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閱遍人間五味,唯有豆腐仍在心頭』。
豆腐作為日常最熟悉的菜品,它的各種做法早已滲透到生活之中。
其中,有很多人對豆腐或豆制品情有獨鐘,文史君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談及豆腐的起源,卻少有人知。
豆腐起源歷史上有很多版本,但是大家公認的還是源於淮南王劉安。
劉安,生於淮南國壽春縣,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孫子,公元前164年被封為淮南王。
當上淮南王的劉安日子過的很安逸,有一天他無所事事就問身邊人,自己的大好青春如何度過呢?
於是身邊的隨從就告訴他,人都是要死的,何不研究研究『長生不老』之術呢?
劉安一聽心血來潮,開始張貼告示網絡天下方士,很快他便召集了成百上千名方士,最後優選出蘇飛、李尚等八位最傑出的方士,隱居八公山開始燒爐煉丹。
有一次一位方士不小心,將石膏誤加入到了煮開的豆漿之中,誰知凝固之後成了酥軟的豆腐。
劉安找人品嘗之後,滑嫩清香、味道鮮美。
劉安以為是養生之物,開始廣而推之。
雖然在劉安及門人編撰的《淮南子》中沒有『豆腐』二字,也沒有關於豆腐的制作描述。
但是後世都一致認為豆腐源自於劉安。
五代時期,謝綽在《宋拾遺錄》中記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
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明代時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豆腐之法,始於前漢劉安』。
由此可見,豆腐的發明源於劉安確鑿無疑。
這與1960年的一次考古發現不謀而合。
1960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漢墓,經考證此墓為東漢晚期遺址。
其中在墓葬的石壁上雕刻有制作豆腐的場景。
後經過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石刻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而隻能是作豆腐。
因此,豆腐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為漢代,劉安做豆腐的傳說也不再是空穴來風。
另外,如今在淮南的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個歇後語:『劉安做豆腐——因錯而成』。
所謂的『因錯』,正是因為他不慎將石膏灑落在豆漿之中,而凝固成豆腐。
制作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在中國的種植可追溯到西周時期。
在《管子·戒》中有記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佈之天下』。
古時候大豆並不叫『大豆』,而叫作『菽』。
關於菽的出處,在先秦著作《詩經》裡就有廣泛記載。
如《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關於大豆的具體起源地說法不一,當前最具說服力的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東北,一個是內蒙古赤峰。
文獻記載,中國自漢朝起,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大幅提升。
那麼,關於豆腐的起源地,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
根據現有資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點共有三個,分別是:1、八公山,淮南壽縣境內;2、河南鄭州密縣的打虎亭;3、安徽青陽縣境內。
目前來看,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
但是要說到臭豆腐的起源,卻又是另一回事。
他的創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致和。
文獻記載,王致和原本是安徽寧國府太平縣的舉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因為所帶銀兩花光了滯留在京。
沒辦法為了生計,他開始在北京做起了豆腐生意。
他一邊做豆腐,一邊刻苦攻讀,還在備考下一次的科舉。
盛夏的一天,他做的豆腐沒有賣完,他怕豆腐因為炎熱而壞了,就將豆腐切成小塊,撒上鹽、花椒等佐料,醃制在一個小缸中。
後來他一心攻讀,竟然忘記了醃豆腐的事。
等到秋後,王致和一天做豆腐偶然想起了醃在小缸裡的豆腐,他連忙打開,卻是臭味撲鼻。
他定眼一看,原本白色的豆腐都變成了青灰色。
他本想扔到,但又覺得可惜,於是嘗試著嘗了一口,不料還別具風味,他遂分發給鄰居品嘗,結果無不稱奇。
從此,王致和臭豆腐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