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作品中,古代武將們身著的一身盔甲,有很多種顏色,有高貴的金色,有帥氣的銀色,有粗曠的黑色,有別致的青色,比如金袍金甲是主將的特權,黑袍黑甲是魯莽之人的標註,青袍青甲的主人一般有特殊的本領,而銀槍銀甲則是帥哥高手的標配。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盔甲真的像時裝一樣,可惜自己隨心所欲地選擇色彩進行搭配嗎?
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數情況下,盔甲的顏色十分單調。
不排除有個別案例,盔甲的主人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出於炫耀的目的,將自己的盔甲染成特殊的顏色,普遍情況下,盔甲隻有黑色和紅色兩種。
在古戰場上,三軍主將特別是皇帝禦駕親征時,有時會身著金色盔甲,目的是讓士兵們能看到自己親臨戰場,從而激勵戰鬥士氣;而穿白色盔甲,則是為了顯目,讓別人能把自己從陣營中區分出來。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遼東人薛仁貴從軍,為了用一身武藝謀取富貴,在戰場上冒險穿著白色盔甲,在敵陣中往來拼殺,很快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從而青雲直上,一直做到了行軍總管的高位。
這樣做,其實非常危險,戰場上千軍萬馬,流矢無數,一旦被敵人盯上,很容易受傷甚至陣亡,隻可能說薛仁貴藝高人膽大,而且命硬。
其實,古代的盔甲主要是黑色和紅色兩種,這和當時的加工工藝有關系。
盔甲一般是鐵質的,又經常在惡劣的環境裡使用,非常容易生銹,所以必須要刷漆,而那個時代沒有化工顏料,隻能使用天然的樹漆,這種漆剛割取下來的時候呈乳白色,放置一段時間氧化後,顏色會逐漸變深,一般會呈黑色,也有少數會變成紅色。
由於天然漆的成本非常高,有所謂『百裡千刀一兩漆』的說法,所以在生產制式裝備的盔甲時,很少進行調色,就是調色效果也不明顯。
除了防氧化,樹漆在晾幹後,會在盔甲表面形成一層特殊的膜,使盔甲變得更加堅硬,從而提高防護力。
同時,在戰場上,黑壓壓的整片方陣,極其肅穆,會讓人不自覺地形成一種集體感,提高將士們的凝聚力,同時又會給對方一種肅殺的壓迫感,威懾敵人的戰鬥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