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段話闡述了一個孫子關於戰爭原則的獨到見解。
即如果能夠讓敵人舉國降服是為上策,如果要動用武力破國,手段就不太高明了;如果能讓敵人全軍降服是為上策,要是用武力才能攻破敵軍那是件費力不討巧的事兒;百戰百勝,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手段。
如果能夠不交戰就讓敵人降服務,那才是讓人信服。
所以,最高明的軍事手段是用謀略挫敗敵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而直接攻打敵人的城池或領地那是最壞的選擇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孫子兵法裡的這段話並不是憑空想象得來,而是根據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沒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案例呢?
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時,鄭文公曾經對其無禮。
後來晉楚爭霸之時,鄭國又依附於楚國。
所以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大勝,實現了稱霸的大業後,就決定教訓一下鄭國。
於是在公元前628年,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之南,鄭國的生死存亡懸於一線。
鄭國大夫佚之狐,很有識人之明。
他向鄭文公舉薦了燭之武,說燭之武一定有辦法瓦解秦晉聯盟。
燭之武隻是鄭國的一個圉正,和孫悟空一樣,是個養馬的小官。
他因為得不到重用,也有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國家危難之時,仍然挺身而出。
話說在鄭文公的懇切請求下燭之武出使秦營,面見秦穆公,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之間的矛盾,並從秦國角度出發分析當時的形勢,讓秦穆公相信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利,而滅掉鄭國對隻會對晉國有利。
他是這樣說的: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穆公聽了這樣一席話,感覺燭之武說的在理,於是與鄭國結盟,還派杞子、逢孫、楊孫幫助戍守鄭國。
我們可以看到燭之武在遊說秦公之時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始終站在秦國的角度,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化解了鄭國的危機。
道理很簡單嗎,鄭國又不是秦國的鄰國,滅了鄭國對秦沒有好處,但是卻有利於晉國。
天下哪有為別國作嫁衣之事呢?
這就是語言的藝術,也是伐交的魅力,不動刀兵,就能夠讓敵人退軍,即避免了戰爭的危險,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了盟友,燭之武善莫大焉!當然,這也同時說明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關系極為復雜,朝為盟友,暮為仇敵,反之亦然!
王孫滿對楚子
王孫滿,春秋時期周大夫,周襄王之孫。
公元前606年,晉楚爭霸的大幕尚未完全拉開。
楚莊王率軍討伐陸渾之戎,要說伐陸渾戎也就算了,可楚莊王卻兵發洛水,在周天子腳下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楚王本來就是僭越稱王,從來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天子勢弱,搞不清楚莊王的意圖,也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派王孫滿借勞軍之名打探虛實。
王孫滿是周朝宗室。
他來見楚莊王,楚莊王也覺得十分有面子。
可是又覺得天子不過如此,就故意詢問九鼎之輕重大小。
九鼎就是中國的代名詞啊!象征著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
相傳,夏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並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並置九鼎於王都。
夏商周三代均奉為傳國之寶。
你以一個諸侯的身份問鼎的輕重,意欲何為啊?
王孫滿何等聰明之人,他完全洞悉了楚莊王的企圖。
但是他不慌不忙,對楚莊王說了這樣一段話: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話雖不多卻句句誅心,王孫滿明白告訴楚莊王,天子駕馭天下,靠的是德而不是鼎。
你想問鼎天下,先看看自己的德行夠不夠,諸侯服不服你。
當時楚國雖然強大,可是也沒有到了可以懾服天下諸侯的地步。
北有晉國,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哪一個都可以跟楚國一較高下。
所以王孫滿也是在間接告訴楚王,現在問鼎,您的分量還不夠啊!
另外王孫滿還提到了天命,古代的人還是很相信天命的,更不要說是在春秋時期,諸侯雖然都不瞧不上周天子,但是大義及名分還是看重的,所謂稱霸也是在尊天子的名義下進行的。
別看楚國以蠻夷之國自許,但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周室給滅了。
天時,地利,人和均不支持楚莊王在這個時間撒野。
所以炫耀了一下實力之後,楚莊王就老老實實地撤軍了。
王孫滿在應對這場危機時,充分抓住了楚莊王在大義和天命上不占理的弱點,如果換個能力弱點的人,也許真就被楚莊王嚇住了。
王孫滿通過外交上的努力,化解了危機,也保住了周天子的顏面。
是春秋伐交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伐交,充滿軍事鬥爭思想的外交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關系之復雜在歷史上是少見的,用今天一句時髦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地緣政治極其復雜。
周武王八百諸侯會盟孟津,到了戰國就隻剩下七個諸侯大國,這其間經歷了多少兼並和滅國之戰。
而在這個過程中,軍事手段和軍事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歷史最為著名的兵法中,像孫子兵法,司馬法,素書,鬼谷子等均出於這一時期。
軍事手段就像是匕首,是國與國的直接鬥爭。
而外交則好比長弓,雖然沒有短兵相接,但同樣充滿了兇險。
在利害關系錯綜復雜的外交中充滿了軍事鬥爭思想,形成了春秋時期特色鮮明的伐交戰略,也就是具有軍事思想的外交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