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戰國七雄’。
所謂戰國七雄,就是指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家。
因為這七個國家實在是太有名,所以很多人就誤以為,戰國時代就是這七個國家打來打去的時代。
這其實是錯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其實是二十多個國家,逐漸打來打去,相互兼並,最後隻剩下一個國家的歷史。
春秋末期,經過長達兩百多年的兼並之後,中原地區原本存在的上百個諸侯國,被兼並到隻剩二十多個諸侯國。
而在這二十多個諸侯國當中,又有幾個頂級強國,各自擁有各自的勢力范圍。
這幾個強國分別是秦、晉、齊、楚、越。
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其他所有國家,基本上都隻能算是二流以下的國家,很難和這幾個國家爭鋒。
不過,在這幾個頂級強國內部,也存在各自的問題:晉國內部被三個士大夫家族瓜分,逐漸分成了三個國家;齊國內部的田氏家族崛起,逐漸取代了原本的公族薑家;秦國因為地理原因,一直被晉國擋在函谷關以西,持續衰落。
楚國在春秋後期的時候,曾經被晉國和吳國聯手揍過一次,差點滅國,所以此時一直在養傷。
至於越國,雖然是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國,但是越王勾踐去世之後,後面的越王都很一般,隻能算是守成之君,所以也沒啥動靜。
所以,相比春秋時期的諸侯亂戰,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因為幾個大國內部,都各自出現了問題,暫時停止了對外擴張。
如此一來,春秋末期的這段時間,反倒是成了整個春秋時代,最和平的一段時間了。
也就是在這段最和平的時間裡,諸子百家的幾大重要思想,比如儒家、道家、墨家之類的思想,都開始逐漸出現。
另外,在這個時代,冶鐵技術開始逐漸成熟了。
在此之前,大家用的都是青銅器。
但是在這之後,大家開始逐漸用鐵制的東西。
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歷史跌跌撞撞地進入到了戰國時代。
對於戰國時代開始的年份,史學界其實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所謂的戰國時代,本來就是後世史學家人為劃分的。
但是目前最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是公元前403年。
這一年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隨著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周王室的存在感徹底沒有了。
諸侯國之間打仗,也無需再顧忌周王室。
三家分晉這一年,韓趙魏三國,再加上之前的秦齊楚燕四國,戰國七雄就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此時的中原大地上,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其實還有宋國、魯國、鄭國等十八個諸侯國。
當然,這些諸侯國裡面,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是越國,此時的越國,雖然已經衰落了,但是影響力依然是一流水平,甚至比戰國七雄當中的某一家更強。
至於宋國、魯國之類的國家,因為國力比較弱,基本上隻能算是墻頭草,無法從根本上影響戰國時代的大局。
以上這些,就是戰國時代開始的時候,所有的歷史背景。
接下來,戰國時代正式開始。
隨著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晉國,三個新的一流國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不過三家剛剛獨立之後,關系還是很好的。
當時這三家相互背靠背,組成了一個三晉聯盟。
三晉聯盟的存在,基本上成了戰國初期真正的巨無霸,秦齊楚燕之類的幾個強國,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單獨對抗三晉聯盟。
就算是聯手,都未必能打得過三晉聯盟。
沒辦法,因為春秋時代的晉國,實在是太強了。
而晉國留給三晉聯盟的勢力范圍,也強得可怕。
