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
消防員小哥哥個個英勇無畏
遇事總沖在最前面
為人民群眾保駕護航
楚雄這位消防員小哥哥
不僅有大家熟知的這一面
更有特別的另一面——酷愛文學與寫作
1981年生於雲南騰沖的黃志鵬,現在是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楚雄支隊的指戰員,筆名黃蟲子。
多年來,黃志鵬埋頭書海,勤學不輟,筆耕不止,每天總要寫上幾百幾千字才肯罷休。
他用筆為人民服務,為隊伍鼓呼,寫下《中國消防員二十一條作戰條令》《君子立於危墻之下》 等文,受到戰友們的歡迎和外界的好評。
近日
黃志鵬《筆名『黃蟲子』》創作的
《人生天地間 當識范仲淹》一文
入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課系列教材
——《大學語文》
能入選《大學語文》教材的幾乎都是出自大家手筆的經典文章,能與這些名家的文章一同被選入教材,並不簡單。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大學語文》,按照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組織全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典籍提升漢語水平、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尤為重視通過思想價值的引領,來培植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
選文盡量選用中小學教材未收錄的名家名篇,不拘一格地選擇著名作家、學者、在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或者年輕有為的作者的作品,兼顧書面文學與口頭文學,收錄了一些民歌、流行歌曲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也不乏一些近年來在社交媒體廣受歡迎的流行之作。
通過解題等闡明傳承與互文關系,讓學生直觀感受經典的魅力在於一代又一代人通過先期的熱情去不斷閱讀與重新闡釋。
對於一些人生故事較為精彩的作家,闡釋這些作家為國為民的貢獻或人格之光,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
文章描述了
北宋名臣范仲淹光明燦爛的一生
鼓勵年輕的學子效法先賢
懷著赤子之心
去實踐、去奮鬥
造福國家,回報人民
人生天地間 當識范仲淹
作者:黃蟲子
學者卡爾·郝伯(CarlHaub) 推論,5萬年來,地球上生存過1081億人。
人們通過言行,篩選朋友、尋找同道、求取共鳴。
無論全球同時存在幾千人亦或幾億人,對於有些人來說,他一直處於孤獨狀態。
博弈啊、權衡啊、折中啊,大行其道,搞出一門門顯學。
趨利避害的熙熙攘攘,持節而行的數目寥寥,蠢貨倒成了稀缺資源。
英雄人物是沙磧《qì》裡的珠玉,他們的浩然正氣,源於日月星辰天漢之上;他們的光輝一生,扛著責任走正道做實事。
他們數量很少,鳳毛麟角,但正是這些少數派,讓人成為人,而不是繼續沉淪於畜生道。
我們把時間往歷史深處撥轉一千年,去看看,一個至今光芒萬丈的名字。
河北省正定縣曲陽橋鎮高平村一戶人家,父親早逝,母親帶著兩歲的孩子改嫁山東。
孩子年紀稍長,在寺廟寄宿讀書。
生活極其艱苦,每天煮一碗稠粥,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著醃菜、醋汁就食。
這樣的日子,過了整整三年。
二十三歲,他到河南商丘睢《suī 》陽一所免費的公立學校讀書。
南都留守的兒子與他同窗求學,向父親講述了他的情況。
這位長者心疼他常年吃粥,送來一些美食。
他一口不嘗,任佳肴發黴。
同學怪罪起來,他行禮致謝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jī》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從春至夏,經秋歷冬,不避寒暑,連歲苦讀,夜半和衣而眠。
數年後,這個貧寒的學子,習得一身本領,養成一腔正氣。
談吐行止,莊重沉穩,儼然大家風范,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一天,國家最高首長巡視地方,浩浩蕩蕩的車隊經過商丘,舉城轟動,人們爭先恐後聚攏觀看。
唯獨他閉門不出,埋頭讀書。
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急切地說道:『快去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千萬不要錯過!』學生說:『將來再見也不晚』繼續讀書。
第二年,他佈衣草鞋,長途跋涉來到京城,面對一張試卷,洋洋灑灑,揮毫而就。
成績公示,榜上有名,躋身官宦隊伍。
上午還屬一介草民,下午就登堂入室,與掌控天下的人同席歡宴。
從此,開啟了四十年的仕宦生涯。
這位了不起的學子,名叫范仲淹。
北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華夏浩瀚天空中最為閃亮的恒星之一。
他身居廟堂之高,宰執天下;他戍守西北邊塞,統兵作戰;他寄情江湖之遠,造福蒼生。
文治武功顯赫如日月,出將為相臻《 zhēn》至人生之極致。
或許你不知道范公治理天下的業績,不了解他統禦邊軍征伐西賊的功勛,但你或許聽過這兩句話: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當年,貧寒無依的學子,一天吃一碗涼粥,為什麼不墜青雲之志?
