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太平天國歷史,天京事變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此次事變,讓一度強盛的太平天國迅速衰敗,讓陷入絕地的湘軍死裡逃生,也給自己挖了墳墓。
天京事變是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高層權力鬥爭之惡果。
洪秀全權力欲望強烈,性情剛烈如火;楊秀清囂張跋扈,目中無人,隨意欺負諸王;韋昌輝、石達開各懷小九九,既想維護手中權力,也想在楊死後『取而代之』。
所有這些,都是釀成此次內鬥之主要原因,沒有對與錯,有的隻是災難。
在太平天國特殊之政體下,東王楊秀清集政權、軍權、教權於一身,是太平天國實際領導人和掌舵者。
但是,楊秀清為人過於囂張,目中無人,動不動就杖責韋昌輝等首義王爺,甚至連洪秀全都被他威脅杖責,儼然一副老大模樣。
正如李秀成在《自述書》中所說:『東、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怨於東,後被北王將東王殺害。
原是北與翼王二人密議獨殺東王一人,因東王,天王實信權托太重,過度要逼天王封其萬歲。
那時權柄皆在東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
北翼兩王不服,君臣不別,東欲專尊,後北與翼計殺東王。
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清輔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即是說,楊秀清太囂張,迫使洪、韋、石結成同盟,一起誅殺楊』
面對楊秀清之威脅,洪、石、韋等為了維護自身權力而結盟純屬正常,要誅殺楊也可以理解,誰讓楊太囂張呢。
不過,大夥還是很理智,隻想誅殺楊秀清及其那兩兄弟,楊輔清、楊原清,僅此而已。
但是,韋昌輝奉命回京誅楊後,卻不遵守之前的『協議』,先是屠戮東王府五千餘人,後則是設計誅殺在京東殿餘黨六千人,在後則是追殺石達開、屠戮翼王府、圍攻天王府,將天京事變擴大化,讓此次事變無法『封刀』,導致兩萬人精銳死於內鬥。
這就有意思了,『協議』中明明說隻殺三人,為何楊秀清死後,韋昌輝卻沒有『封刀』,而是將事變擴大化?
韋昌輝沒有『封刀』,將事變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這是太平天國的災難。
對於這問題,受意識形態影響,許多人都將罪名扣在韋昌輝身上。
地主階級出身的韋昌輝,為人陰險狠辣,是混入革命陣營的階級敵人,對革命充滿敵意,必要毀之而後快。
其實,若是認真研究此次事變之經過,此觀點根本站不住腳,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韋昌輝,廣西桂平人,金田起義最大贊助者,沒有韋家財力支持,洪秀全壓根玩不轉,太平天國早已胎死腹中。
天京事變前,『韋家軍』第一悍將韋俊鎮守武昌,胡林翼、李續賓率湘軍主力圍城,形勢萬分不妙;和春、張國梁在丹陽、金壇擊退秦日綱,戰局呈相持狀態。
可以說,韋昌輝沒有理由,也沒『條件』擴大事態,他可不想毀了自己的『產業』,更不想至他弟弟韋俊於死地。
為了太平天國大業,韋昌輝捐出所有家產,弟弟韋十一、韋以德還戰死沙場,北王已經犧牲太多,他可不想再犧牲。
既然如此,韋昌輝為何還要擴大事態,讓事變難以『封刀』呢?
其實,韋昌輝相當無奈,他本不想如此,又不得不如此,其內心充滿著無奈與掙紮。
01.手中兵馬不多,楊秀清死後,他難以震懾實力強大的東殿集團
從『燒炭佬』到太平天國實際第一把手,楊秀清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為了鞏固手中之權力,楊大力提拔底層人員,擴充東殿勢力,使之成為太平天國最大之政治集團。
東殿究竟有多牛,實力有多強呢?
朝政事務,東殿處理;天京衛戍,東殿負責;行軍打仗,東殿掌管。
可以說,東殿就是『朝廷』。
東王楊秀清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東殿集團之利益。
楊秀清雖死,可東殿勢力尚在,這對韋昌輝是一個巨大威脅,隨時會要了自己的命。
當時,韋昌輝隻帶3000兵馬回京勤王,而東殿禮部尚書護天侯傅學賢、戶部尚書翊天侯吉成子等能調動之在京東殿兵馬約6000人,北王怎麼不畏懼?
此外,傅學賢為人心狠手辣,比楊秀清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韜在《園筆乘》中評他:『形狀奇醜,面色花白斑參半,性極刻暴。
凡賊中所施酷刑,如火烙火錐,皆自傅賊始』傅學賢平時就看不慣韋昌輝,此時他怎會屈服呢?