所以,戰國初期的二十年,基本上就是三晉聯盟的時代。
與此同時,三晉建立之後,面對的首要問題,不是對外擴張,而是要搞內部改革。
之所以要搞內部改革,主要是因為冶鐵技術成熟,原有的社會制度開始崩潰了。
一個小小的煉鐵技術,為啥會導致當時的舊有社會制度崩潰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得稍作解釋一下,要不然我們恐怕很難理解後面戰國時代發生的事情。
簡單來說,冶鐵技術的成熟,讓生產成本降低了很多,所以以往的社會制度就不適用了。
舉個例子,在春秋時代以前,因為大家都是使用青銅器,而青銅器的硬度和強度,要遠遠低於鐵器。
如此一來,人們耕種起來,使用青銅農具,自然就比使用鐵器要更困難。
而且,自然界中銅礦的數量要遠少於鐵礦。
而那些大銅礦,基本上又都掌握在政權或者高級貴族手裡。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平民和奴隸,無法獨自或者僅憑少數幾個人,就去開墾荒地,隻有依附那些高層貴族,才能勉強生活。
所以,在春秋時代以前,不管是夏朝還是商朝還是西周,施行的都是奴隸制,然後貴族從奴隸身上,抽取一定的剩餘生產成果,供養自身,並且繼續去開墾荒地。
但是冶鐵技術成熟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冶鐵技術成熟之後,平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開墾荒地。
而且,最重要的是,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要比銅更多。
平民獲得鐵礦然後冶煉鐵器的難度,也會降低。
如此一來,平民就可以僅憑自身,或者單憑少數幾個人,就去開墾荒地,或者去深山老林裡開荒,無需再接受奴隸主的壓迫,也能活下去。
既然不依附奴隸主,也有機會活下去,而且還可能活得更好,那為什麼還要接受那些高層貴族奴隸主的盤剝呢?
所以,到了春秋後期的時候,很多平民開始不再種所謂的‘公田’,也就是不再種國家或者貴族的田,轉而去開墾新的土地。
這樣一來,貴族和國家收不上稅,國家運轉自然就出問題了。
另外,因為鐵器比青銅器更硬,鐵制武器的殺傷力,也比青銅武器更強。
這對於軍事方面的影響,以及平民去野外開荒的安全保障方面的影響,都大的難以想象。
總之,因為冶鐵技術成熟,舊有的社會制度運轉不靈了。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自然需要改革。
但問題是,改革談何容易呢?
戰國初期,其實所有諸侯國的高層,都意識到應該開始改革了。
但問題是,要改革,首先要動那些舊貴族的蛋糕。
所以越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改革的阻力就越大。
反倒是韓趙魏這種新出現的國家,改革起來阻力比較小。
所以,接下來,三晉之中的魏國,首先開始進行改革。
魏國這邊,當時在位的魏文侯,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國君。
早在三家正式被冊封為諸侯之前,魏文侯其實就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改革了。
當時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一大批牛人,對魏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這場改革當中,傳統貴族世襲做官的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
自此之後,平民當中一些有才能的人,也有機會開始做官了。
除此之外,李悝主持的這場改革,還對魏國的農業、商業、法律等很多方面,分別進行了改良。
經過李悝的改革之後,魏國的財政收入,瞬間暴增。
有了錢之後,接下來自然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在這之後,魏國當時的名將吳起,開始對魏國的軍隊進行改革,訓練出著名的‘魏之武卒’。
在吳起訓練出魏武卒之前,中國各國的軍隊,基本上都是征召制。
也就是沒事的時候讓大家回去種地,該打仗了叫大家來打仗。
這種模式雖然可以降低國防開支,但是卻不利於國家軍隊的專業性建設。
所以,魏武卒出現之外,魏國的軍隊戰鬥力暴增,出現了職業化的軍隊。
和魏武卒相比,當時其他所有國家的軍隊,基本上都是業餘選手。
