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諱一個字,近2000年來隻有3人敢用,如今卻隨處可見。《網路歷史》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號,是其來到人世間的證明。

他代表著一個新的生命的誕生,也代表了一個姓氏或家族得到了傳承。

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名字還代表了前輩對後輩的希望,因此名字對人是十分重要的。

雖然我沒有限制改名的次數,但是在沒有什麼意外的情況下出生時的名字都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所以在姓氏不做出改變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名就成為了他最重要的東西。

不可能起的十分的隨意。

在古代,這名字該怎麼起更是有著十分的要求。

不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而且還有十分多的避諱。

比如說像王這個字,在古代就沒有什麼人敢隨便的用在自己後代的名字上。

從古時候避諱的產生到現代社會對名字的開放,近兩千年的時間也隻有三個人跟人這個字。

這三個人是何等的存在既然敢做出如此的舉動?

古時對於名字的避諱又有多麼的嚴格?

名字的產生及演變

名字的出現最少應該要追溯到炎黃時期,甚至有可能還要更早,因此他已經有著五六千年的歷史淵源。

而在姓最開始產生的時候還處於母系社會,女性由於保證了生命的延續在部落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人的姓氏是與母親相同的。

直到人類社會不斷的發展導致,人需要更多的通過外出獲取資源來延續生存的時候,在身體素質上更強一些的男性才開始領導著整個部落,並且孩子的名字也從那時開始才與父親相同。

不過名的出現相對於姓來說其實相對的要更晚一些,因為姓在出現的時候代表的是一個部落的總稱,而名是等部落發展到一定的人口後互相之間難以區分才為了區分不同的人而出現的代號。

而這個代號由於那時候人的認知有限,因此人的名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單字。

而『堯』『舜』『禹』『湯』等早期的人類領袖便是當時人的名是單字最好的證明。

而名字再往下發展就出現了雙字,不過那時候的人名字和現在很是有很大的區別,最大的特點就是當時的人喜歡用天幹地支作為自己的名字。

而這樣的名字主要是應用在夏商時期例如『盤庚』『孔甲』,以及被稱之為紂王的『帝辛』皆是如此。

而在往下發展進入到了周朝人的名字才開始真正產生獨特性,也就是有了一定象征意義,同時名字也變成了父母用來表達對孩子的期盼的媒介。

而字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存在,產生的時間便大概是在春秋時期,不過字開始出現以後避諱也自然伴隨著它一同出現了,而人名字發展也從此刻開始走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不同避諱之間的差異

隨著春秋時期人口的增加人的名字自然也開始出現重復,互相不認識或者是不知道有相同名字的人存在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一但遇到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別扭,其中有一些身份地位的人更是如此。

因此其實避諱避的主要就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第一種要避諱就是當代帝王的姓名

凡古代帝王無論是聖君明主還是昏庸無能之輩對於自己的名諱都是很看重的。

無論是當代之人還是他之前的人的名字與他有所相同,都會提出修改。

例如三國當中的蔡文姬她的名諱也因為之後的司馬昭而做出了改變。

蔡文姬原本是姓蔡,名琰,字昭姬。

而這個昭字和司馬昭的昭相撞,於是後來的晉朝皇帝為了突出自己先祖的地位,覺得需要避諱他的名字便把蔡昭姬改為了蔡文姬。

而到了唐朝時期更為嚴重,因為李是國姓的原因,就連讀音相似的鯉魚都禁止捕殺。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將來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李家的皇帝也需要避別人的名諱。

時間來到清朝康熙年間,而在這一時期由於大興文字獄,所以對於皇帝的名字更加的避諱。

雖然我們通常都以清朝皇帝的年號作為稱呼,但是他們的名字在當時也是一大禁忌。

就連唐玄宗的玄字與康熙的名字玄燁相同也進行了避諱,因此在當時唐玄宗也被稱作為唐明皇甚至這個名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而他們的年號更是避諱的重中之重,在雍正年間有一年科舉的時候因為考官在考試時出了維止二字的考試題目便丟掉了性命,因為雍正去掉上半部分就是這兩個字,因此在當時便被理解為了要砍掉皇帝的頭顱,可以說是十分的嚴重。

而第二種避諱就是避一些古代先賢的名字,孔子這樣的聖人以及一些人類的先祖和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的名字也是需要避諱的。

因為他們所做出的事跡通常都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而且還會經常被拿出來做對比,所以一般要避開他們的名諱。

第三種就是自己家裡的長輩的名字需要避諱,因為在古代一個家族的名字經常都有一個字輩作為順序,而在傳到哪一代的那一代人的名字其中必須要擁有一個相同的字,以此來表示這些人在家族當中的輩分。

而等過了一定的時間過後,如果這個家族傳承的更長那麼字輩便會不夠用,於是便會從最後那個字在次回到最初那個,而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與先祖完全相同的名字,因此便需要進行避諱。

而除了這些之外,像一些十分宏偉或者是代表的分量極重的名字也需要進行避諱。

因為古時候認為這會觸怒天地或者是一些強大的存在,所以需要避開。

例如王字在古代就代表了權利和野心以及地位,所以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長達千年時間以王為名字存在十分的罕見。

不僅隻有三個人,而且名字都是表達的自己會終於王權。

『三王』

首先第一個就是西漢時期的馮野王。

馮野王是將門之後,家族當中出現過不少著名的將領,他的父親更是在當時更是朝中的大將。

不過他的父親給他取這個名字,並不是有稱王的野心,而恰恰是為了體現對皇權的尊重。

他為了不讓皇帝對自己產生懷疑,特地把自己兒子的字定為君卿。

而君在古代代表的便是皇帝,卿則是代表臣子。

意思就是說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皇帝的臣子,沒有絲毫稱王的野心。

而後來馮野王也確實一生為皇帝效力,沒有任何越距的行為。

但是因為他過於的忠誠,對朝中的一些有其他想法的臣子產生了威脅,因此雖然他十分的受到皇帝的喜愛,但是最後也隻有被趕出了朝堂。

而第二位便是顧野王

與馮野王不同的是,顧野王是魏晉南北朝時的一名文官。

而且他一開始不叫這個名字,隻是因為他十分的崇拜馮野王,所以不但不避諱他的名字,反而還得意取了相同的名字。

而他也的確在朝中做出了極大的作為,成為了在文官集團當中數一數二的存在。

而第三位便是駱賓王

這個名字大家看了可能會覺得有一些的熟悉,而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品詠鵝了。

由於這首詩是在小學剛剛開始就學的,所以它也算是名傳千古了。

結語

雖然現在對於改名已經沒有了過多的限制,但是它畢竟是有可能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的存在,還是需要認真對待。

無論一些家長為了標新立異給孩子取一些奇怪的名字,還是孩子不懂事隨意改自己的名字都是不可取的,畢竟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