怎會甘願交出權力,服從北殿、翼殿呢?
02.洪秀全躲在幕後,沒有發佈聖旨承認事變合法性,將自己陷入被動
無法震懾在京東王餘黨,韋昌輝並非沒辦法保證自身安全,只要天王洪秀全能夠遵守協議,及時公佈聖旨,斥責東王楊秀清『大逆不道』、『圖謀不軌』、『欺君犯上』,表示楊死有餘辜,承認事變合法性,便可為天京事變畫上圓滿句號。
君不見,『玄武門』之變後,太子黨數千兵馬圍攻玄武門,揚言幹掉李世民,為李建成報仇。
此時,若不是尉遲恭威逼李淵發佈聖旨,承認事變合法性,李世民區區十來人,不被剁成肉醬才怪。
韋昌輝幹掉楊秀清後,盟友洪秀全卻躲在幕後,保持沉默,沒有公佈聖旨,承認韋乃是『奉詔討賊』,楊死有餘辜。
如此一來,韋昌輝就被動了,本是『奉詔討賊』,自己卻成了『賊』,是誅殺『天父使者』楊秀清的罪魁禍首,人人得兒誅之。
此時,就算韋昌輝想封刀』,但東殿絕對不會『封刀』,事態擴大不可避免。
03.盟友石達開『背信棄義』,調轉槍口,要置自己於死地
韋昌輝左等右等,望眼欲穿,就是等不到洪秀全聖旨,等到的隻是東殿集團磨刀霍霍,等到的是6000餘東殿士兵殺向自己。
為此,韋昌輝隻能率兵與傅學賢展開大戰,若不是秦日綱及時回到並第一時間投入戰鬥,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考慮到東殿之威脅,韋、秦等便通過陳承瑢矯詔『北燕受刑』,誘騙東王餘黨,趁其前來觀刑時一網打盡,將事變推向第一次高潮。
看到事態擴大,翼王石達開率曾錦謙、張遂謀回京勸阻,『知到京城害殺許多之人,在湖北洪山營中,同曾錦謙、張遂謀狼狽趕回京都,計及免殺之事』
這就有意思了,都是接到天王密詔,在距離差不多之情況下,石達開卻『遲到』兩個月。
當然,韋昌輝不會追究,可以容忍盟友『遲到』,他不能容忍的是石達開的『背信棄義』。
石達開回京後,直奔北王府,不分青紅皂白,當面斥責韋昌輝,『其下何罪?
何得盡戮?
無乃自戮手足』,公然站在東王餘黨立場,同時保護『協議』中要殺掉的楊輔清。
石達開此種做法,無疑是讓韋昌輝單獨背鍋,獨自承擔事變責任,無異於置他於死地。
04.處境孤立,無人理解,韋昌輝先下手為強,絕地反擊
石達開背信棄義,韋昌輝唯一的救命稻草都沒了,他本以來石達開會站在自己立場,震懾東王餘黨,同時向洪秀全施壓,迫使天王發佈聖旨,承認天京事變合法性,可惜事與願違。
沒洪秀全聖旨,沒石達開支持,天京事變之劊子手這鍋韋昌輝是背定了,自己被當槍使了,成為洪、石奪權路上的墊腳石。
此時,韋昌輝處境非常孤立,沒人理解他內心之無奈與掙紮,沒人同情他,全體軍民都認為他是兇手。
為此,韋昌輝隻能下先手為強,絕地反擊,派秦日綱追殺石達開,屠戮翼王府,圍攻天王府,希望能挾持洪秀全,『挾天子以令諸侯』,威懾石達開勤王大軍,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若有必要,調遣弟弟韋俊回京,率『韋家軍』抵禦石達開,增加勝算籌碼。
可惜,韋昌輝兵馬太少,硬是沒能拿下拿下天王府,反而被女兵追著打,最終兵敗被殺,大卸八塊,首級被送往寧國給石達開。
綜上所述,洪、韋、石三人結成戰略同盟一致對抗東王楊秀清,可這同盟太過脆弱,經不起考驗。
韋昌輝回京殺掉楊秀清後,洪秀全沒公佈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陷自己於被動;石達開則公開袒護東王餘黨,調轉槍口,將自己陷入絕境。
所以,韋昌輝雖不想毀了太平天國,但為了確保自身安全,他隻能擴大事態,天京事變註定難以『封刀』。
試想,若是洪秀全能及時公佈詔書,或者石達開回京後能站在韋昌輝立場,威懾東殿餘黨之同時強迫天王發佈詔書,承認此次事變合法性,誰人還敢擴大事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