隨著國家體制和軍隊方面的改革完成,魏國的國力迅速暴增,瞬間成了戰國諸國當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戰國時期的第一場著名大戰爆發了,這就是歷史上的陰晉之戰。
簡單來說,當時秦國看到晉國已經徹底分裂,所以就再次產生了東出的念頭。
之前在春秋時代,晉國一直擋在秦國東方,所以秦國一直沒辦法東出。
而如今的晉國已經分裂成三家,而且當時三晉聯盟也因為內部矛盾問題,逐漸貌合神離。
所以在當時的秦國看來,此時單打三晉之中的一家,其實是有機會勝利東出才對。
但是,秦國傾盡全國之力,召集了五十萬大軍,打算一戰功成,結果卻被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打得稀裡嘩啦。
而且,吳起率領的這五萬魏武卒,還是真正的新兵,之前從來都沒打過仗。
這場戰爭,幾乎把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給打懵了。
大家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變法這件事,真的可以讓國力提升這麼大!所以,在這之後,變法開始被各國提上了議程。
陰晉之戰結束以後,因為魏國爆發出來的戰爭能力太強,而韓國和趙國,又不願意被魏國吞並,所以就開始逐漸遠離魏國。
就這樣,原本橫行天下的三晉聯盟,逐漸解體了。
取而代之的,是魏國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稱霸列國。
但是好景不長,就在這之後不久,魏國內部又出事了。
因為吳起的功勞實在太大,引起了魏國高層的忌憚。
所以不久之後,吳起不得不從魏國出走,轉投了楚國。
與此同時,就在吳起離開魏國之後不到一年,齊國那邊,田氏家族正式得到了周王室的冊封。
自此之後,齊國就和薑子牙的子孫沒什麼關系了,開始轉而姓田了。
而吳起到了楚國之後,楚國則是成了列國之中,第二個開始進行變法的大國。
因為吳起之前本就是魏國的改革主持者,他基本上懂全套的改革方案。
所以吳起到了楚國之後,基本上把魏國全套的改革制度,全都搬到了楚國,讓楚國在短短數年之內,就強大了起來。
順便說一句,在春秋後期的時候,因為楚國曾經一度被吳國和晉國打到亡國,所以在春秋後期,楚國一直在養傷。
而到了戰國時期之後,楚國見到晉國分裂,也像秦國一樣,以為三晉聯盟好欺負了。
結果雙方開打之後,楚國直接被三晉聯盟一頓暴打。
要不是楚國地盤夠大,說不定就直接被三晉聯盟給滅了。
不過,吳起來了之後,短短數年之內,楚國就開始國力暴增。
楚國底蘊本來就很厚,如今經過吳起的改革,自然開始飛速提升。
僅僅幾年之後,楚國就可以正面和魏國對打了。
戰場上的頹勢,可以說是一掃而空。
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就在吳起到楚國七年之後,楚國的老國王楚悼王去世了。
楚悼王去世後,楚國的傳統舊貴族,在楚悼王的葬禮上襲殺了吳起。
而吳起死後,新上位的楚肅王,雖然借著吳起被殺這件事,大肆清理了楚國貴族。
但因為吳起被殺,吳起的改革卻成了一場不徹底的改革。
因為吳起掌權的時間太短,隻來得及對軍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還沒來得及對最根本的土地問題進行改革。
所以,吳起的改革,並不是很徹底。
再加上吳起的改革,給楚國貴族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導致後來楚國幾乎談變法色變。
這就導致楚國一直到滅亡,都沒能進行徹底的變法。
如果當時吳起能多活十年,給楚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說不定戰國後期最終統一天下的,就是楚國了。
當然,即便如此,吳起留下來的改革成果,依然讓楚國吃了幾十年的老本。
直到秦國徹底崛起之後,楚國才開始在制度上處於劣勢。
吳起死後,接下來三晉之中的韓國,也開始進行變法了,成了戰國七雄當中第三個進行變法的國家。
韓國的變法,是由著名的改革家申不害完成的,所以也叫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主持的變法,大體上也是照抄魏國的成果。
經過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也強大了起來,國力直接上了一個臺階。
另外,在申不害變法之前,韓國還滅掉了鄭國,國土面積也大了不少。
所以自此之後,韓國也成了一個大國。
但同時,因為韓國地盤實在不太大,而且還處於四戰之地。
