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中國有多座太子山,著名的就有湖北太子山、安徽太子山、南京太子山、張家口太子山等。
這裡論說的是甘肅太子山,它也是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名山。
然而,至今對它歷史觀的正確解說,卻不多見;尤其關於山名的由來,道聽傳訛的比比皆是,連一些官方書籍、網站,竟然也都如是。
作者古書曾編篡首部《甘南州志》16年,按多年積累的史料,今依據史典、地域、時間等佐證,照實供出真相,以饗讀者。
紀實太子山
古書
高高的太子山喲\山頂上彩雲飄
彎彎喲洮河水\河水泛金波……
這首歌頌太子山的甘肅民歌,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羅馬尼亞等國,來華訪問時,均把它作為訪華演出的節目之一,以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從而,唱紅了大江南北,唱出了人們的向往,唱出了美好的誘惑。
其實,它與《陋室銘》的金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幾乎一脈相承。
詞中的太子山,是甘肅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子山;它的馳名不僅僅因為雄壯,還因為守將太子而著稱。
一、扶正太子山名的來歷
據有關資料推測,太子山的形成,要追溯到一億五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時代,那時地球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相互撞擊擠壓,誕生了青藏高原,也誕生了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嶺即太子山。
其山形奇特,山勢高峻陡峭,奇峰林立,怪石騰升,顯露的峰壁似玉骨一般;因而古稱:露骨山,或太峙山。
太子山的現名,是由一位真實歷史人物、國君的太子而得名。
那麼,它究竟與那一段歷史階段中的、哪位太子有關系呢?
至今多家史料及網站,公然明確的說到,太子山因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在此征戰而得名。
然而,也有少許見說,太子山是因西秦國的太子而得名。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
太子山之秋
《一》太子山名的史料佐證
據《中國簡史.晉書》等記載,三國歸晉後,因司馬懿重孫司馬衷九歲稱帝,使司馬王室混亂,出現了五胡十六國。
其十六國之一的西秦國《385—400年,409—431年》,是由隴西人即隴西鮮卑族首領乞伏國仁所建。
都苑川即今蘭州榆中。
其國號『秦』,以地處戰國時秦國故地為名。
《十六國春秋》始用西秦之稱,以別於前秦和後秦,後世襲用之。
公元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稱大單於,即匈奴部落聯盟首領。
後被前秦皇帝苻丕,封為苑川王即今榆中的大營川。
388年其弟乞伏乾歸立,受前秦帝苻登封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河南王;隨遷都於金城即今蘭州西固,改稱金城王、西秦王。
征戰於太子山上的西秦國將士
公元393年乞伏乾歸,冊立其子乞伏熾磐為太子。
乞伏熾磐『英略明決,過於其父』。
從此,乞伏熾磐以太子的身份兼任尚書令,協助其父創業。
公元400年西秦被後秦消滅後,乞伏熾磐以其智謀助父復國,在廣河境內修築嵻城,以此為起點,經過近十年的奮鬥,終於如願。
又攻取後秦、南涼、吐谷渾等,國勢日盛。
公元412年,乞伏乾歸被其侄謀殺,乞伏熾磐繼位。
他文韜武略,平定內亂,東征西戰,使西秦進入全盛時期。
《晉書·乞伏熾磐載記》說他『叱吒風雲,見機而動,牢籠俊傑,決勝多奇』。
乞伏熾磐復國的這段歷史說明:越是困苦越要堅忍不拔,艱難險阻的路不是誰都有緣走的;扛得住涅槃之痛者,就能獲得重生之美。
公元427年熾磐病卒。
乞伏熾磐之圖像
乞伏熾磐被立為太子的二十年中,在枹罕即今臨夏、大夏和嵻即今廣河縣,開創基業,復興西秦。
這也是有史以來,在臨夏州內唯一所建的國都。
乞伏熾磐在任國主的十六年中,奮力開拓,復興西秦。
使創建於西北少數民族的割據政權,在艱難的環境中達到鼎盛,使幹戈不息的地區,一時安寧繁榮。
他病逝後,其子乞伏慕末建寺追薦他,當地百姓立祠祭祀他。