因為,有底氣在,學得滿腹詩書,一定會受到朝廷的器重。
當年,寒窗苦讀的書生,面對皇家的儀仗,為什麼心如止水?
因為,有正氣在,以我之才,一定蟾《chán》宮折桂光彩照人。
『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這一句話,僅僅因為他顯赫的職級身份嗎?
不。
還來自他穿越千古而不朽的精神、良心和風骨。
天禧五年《1021年》,范公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西溪瀕臨黃海,舊堤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鹵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極其困苦。
他向上司張綸報告,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
這個提議堅持三年,終於打動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公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
兩年後,母親病逝,范公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一個油水豐厚的鹽政官,放棄人人羨慕的肥缺,出任一名責任重大的縣令,修築河堤,改善地方,讓我們想到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風鬥沙,改造鹽堿地的壯舉。
如今,北起江蘇阜《fu》寧,南到呂四,全長300公裡的范公堤,猶在。
天聖五年《1027年》,范公受南京留守晏殊的邀請,到府學任職。
古往今來,有些搞教育的,脫離實際、罔顧苦難;腳不粘泥、眼高手低;照本宣科、人雲亦雲,講一堆大道理,熬一鍋飼料雞湯,灌一腦袋漿糊。
除了知識,范公更重視培育年輕人的精神氣節,改善人心,振作風氣。
他主持教務期間,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書院學風煥然一新。
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即由范公開始。
天聖七年《1029年》冬至,十九歲的仁宗皇帝準備率文武百官為章獻太後祝壽。
范公認為混淆了家禮與國禮,提出反對意見——如果要盡孝,於內宮行家人禮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後,有損皇上的威嚴。
文件流轉到內廷,沒有獲得答復。
范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公文直接遞交太後,請求還政仁宗。
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當時,太後當家,挑釁她,無異於自尋絕路。
晏殊得知此事,大驚失色,這個人,我向朝廷推薦的啊。
晏殊嚴厲地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公據理力爭,回復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堅定的立場。
他說:『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
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言辭錚錚,千載之後,依然擲地有聲。
政爭之下,范公被迫離開京城,出任河中府通判。
明道二年《1033年》,太後去世,仁宗親政,召范公還京。
此時,群臣猜度皇帝的心思,立即見風使舵,議論太後垂簾聽政的過錯。
范公卻力排眾議,表態說,太後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天子的功勞,建議朝廷掩飾她的過失,成全其美德。
仁宗采納了,命令,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後之事。
對方權勢熏天時,守道直言;身死力竭後,仗義維護。
當年太後秉政,皇權衰弱,范公反對混淆禮儀,請求歸政天子,是忠。
此時太後仙逝,慈德猶存,范公提倡遵奉人倫,倡導秉持孝道,是義。
若無忠義做一個人的脊梁,則人不足立;若無忠義做一個時代的內核,則時代不足取。
明道二年《1033年》,郭皇後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與皇後有仇,借機勾連一些大臣,勸告皇帝廢後。
范公當即進言,維護國母的尊嚴。
經過多次諫爭,惹怒呂相,外放地方。
其後的四年,范公不停上書,不停戰鬥,斥責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受到一貶再貶的處罰。
曾寫下『勇者處處是家鄉』慷慨名句的梅堯臣也感到恐懼,專門創作了一篇文章,勸他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
范公作《靈烏賦》,斬釘截鐵表明鮮明的態度——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歷史的天空之上,閃耀著璀璨的明星,照耀著我們的前路,提醒我們,人間正道是滄桑,絕不能受奴役而認命、被踐踏而隱忍、遭掠奪而順從。
范公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每遇國家大事,他總是慷慨直言,九年間被貶三次。
每逢貶謫《zhé》,時人稱『光』,認為極其榮耀。
第一次稱『極光』,第二次稱『愈光』,第三次稱『尤光』。
漸漸地,連司馬光都不如他『光』了。
范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任職地方期間,多次上疏議政。
他反對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他反對中央直接降敕授官,認為這並非太平治世的良策。
他反對罷免職田,認為官吏一旦衣食不足,清廉將變成污濁。
有一年天下大旱,蝗災蔓延。
范公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奏請天子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
范公直接質問:『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於是積極應對災變。
你以為范公僅僅是一個在書齋裡奮筆疾書的書生嗎?