吞並了鄭國之後,基本上再沒有擴張空間了。
所以到了戰國中後期,韓國受限於地盤原因,成了戰國七雄當中最弱的一個。
因為最弱,所以韓國後來開始實行一種奇葩的‘搗亂政策’,基本上就是哪個國家強大,韓國就去聯合其他國家,一起圍毆這個強國,以此來保證自身的利益。
在韓國進行變法的同時,東方的齊國也在進行變法。
齊國此時剛剛內部改朝換代,歷史包袱也比較輕。
所以在韓國變法的同時,齊國也進行了‘鄒忌變法’。
在戰國時期的幾個著名變法當中,鄒忌變法應該是名氣最小的一個,因為鄒忌的很多變法,基本上也都是照抄魏國,所以可以說得不多。
但不得不說,當時齊國進行的變法,效果很好。
經過變法之後,齊國的國力,也開始迅速暴增了。
除此之外,三晉之中的趙國,以及北方的燕國,當時其實也照抄了魏國的一部分制度,也算是進行了一部分的變法。
但是因為當時趙國和燕國的變法,缺少了明確的主持者,所以基本上在後世就沒什麼名氣了。
而且,這兩國當時的情況,其實也談不上是變法,最多隻能說是照抄一部分魏國的制度,情況和楚國有點類似。
就這樣,當時中原大地上的幾個一流國家,此時就隻剩下了兩個國家還沒變法。
一個是秦國,一個是越國。
對於很多熟悉戰國時期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大家好像經常有一個錯覺,那就是似乎在戰國七雄當中,秦國是最後一個完成變法的。
其他幾個國家,似乎都在秦國之前完成了變法。
這其實是錯的。
實際上,秦國的變法其實真不算晚,幾乎是和韓國齊國同時進行了變法。
當年陰晉之戰,秦國被魏國一下子打疼了之後,其實就已經有了變法的念頭。
隻不過相比三晉或者是齊楚兩國,秦國內部的改革阻力太大了。
三晉自不用說,本來就是新國家,沒什麼歷史包袱。
楚國之前差點被打到滅國,後來吳起死後又死了一大批貴族,所以阻力也比較小。
齊國更是直接改朝換代,直接換了新的國君家族……
相比之下,秦國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春秋中期開始,秦國就一直困守西方,一直在函谷關以西發展。
所以過去的兩百年裡,秦國其實一直在不斷衰落,但同時又一直是一個大國。
這就導致秦國的歷史包袱,遠比其他國家重得多。
如此一來,秦國想要變法,自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為了實現變法的夢想,秦國其實奮鬥了三代人的時間。
自陰晉之戰以後,連續兩代秦國國君,一直在忙著收攏權力,保證國君手裡的軍事力量足夠強大。
隻有當國君手裡的軍事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秦國的變法才能真正執行成功。
如此,兩代人之後,到了第三代的秦孝公的時候,秦孝公才算是正式開始進行改革。
而秦孝公能進行改革的原因,也是因為之前兩代秦君,為他收攏了足夠的權力。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這就是所謂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上位之後,重用商鞅,對秦國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系統改革。
經過商鞅的改革之後,秦國確定了二十等軍功制,明確了土地所有權,徹底從一個奴隸制國家,轉型成了一個封建制國家。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商鞅變法,其實發生的並不算晚,甚至可以說是剛剛好。
在商鞅變法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例子可以供秦國參考,導致秦國可以避免走一些彎路。
而在商鞅變法之後,隨著各國全部變法成功,開始重新進行混戰,再想相對和平地進行變法,其實就很困難了。
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開始迅速暴增。
秦國地處西方,周圍有著足夠大的拓荒空間。
所以秦國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增加的速度,其實遠比魏國或者韓國之類的中原腹地國家,要快很多。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商鞅變法才成了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變法。
隨著商鞅完成變法,其他各國,也陸續完成了變法。