為以境內的太子山、太子街等,悼念他的英名。
事實上,在臨夏凡以『太子』命名的古跡,以及炳靈寺石窟等名勝,都是關聯十六國時西秦聲名赫赫的乞伏熾磐大太子的。
因為他不僅僅是太子,更是西秦國的國王。
將西秦太子乞伏熾磐誤認為,是秦始皇太子扶蘇的當在明以前就出現了。
原因是西秦史跡雖顯赫一時,但終因地僻國家小,典冊亡佚,在一般人的記憶中漸至泯沒。
《二》站不住腳的由來
太子山之山名由來,關於秦太子扶蘇和太子寺的傳說,是學有所限的文人騷客,憑民間所說,多情題詠,或是酒後為之。
因為,史書上並沒有秦公子扶蘇到過臨夏或甘南的任何記載。
據《史記·李斯列傳》載,扶蘇自殺的地方也是陜西上郡。
而太子寺的修建時間,也晚於山名。
就此,筆者略說一二。
之一:秦扶蘇未到過臨夏。
有關史書及官網,一直把西秦太子當做秦太子,做如是記載,這是不知歷史原貌,從民間所聽,從當地老百姓的口中所取。
其傳說是秦始皇長子扶蘇,他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
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
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
扶蘇則被發配甘肅太子山,帶兵征戰於此。
事後,扶蘇為能回朝,於此神山采靈芝謹貢,取悅父皇。
而其父食之,未能返老還童,疑為受騙,下令扶蘇不得回朝,駐守終老,土葬渭源,山名由此而得。
事實上,據《資治通鑒》扶蘇勸諫父皇遭貶,受命前往上郡即今陜西綏德。
此時他不是太子,秦始皇一直沒有松過口,給他太子位置。
而是以公子的身份,派做大將蒙恬的監軍,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後,遺詔扶蘇治喪即位。
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為了保住他們自己的大權,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
扶蘇雖還為李斯女婿,但被嶽父李斯矯詔逼令,使扶蘇自盡;葬於上郡即今陜西綏德。
扶蘇征戰太子山,實是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民間故事。
就是說,從歷史階段到地域方位辨析,扶蘇終生未到過今天的臨夏和甘南。
據《狄道志》、康熙版的《河州志》以及臨洮、渭源等史志的記述辨析,臨夏境域殘留的秦長城,它與臨洮、渭源的秦長城一樣,均是戰國時期的建築物,隻是被秦國連接而利用過。
太子山主峰三伏天風貌。
之二:臺子寺名遲於山名近千年。
據《續修導河縣志》記載,臺子寺始建於金元時期,擴建於明、清兩代。
而太子山之名,自明清以來,廣河等老百姓,便以其城內的太子寺稱說得名。
太子寺清朝尚存,至清末同治年間毀於戰火。
清同治十二即1873年,曾加以重修。
同治重修的寺廟,民國17年即1928年河湟事變中,再度被焚毀,僅存殘垣斷壁。
隨年深日久,今蕩然無存。
其遺址,在今縣城的南街,舊城墻內東坡雙泉處。
二、太子山方位及境域
甘肅的太子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
屬昆侖山東北邊緣餘脈西傾山北支,是臨夏州南部、甘南州北部高大山嶺的統稱。
它既是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接壤的山脈;也是一座生物聚寶地。
臨夏統稱為太子山。
而甘南藏語名為阿尼念卿,即萬山首領的大神山。
雪峰熠熠生輝,橫空擎天,山頂常年雲霧,積雪不化,故也有雪山之稱。
太子山西端有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3座,分別為公太子山、母太子山、睡太子即乃旺崗。
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山峰,就有25座。
東西長約100公裡,僅保護區面積127平方公裡。
太子山為臨夏州的和政縣、臨夏縣與甘南州的合作市、卓尼縣的分界山脈;東起與康樂交界的保兒子山,西止與臨夏縣接連的太子山。
槐山子山脈為和政與廣河、康樂縣分界山脈。
南起吊灘鄉拜殿山,北止達浪鄉堡子山。
主要山峰8座。
臨夏南望太子山
東南向延伸,自西北到東南有大小數峰:登波山,海拔3368米,位於夏河縣曲奧鄉境內;公太子山高4162米,母太子山即藏語稱阿乃瑪瑪高4332米,睡太子高4304米,修季克卡高3756米;以上諸山,均在合作市的卡加道鄉境內。
