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公亡馬,莊王絕纓,施之以仁愛,得之以忠勇,這是聖君的智慧。《網路歷史》

楔子

秦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

春秋時期秦國第九位國君《前 659 年 – 前 621 年在位》,在位期間任用百裡奚、蹇叔為謀臣,勵精圖治,辟土千裡,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春秋五霸』中第四位稱霸的君主。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年 -公元前591年在位》,楚莊王即位時年未弱冠,在面對當時復雜的國內形勢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來犯外敵,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在前 597 年的邲之戰中大勝晉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是春秋五霸之中最後一位霸主。

上述這二位君主,皆是春秋五霸中的人物,而且不管是為人還是為君,聲名都很好。

我們都說春秋無義戰,但是極為矛盾的是,春秋時期的人物,上至國君,下至平民都普遍崇尚大義,提倡仁德。

這和戰國時各國以實力為尊,用計用謀,爭鬥不休恰恰相反。

春秋五霸

01 穆公亡馬 

秦穆公丟失了一匹駿馬,後來打聽到是被岐山附近的三百多個野人《農人》捉住了,然後給分吃了。

官府把這些吃了馬肉的人都抓了起來,要嚴厲處置。

可是秦穆公卻說這樣一番話:

『有德有才的人是不會因為區區一匹畜牲而殺人的』

僅此一句,就充分體現了秦穆公的寬厚仁德。

把人命當回事兒,不濫殺。

即便自己是一國之君,尊貴無比,也沒有因為心愛的駿馬被人當肉吃了而勃然大怒。

歷史上的許多當權者,一言不合意,就滅人滿門。

像商紂王之對比幹,夏桀之對關龍逄,周厲之對杜伯,稍有不遂意,即挾君王之威而誅殺之。

更難得的是,秦穆公不僅沒有生氣,還體貼得很。

他怕這些人隻吃馬肉而不飲酒,會傷及身體,於是還把老秦酒分發給這些人飲用。

秦穆公寬厚仁愛,不計較小節,終於在後來的秦晉韓原之戰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公元前645年,秦晉之間爆發了韓原之戰。

在交戰過程中,秦穆公被晉軍圍困,命懸一線。

正在這時,有三百披堅執銳的勇士沖鋒陷陣以死相救,最終秦穆公不僅虎口脫險,還把晉惠公給生擒活捉。

穆公失一馬而得勇士,君王待人仁厚而得臣民厚愛,生死追隨!看來秦穆公能帶領偏僻的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不是沒有理由的。

02 莊王絕纓

        春秋時期,諸侯間征伐不斷,楚莊王在一次平叛之後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以為慶賀。

席間又命他最寵愛的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以示恩寵。

一時間輕歌曼舞,美酒佳肴,持續到傍晚時分君臣仍未盡興。

忽然一陣穿堂風吹過,將廳堂內的燭火都吹熄滅了。

就在燭火熄滅的這段時間發生了一點小意外。

        俗話說,酒能助興,也能亂性。

一位官員借著酒勁兒在黑燈瞎火之機鬥膽拉了拉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了衣袖得以脫身。

這位許姬也是個機智之人,她在脫身之際也扯下了那位官員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座位後向楚莊王告狀,讓楚莊王點亮燭火憑借帽纓找出那個色膽包天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下令不要點燈,面是對大家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定要一醉方休。

現在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開懷暢飲』 大家雖然感到奇怪,但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隨後接著喝酒接著舞!

        君臣盡興,曲終人散。

回到後宮,許姬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面楚莊王則說:『此次歡宴,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

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

』 許姬恍然大悟,理解了楚莊王的一番苦心。

        上面這一幕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絕纓之宴』。

過了三年,晉楚交戰,大臣唐狡奮不顧身,沖鋒陷陣,在與敵軍的五度交鋒之中,均奮勇當先,最終擊敗了晉軍。

戰後,楚莊王非常驚訝,問唐狡:『我的德行淺薄,也不曾特別厚待你,可你為什麼為了我出生入死到這種地步呢?

』唐狡回答說:『臣下本就該死!以前在大王的宴席之上,酒醉失禮,大王您寬德仁厚,沒有責怪於我。

我始終不曾忘記大王您的蔽蔭之情,今日全力一戰就是為了報答大王三年前的不殺之恩哪!』

孟子曾經對齊宣王說過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離』楚莊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其心胸開闊、知人善任不無關系。

假如沒有絕纓宴上視大臣如手足,寬厚待之,也就沒有了唐狡三年後的出生入死。

楚國在和晉國的爭霸戰爭中就不一定能勝,而楚莊王稱霸天下,飲馬黃河的夢想也就不可能實現。

03 春秋大義

史家常說春秋大義,那麼究竟什麼是春秋大義呢?

春秋大義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精神,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評論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從上面這兩位春秋時期君王的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雖然都說春秋時期禮樂崩壞,但是在是非善惡,賢賤不肖等基本的價值觀方面,無論是君王,還是貴族都還是遵守的。

君主的仁厚換來的是臣子的擁戴,這應該也算是春秋大義的一種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