到了這個時候,各國已經逐漸無法向內尋求突破,自然就開始逐漸對外擴張了。
所以,商鞅變法之後,戰國時代就進入了真正的混戰階段。
順便說一句,商鞅變法之後,唯一一個還沒進行過變法的大國,就隻剩下越國了。
越國倒也不是不想變法,可惜內部局面不允許。
自從勾踐去世後,越國先後傳了三代守成之君,然後就因為王位繼承權的問題,開始內戰。
在這之後,越國常年混亂,所以在這之後,一個士大夫家族就開始崛起,逐漸掌握了越國的大權。
但同時,越國王室也挺強,所以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就這樣,到了商鞅變法之後,當時在位的越王,企圖通過對外戰爭,重新樹立自己在國內的威信。
所以接下來,越國首先對齊國開戰。
然而在開戰之前,齊國卻派使臣說服越國,兩國聯合一起去打楚國。
被忽悠蒙了的越國國君,此後竟然真的同意了,然後掉過頭去打楚國。
結果越國和楚國開戰之後,尚未變法的越國,自然不是已經變法的楚國的對手,很快就被打崩潰了。
與此同時,齊國又從背後插了一刀,吃下了越國一大片地盤。
在這之後,越國元氣大傷,偏偏那位老國王又死在了戰場上,死之前沒有確定繼承人。
所以他死之後,越國內部就徹底分裂了,此後逐漸被楚國和齊國給瓜分了。
隻有少量殘餘勢力,繼續往東南沿海地區遷移。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殘存的越國勢力,已經連一個小國都不如了,徹底退出了爭霸舞臺。
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霸主國,最後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也真是讓人覺得很無語。
而當越國退出爭霸戰爭之後,接下來,才是真正的七雄爭霸的時代。
在七雄爭霸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回合,老牌霸主魏國持續衰落,秦齊楚燕開始逐漸崛起。
魏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四面開戰,結果導致國力持續消耗,越來越弱。
如此,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期間,齊國首先出手,和魏國進行了兩場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兩場大戰之後,魏國的魏武卒老底子幾乎被打光了。
此後魏國雖然一直想要恢復魏武卒,但是因為國力暴跌,財政收入越來越少,已經養不起魏武卒了。
所以在這之後,魏國的軍事力量開始持續暴跌。
而魏國的老底子打光了之後,秦國自然也不肯置身事外。
很快就派兵進攻,收復了原本被魏國奪取的河西之地。
此後,秦國也徹底站起來了。
唯有魏國,老底子打光了,又被齊秦兩家一頓暴揍。
自此之後,一直到戰國末年,魏國再也沒能恢復,直接從霸主國淪為次一等強國了。
魏國倒下去之後,楚國此時又沒能進行徹底的改革,同時楚國當時還在忙著消化越國。
所以接下來就是齊、秦兩大強國的霸主爭奪戰了。
為了爭奪霸主之位,齊秦兩大強國,自然都要爭奪更多的盟友。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就是戰國時代最精彩的合縱連橫的時代。
這期間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戰爭,又有兩位最出色的縱橫家,張儀和公孫衍,在各國的外交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智慧。
在這幾十年當中,戰國七雄交手了很多次,但是真正受傷的,卻不是齊秦楚這三個大國,而是那些從春秋時代茍延殘喘下來的小國,以及三晉聯盟中的韓魏兩國。
因為在齊秦爭霸的過程當中,這些國家不斷站隊。
在不斷站隊的過程當中,這些國家被持續削弱吞並。
反倒是秦國、齊國、楚國這幾個少數大國,逐漸兼並其他國家,越打越強。
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國還擊敗了身後的義渠,並且拿下了巴蜀。
拿下了這兩塊地方之後,秦國在西方基本上就已經沒有敵人了,而且有了超大的戰略縱深。
到了這個時候,秦齊楚這三個巨頭,已經在戰國七雄當中脫穎而出了。
所以原來的七雄爭霸,此時已經演變成了三強爭霸。
在這場三強爭霸戰當中,楚國首先倒下。
簡單來說,楚國吞並了越國之後,地盤和國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點。
