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
摘要:戈登作為參與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之一,對中國還是很了解的。
為什麼他會說『中國有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皆當斬首』?
【本號原來關聯公眾號『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眾號『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關注支持】
戈登作為參與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之一,對中國還是很了解的。
為什麼他會說『中國有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皆當斬首』?
查理·喬治·戈登《1833年—1885年》,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工兵上將。
由於在殖民時代異常活躍,被譽為『中國的戈登』或者『喀土穆的戈登』。
戈登出生於軍人世家,父親是皇家炮兵隊的將軍。
戈登畢業於皇家軍事學院,是個優秀的工兵軍官。
1860年戈登來到中國。
1863年3月,戈登在松江接任了洋槍隊的指揮官,他是洋槍隊的第三任指揮官,他上任後對洋槍隊嚴加訓練,在之後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洋槍隊多次擊敗太平軍,配合清軍接連攻占蘇州、常州等地,使得洋槍隊得到『常勝軍』的稱號。
戰爭結束後,清廷授予戈登中國軍隊最高的軍階——提督;另外,英國也晉升他為中校並冊封他為巴茲勛爵士。
戈登在與太平軍作戰中,主要是和李鴻章的淮軍配合協同,所以和李鴻章的關系也很不錯,盡管因為和李鴻章對蘇州殺降極為不滿,但是兩人的私交總體還是不錯的。
在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戈登獲得賞賜黃馬褂,衣錦還鄉地回英國。
在臨行之前,戈登還專門給李鴻章寫了一封信,讓他幫忙轉交各國總理衙門,提出了對大清政府的二十條建議。
這封信收錄於《李鴻章全集》的《譯署函稿》之中。
『中國有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皆當斬首』就是這二十條建議中的第九條。
作為一個來協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的外國職業軍人,戈登對當時大清朝堂上的不良風氣,竟也能夠洞若觀火。
可見,戈登並不是一個頭腦簡單隻知道沖沖殺殺的莽撞軍人,還是有相當的政治頭腦和敏銳性。
晚清文武百官數量眾多,但能夠開眼看世界之人,也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寥寥數人而已,朝堂上那些坐井觀天、坐而論道的儒生夫子大有人在,而且占據著社會輿論的主導權。
這些喜歡高談闊論,不知世界之變化的『清流』黨派,便是那些『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了。
中國的主戰派一般有兩類人,一類是滿嘴『春秋大義』的清議書生,另一類就是行伍出身的武人。
武人主戰的動機很單純樸素,因為在明清以來的和平年代武將被文人瞧不起,被當成『豬狗』一般的存在,能證明武將價值的無疑就是戰爭,打勝了最好,論功行賞、榮華富貴少不了;就算戰敗了也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如果能馬革裹屍、戰死沙場,那就是家族的榮耀、光宗耀祖。
而書生主戰的動機就很值得回味了。
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上戰場等於是給敵人添加戰果的彩頭,換句話說,這個群體是不用上戰場的。
沒有炮火硝煙性命之憂自然就不會設身處地的去為上前線的人考慮什麼,那麼書生的主戰動機剩下的就隻有出於『習慣性』的鼓噪了。
這個所謂的『習慣性』就是空洞的『正義』、『道德』,至於為國的謀劃,則根本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他們都是理論的巨人、卻是行動上的侏儒。
戰爭的勝敗遠沒有個人的清譽來得重要,只要主戰,不論勝敗都能青史留名。
我們如今的歷史課本還在孜孜不倦地向青少年灌輸著這麼一個概念:『主戰派是高尚的,是勇敢的,而主和派是卑劣的,是貪生怕死的,是要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被後人如此的吹捧和紀念,對主戰派來說簡直就是無本萬利穩賺不賠的買賣。
宣戰是主戰派宣的,上戰場的卻不是主戰派,如果僥幸戰勝,頭功自然就是主戰派的,因為他們調門喊得最響;如果戰敗,責任是上戰場的將領作戰不力,外加上主和派的從中作梗,沒有主戰派什麼事。
真是有百利無一害,旱澇包收之舉。
所以這群人對國家毫無用處,為實心任事之人所厭惡,但由於這群人掌握著國家的輿論,無法撼動他們的地位。
但戈登不是中國人,對這類人厭惡至極的戈登才會說出『中國有不能戰而好為主戰之議者,皆當斬首』這種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