阿尼威當山高4062米,紮格爾雜高3908米,召見卡高4027米,早勝日吾欽高3641米,圍子山高3791米;以上諸山峰均在卓尼縣康多鄉境內。
西北向延伸,臨夏境內支脈有蔥花嶺、建齒山、麥古山、橫山子、南陽山等。
山陰有寬10公裡,海拔2600米以上的過渡帶,遍佈次生林及多種中草藥資源。
山體巨大,陰山面寬,對臨夏州境南部氣候影響巨大。
地處陰山的臨夏縣鐵寨鄉新發村測得年雨量達1030毫米,為全省最大降水點。
太子山不僅蔚為壯觀,而因生態好時常被紫氣籠罩,朦朧神奇,在當地各族百姓心中是一座神山,被敬畏膜拜,視為大神靈。
居住在太子山附近的藏、漢族同胞, 每年六月初六,舉行祭祀山神活動。
藏族同胞在太子山最高峰『插箭』『放生』,漢族群眾舉行『獻羊』『煨桑』等儀式。
以表對大山神的崇拜和敬意,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合作市卡加道鄉境內之太子山
太子山資源豐富,南北山麓,叢林遍佈,雪線附近為針葉林帶,以下漸次為針、闊葉混雜林帶。
春夏一片蔥蘢,入秋紅葉滿山,與山峰白雲、白雪相得益彰,流光溢彩。
大野山間,棲息著喜馬拉雅雪豹、梅花鹿、藏羚羊、盤羊、牛羚、山狳、香獐、野豬、狼、狐、雪雞、馬雞、柳雞等珍貴動物。
礦藏有鐵、銅、銻、金、錫等,整個山體為取用不竭的石灰石原料;臨夏北麓小關一帶則是大理石礦等。
太子山四周高山擁簇,森林茂盛,可謂風水寶地。
它也是臨夏與甘南眾多河流的發源地,水資源豐富。
太子山區裂隙溶洞之流水,流量四季穩定,且冬季不結冰,蘊藏著較大的開發價值。
代表性的河流有廣通河、牛津河、胭脂河等。
其水質優美,多為天然礦泉水,遊客們常在山坡地分享野炊。
山之東北是合作市左爾蓋曼瑪鎮、左爾蓋多瑪鄉大草原。
成片成片的天然牧場,溪水清流,花草芳香,野雲到處飄蕩。
喝礦泉水、吃蟲草的藏牛羊,毛色、頭角也都別樣的發亮,真可謂雄壯肥美,其上等的肉質乳品,古今聞名遐邇。
據調查統計,山周分佈有29條河流。
而各類喬灌木樹種達200多種,野生花木170餘種,野生藥材達200多種,擁有一定經濟和觀賞價值的野生果品達10種以上。
野生藥材有:冬蟲夏草、雪蓮花、野黨參、當歸、紅三七、大黃、黃連等中藏藥名貴藥材。
山珍野果有:太黃、蕨菜、鹿角菜、烏龍頭、野蔥、蘑菇、狼毒菌、野韭菜、野李子、野莓子、毛核桃等等。
由此種種,甘肅的太子山,雖然多有險要,則山清水秀,頗具靈氣。
它雄偉連天,峰頂厚雪,百裡可見;因橫亙於甘南臨夏,合作市、卓尼縣北部與臨夏的市縣地域的雲雨,多由此太子山興焉發佈。
自然界的大山高峰,常會呼風喚雨,令人真不可思議。
誠然,無論我們有無信仰,也不管信仰何種宗教;只要我們敬畏了自然和天地,天地以及自然也會回饋我們。
三、太子山花兒會
太子山森林連片,湧泉汩汩,溪流清澈。
飛禽走獸之樂土,自有朝鐘暮鼓之寺廟。
仲春至中秋時節,驢友不絕山歌不絕,蕩人心肺,實事是遠離塵世,回歸自然的聖地。
太子山高之雪壓了,神靈芝搭不上架了;
尕妹子活之人大了,阿哥啦搭不上話了。
這首抒情的河州即臨夏花兒,與詩經經典『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一脈相承。
說起花兒,尤其每逢端午、重陽等重大節日,甘肅、青海、寧夏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等各族群眾,同數以萬計的歌手,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打著花傘,搖著彩扇,紛紛雲集,登山對歌。
歌詞簡明,多為即興創作,生動形象,鄉土氣息濃厚。
曲調有高亢,也有婉轉。
規模聲勢浩大,場面浩浩蕩蕩。
山野花兒會一隅
蘭州的白塔藏裡的經,拉卜楞寺院的寶瓶;
疼爛了肝花想爛了心,望穿了一對的眼睛。
遊山對歌,也是鄉間男女青年物色對象的極妙場合。
他們就是以歌為媒,向對方表白心跡。
此外,小型的物資交流,靈活多樣,消費攤點隨處即是。
大河家街道裡牛拉車,車拉了搭橋的板了;
你把個阿哥的心拉熱,拉熱後你不管了。
花兒會期間,花兒都是一問一答地對唱。
一般小媳婦模樣的圈子裡開始先唱,因為羞澀使得原本紅紅的臉蛋看上去更顯紅。
一曲唱畢,圍觀的男人子們開始喝彩叫好。
接下來群裡站出個小夥子來對接。
就這樣,他們五六個人,甚至更多人,圍在一起。
如此原始花兒的對唱,不計其數,有條不紊。
放歌的花兒與少年
尕妹站下是一根蔥,坐下是格外的心疼……
白牡丹白之耀人哩,紅牡丹紅之破哩……
你一聲的我一聲,唱之石山落一層……
太子山的花兒會,才情總是酣暢淋漓,會場也總是人山人海,熱鬧更是此起彼伏。
好嗓音在民間,歌手們對花兒的演繹,不斷在實踐中推進。
他們在粗礦、豪放的抒情過程,對尖音、蒼音的自如運用,也是於現場中不斷發揮提升。