但同時,當年吳起留下來的老底子,也被吃得差不多了。
在這之後,楚國在面對其他強國的時候,在制度上已經沒有優勢了。
因為此時距離吳起變法,已經過去了一代人的時間,楚國貴族對變法的抵觸,已經沒有那麼強了。
所以這個時候,楚國內部再次有人開始提出要變法,這群人的頭,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屈原。
屈原也是楚國貴族,而且熟讀各國的變法典籍,自認為可以領導楚國進行變法。
而且當時的楚國國君,也很支持他。
但問題是,屈原還是小瞧了楚國貴族的阻力,變法根本就進行不下去。
在這之後,當時楚國在位的楚懷王,本想再拖幾十年,等到當年經歷過吳起變法的老人,全都死絕了之後,再重提變法。
但沒想到的是,秦國沒給楚國這個機會。
在這之後不久,秦國就開始進攻楚國,並且誆騙楚懷王去了秦國,將楚懷王徹底軟禁了起來,後來更是直接出兵,占了大量地盤,還打下了楚國的首都。
楚懷王被囚之後,新上位的楚王又不支持屈原變法,所以屈原最後隻能投江而死了。
因為當時的屈原,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
他知道,無法完成變法的楚國,未來隻能淪為被兼並的對象,根本沒有任何未來。
隨著楚懷王被囚,楚國徹底倒下,接下來的爭霸,就隻屬於齊秦兩家了。
在齊秦爭霸的過程當中,雙方又是一場鬥智鬥勇。
但是最後,齊國利用其他國家聯合進攻秦國的機會,趁機獨吞了宋國。
而齊國的這個行為,激起了其他幾個國家的一致反感。
此後,在秦國的外交斡旋,以及和齊國有世仇的燕國的幫助下,秦國、三晉以及燕國,組成了五國同盟,一起討伐齊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在這場五國伐齊的戰爭當中,齊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楚國。
但沒想到的是,楚國雖然沒和其他五國聯合伐齊,而且也確實派兵前來支援。
但楚軍來了之後,隻是忙著瓜分地盤,根本就不打仗,本質上其實和其他五國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這場戰爭當中,齊國等於是被其他六國圍毆了一次。
最慘的時候,國王被殺,全國精銳軍隊幾乎被全部消滅。
整個齊國,就隻剩下了兩座城而已。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齊國雖然是以這兩座城為基礎,重新收復了齊國的疆土,再次復國。
但經此一役之後,齊國元氣大傷,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因為這場戰爭,給齊國人造成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
所以此戰之後,雖然齊國順利復國,但是齊國從上到下,整體開始變得極為反戰,根本不願意再插手國外的事情。
這就導致接下來的幾十年當中,一直到戰國末年,齊國基本上很少插手其他六國之間的混戰,基本上沒多少戲份了。
順便說一句,在這場戰爭當中,最大的勝利者,其實本來應該是燕國。
在之前的戰國歷史當中,其他幾個國家,都曾有過露臉的時刻,戲份也比較多。
唯有燕國,在這之前,好像一直都默默無聞。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戲份為什麼會這麼少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燕國的地理位置太靠北了。
燕國的歷史其實特別長,幾乎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燕國就已經開國了。
初代燕國國君,是當年那位西周開創者周武王的親弟弟。
不過,燕國的歷史雖然很長,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燕國的戲份卻同樣少的可憐。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燕國所處區域的地理原因。
燕國所在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北京地區。
所以在春秋時代,燕國西邊有晉國,南邊有齊國,都是大國,導致燕國在這兩個方向根本沒有擴張的能力。
而除了這兩個方向之外,燕國要麼翻越整個燕山,往內蒙古草原上發展;要麼取道遼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北戴河到山海關這條線,直接進入東北地區發展。
