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考核,才能正確地評價
甘於平凡、安於現狀的話,會讓團隊成為一潭死水,最後喪失競爭力。
怎麼辦?
考核!考核不是擺設,不是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目的在於激發團隊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團隊的戰鬥力和企業的競爭力。
因此,考核要適度地讓員工感覺到壓力。
沒有考核壓力的員工會變得懶惰、消極、不思進取,而有考核壓力的員工自然會保持負責之心和進取之心。
明朝初年的吏治屬於清明時期,這與朱元璋的個人經歷不無關系。
他認為,如果沒有清明的吏治、幹練的官風,社會就難以安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難免又要落入異姓之手。
朱元璋為了澄清吏治,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官員施行的考課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朱元璋親自制定並頒佈了《授職到任須知》,對地方官吏的職責做出明確、詳細、具體的規定,把地方的公務分為『祀神、制書榜文、吏典、印信衙門、獄囚、起滅詞訟、田糧、倉庫、會計糧儲、各色課程、魚湖、金銀場、窯冶、鹽場、系官房屋、書生員數、耆宿、官戶、境內儒者、好閑不務生理、犯法民戶』等31項,逐項開列地方官員應負的責任和應注意的事情。
在某個應注意事項中,他還會列出許多具體要求。
例如『獄囚』,不但要了解已結案件的多少、在押犯人的數字,還要『知入禁年月久近。
事體重輕。
何者事證明白。
何者取法涉輕。
明白者、即須歸結。
涉疑者、更直詳審。
期在事理獄平、不致冤抑』。
朱元璋把對官吏的考課具體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辦法。
考滿是仿照古代所謂『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之制,規定內外官在9年任職期內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具備其一,即可升轉。
考核評語有三種,『稱職』『平常』和『不稱職』,據以決定升降。
一般降職者少,升遷者多。
考察則分為京察與外察兩種。
京察即對京官的考核,根據官員的具體表現來決定升降。
外察是對外官的考察。
1378年,朱元璋令吏部在殿堂上考核朝覲官的政績,『稱職而無過者為上,賜坐而宴。
有過而稱職者為中,宴而不坐。
有過而不稱職者為下,不預宴,序立於門,宴者出,然後退』,此後便成定制。
在明初,考察的結果一般都是罷黜多而升遷少,正好可以借機換置新員,令能者上、庸者下。
明初對官員的考課以及根據考課結果制定的陟罰臧否,調動了官員的積極性,約束了官吏們的行為作風,對明初的吏治清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明初的有些官員縱使無甚才幹也能循規蹈矩,不敢胡作非為。
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朱元璋制定的逐級審查的考課制度。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有益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緊迫感。
隻有嚴格地考核,才能對下屬進行客觀的評價。
『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大鍋飯思想,是不良組織的最大弊病。
隻有讓員工感到有壓力,員工才會積極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