摘抄,大家一起『溫故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我故鄉發生了吃的問題。
但吃的問題應該僅限在我們這些普通的百姓身上。
那時,我估計在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縣以上的官員,都不會發生這種問題。
不但不存在吃的問題,性的問題也不會匱乏。
政府我們沒辦法,它的盤剝和壓榨往往通過一架瘋狂運轉的機器,何況他們有槍;但蝗蟲我們可以面對面地與它作戰,且沒有謀反暴動的嫌疑。
這是蝗蟲與政府的區別。
白修德在戰役之前采訪一位中國軍官,指責他們橫征暴斂時,這位軍官說:『老百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可是如果當兵的餓死了,日本人就會接管這個國家』這話我想對委員長的心思。
當這問題擺在我們這些行將餓死的災民面前時,問題就變成:是寧肯餓死當中國鬼呢,還是不餓死當亡國奴呢?
我們選擇了後者。
這是我溫故一九四二,所得到的最後結論。
有意思的是,我讀的這個版本,是馮小剛作的序。
他談到九十年代初,王朔把《溫故一九四二》推薦給他,讓他萌生了改編電影的想法。
2002年,項目啟動,改了半年劇本,送去立項被駁回,『理由是:調子太灰,災民醜陋,反映人性惡,消極』
2004年,劉震雲數易其稿,但是還是沒通過審核,『‘灰暗消極’的評價之外多了一些忠告:為什麼放著那麼多好事積極的事光明的事不拍,專要拍這些堵心的事?
』
2011年,《一九四二》終於被批準,2月劇組成立,籌備8個月後,在山西開鏡。
2012年11月,電影公映。
2022年,據傳,小剛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