在這種環境之下,燕國唯一的擴張空間,基本上就隻有往東北發展才行。
但問題是,在戰國時代之前,因為冶鐵技術不成熟,單憑青銅器,燕國很難大規模開發東北。
光是通過幾百裡的遼西走廊,向東北大規模運輸物資,就已經很困難了。
所以直到戰國時代,燕國才開始大規模開發遼東地區。
如此,等到遼東被開始一些之後,燕國就成了戰國七雄之一,接下來就是和齊國這一戰。
在這場戰爭當中,燕國本來是有機會吞並整個齊國的。
一旦吞並整個齊國,燕國瞬間就起飛了。
但是後來,因為戰爭期間老燕王去世,新燕王不信任前線大將樂毅,導致齊國順利復國,所以燕國就錯過了這個機會。
就這樣,燕國雖然是占到了一些好處,但是卻並沒有讓自己就此起飛。
另外,在齊國和秦國爭霸期間,趙國利用復雜的外交局面,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機會。
在此期間,趙國進行了著名的胡服騎射運動。
這場改革之後,趙國開始大規模向北發展,逐漸擴張到了草原地區。
占領了草原之後,趙國又開始培養大規模的騎兵軍團。
所以,齊國倒下之後,趙國就接替了齊國,成了秦國新的同時也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而且當時趙國幾乎是唯一一個,能夠獨自和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齊國倒下之後,接下來的十幾年裡,就是秦趙雙方爭霸的時代了。
在這十幾年當中,趙國就發生了完璧歸趙、負荊請罪之類的故事。
然後,十多年之後,一個突發時間,忽然導致秦國和趙國開始進行決戰了。
簡單來說,當時秦國打韓國,韓國不願意投降,直接把土地給了趙國。
如此一來,趙國就不得不派兵接收,直接參與了這場戰爭。
而接下來,秦趙雙方為了壓倒對方,不斷往前線增兵。
雙方對峙了小一年之後,兩國在前線已經囤積了上百萬的大軍。
到了這個時候,雙方就算想善了都不可能了。
所以接下來,雙方隻能決戰。
最終,秦國勝出,而且因為秦軍主帥白起,發揮了太過出色,直接把趙國打得全軍覆沒,坑殺了四十多萬趙軍。
此戰之後,趙國瞬間由盛轉衰,再也無力獨自對抗秦國了。
而長平之戰的結束,也標志著戰國歷史從原本的七雄爭霸,徹底變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繼而開始橫推六國的故事。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因為秦國內部問題,秦國暫時撤兵。
等到三年之後,秦軍再來進攻的時候,其他國家也不可能幹看著趙國被滅,紛紛前來救援。
就這樣,秦國難得吃了一個打敗仗,死了二十多萬人。
此戰之後,秦國短時間內部吞並天下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另外,此戰之後,秦國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瓦解六國聯盟,避免被六國圍毆的局面。
畢竟,當時秦國單打一兩個國家,一點壓力都沒有。
但如果同時打六個,還是挺難的。
所以在這之後,秦國就開始打消耗戰,一方面不斷進行內部建設,提升國力,都江堰和鄭國渠都是在這期間修造的;一方面用各種手段,削弱其他國家的國力。
接下來的二十年裡,秦國大體上就是這種情況。
同時,在這二十年裡,秦國高層發生了很大的動蕩。
簡單來說,打長平之戰的時候,是秦始皇的太爺爺在位。
長平之戰結束十年之後,太爺爺去世。
接下來,秦始皇的爺爺還沒等即位,在守孝期內就去世了,所以接下來等於是直接由秦始皇的父親接班。
而秦始皇他爹即位後,僅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這時候就換上了秦始皇即位。
所以秦國等於是三年之內,換了四個國君,接下來又是主少國疑。
如此一來,秦國自然短時間無法對外擴張了。
直到秦始皇成年之後,經過一番鬥爭,重掌大權,這才重啟了對外戰爭的機器。
而此時的秦國,國力經過多年的內部發展之後,早就又上了一個大臺階。
所以,秦始皇開啟對外戰爭之後,基本上就是橫掃了。
公元前230年,秦國首先出兵,滅了最弱小的韓國。
此後八年,秦國先後滅了趙國、魏國、楚國、燕國。
到了最後的齊國,齊國因為已經找不到盟友了,幹脆抵抗都不抵抗,直接投降了。
於是,公元前221年,隨著齊國投降,秦始皇徹底統一了六國,秦朝開國。
到了這個時候,戰國時代的歷史,也就算是徹底結束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