爾時,歌聲、掌聲、喝彩聲,可謂漫山遍野。
四、太子山的傳說
傳說一:相傳阿尼念卿即太子山山神,是一位統領三界的即地下、地上、天上的大神,騎一匹灰馬。
他的身體呈紅色,右手持鉤,左手持寶石;身穿虎皮鬥篷和綠松石護胸甲,右臂插令旗,腰背方箭。
根據藏傳佛教的祭祀文獻記載,阿尼念卿還有多種稱謂,如大首領、念神王俄拉玉則、大念神、一切八部眾之主等。
另外,傳說中阿尼念卿山神的伴妃,名為阿且曼傑旺姆,還有八位神女、六位神子。
阿尼念欽山神,同樣擁有龐大的集團軍。
藏族人認為,阿尼念卿山神有保護上師壽命,護佑旅行者,消災降福,懲惡揚善的職責。
在安多藏區即甘青川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它的顯赫遠近聞名,受到眾多地方群眾和部落的供養。
又因阿尼念卿山位於漢藏交界處,也受到當地漢族群眾的崇拜,尤其是道教將阿尼念卿列入神靈體系中;在夏拉卜楞關帝廟中,就有它的塑像,真是堪稱奇特的文化景觀。
民國時的民族學家於式玉,在她的《病理臨途中風聞記》中記述:太子山據民間傳說是明八大關將之一胡大海的封山。
在西北不但漢人每年來進香朝拜,就是藏人也信仰萬分,以阿尼念卿之名,每年由拉卜楞寺率領各部來獻祭。
傳說二:筆者年少時,生活在夏河縣的美武,即如今的合作市佐蓋曼瑪;也就是在太子山南麓的大草原。
那時聽說,太子山上長出了一根太黃,大小如房屋簷柱。
采野菜的漢子發現後,高興得一口氣就砍翻了它。
結果,從中竄出了條碗口粗的蛇。
驚得漢子直接滾下了山。
這個誇張的傳說,也可以說明,太子山真的太大了,人跡罕至的地方,會有想象不到的野菜和藥材。
傳說三:傳說中太子山的兩大主峰,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後來母太子山越來越高,超過公太子山許多。
公太子心懷不滿,便削掉了母太子的頭頂,母太子山就成了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
巍峨壯麗的太子山下面,竟然隱藏著如此淒慘的故事。
看來,人類把自有的嫉妒之心,也會演義給神山,不可理喻,奈何奈何。
也不知西秦國的末世太子乞伏暮末,他是否也聽說過這個故事。
古書於當周神山即太子山之子山留影
傳說四:秦太子扶蘇領地河州時,打獵遇見一吐蕃族姑娘,正與一惡狠對峙,姑娘瑟瑟發抖。
扶蘇救下楚楚動人的姑娘後,方知叫卓瑪,是宗喀王的千金。
她與同伴浪山走散遭遇狼。
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
然而,宗喀王得知大怒。
兩人大哭一場,感動老天,淚水掉地形成池水,後人叫太子山天池。
奇跡驚呆這對情侶,於是兩人於六月初六私奔。
氣壞的宗喀王,追上後一劍刺中太子扶蘇。
父王刺死了心中的白馬王子,卓瑪當場昏死。
瞬間兩人變成石人,越變越大,成為兩座石山~扶蘇變成公太子山,卓瑪變成母太子山。
領眾的宗喀王,禁不住帶頭跪拜,煨桑煙,做祈禱。
禮畢,那把劍插在山峰,發誓允許漢蕃永遠通婚,以悔愧疚。
太子山的天池之一
從而,吐蕃族即甘南藏族和河州即臨夏漢族群眾,每逢農歷六月六,就登太子山開展祭祀山神活動。
以求庇佑鄰裡友好,風調雨順,紮西德勒!
總之,在臨夏州南部或甘南北部,不管從何處均可遠眺太子山,那形影橫空連天,神秘莫測。
主峰雪山一年四季身著皚皚的素衣,流佈著銀色的光芒。
千百年來,它見證了吐蕃地域的滄桑變遷和民族大融合的繁榮興旺,明月當空更現它那令人向往的神韻。
無論綜合山情,還是動人的傳說,均使太子山迷人的色彩豐富而飽滿。
附言:
1、部分參考資料即《甘肅通史》《西寧府新志》《水經註》《洮州志》等。
2、圖片大多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文章多署名古書,或甘男馬旭。
學者、作家、兼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曾職甘南藏族自治甘南州政府研究室主任、州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現為二級調研員。
在國家級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上百篇。
針對中學課文,2000年在《閱讀與寫作》研發了《涼州詞之誤四說》,2011年在《中國國家地理》發的《阿萬倉》入選甘肅初中試驗教科書等。
人民網、新華網等有報道。
部分作品被譯為外文在多國發行,可見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