不,他還是一位將首!
西夏的產業越做越大,屢次挑戰宋朝的威嚴,侵占大宋的土地。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范公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出任樞密副使,經略西北邊防。
他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選拔狄青等軍事人才,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
西北戰線固若金湯,西夏不敢進犯,李元昊向宋稱臣。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他為『龍圖老子』,夏人稱他為『小范老子』。
時人論及朝野人物,認為他胸有十萬甲兵!
慶歷三年《1043年》,范公出任參知政事《宰相》,發起旨在富國、強兵、利民的新政。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公扶疾上任,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朝廷追贈他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此為文臣的至高榮譽,曾國藩亦稱文正。
滄海橫流、星移鬥轉,轉眼到了大明洪武年間,一名禦史因言獲罪,下獄論死。
按照律令,刑部將卷宗呈報朱元璋審定。
出身苦寒的朱元璋,憎恨一切貪贓枉法的墨吏,厭惡一切盜竊偷食的碩鼠,大明朝開國之初,行政嚴苛、執法森嚴,貪污六十兩銀子的一律格殺。
同時,剝掉罪官的皮,塞上稻草,立在公堂上警示後任。
太祖皇帝辦了幾起大案,動輒殺人數萬。
駙馬走私茶葉,照殺不誤。
這樣一個嚴峻鋒利的人,沒有誰指望他法外施恩。
想不到,朱元璋看了禦史的姓名和籍貫,范文從、蘇州人氏。
心中一動,急忙令人把犯官帶到面前,激動地問道:『你是范文正的後人嗎?
』范文從道:『罪臣是范仲淹十二世孫』
朱元璋仔細端詳眼前之人,越來越溫和歡喜。
他命人取來五匹錦帛,禦筆親書十四個大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恭恭敬敬贈予范文從,說道:『免你五次死罪。
』這位佈衣天子,以九五之尊,向前朝的一位臣子致敬。
這是朱元璋悲苦冷峻的一生中,屈指可數的溫柔的一刻。
此時,范仲淹去世已經三百餘年了。
蒙元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十五歲,家鄉爆發蝗災和瘟疫,官吏非但不賑災濟困,反而變本加厲,橫征暴斂。
百姓走投無路,螻蟻一般餓斃當道,病死溝塹,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和大哥。
如果,當時濠州鐘離的主事官員,是那個站在洶湧危險的海水中,帶領百姓修堤築壩的范公;是那個帶著野草進京請求賑濟的范公,草民朱五四、陳氏、朱興隆可能就不會在短短半個月內死去。
那時,孤苦無依的少年朱元璋,跪在親人和無數百姓的屍身面前,仰天悲鳴。
或許,他盼望過老天開眼,讓范仲淹像金甲戰神一樣,從天而降,張開臂膀,保護天下蒼生吧。
每一位父親,都希望竭盡所能,留給子孫官爵和財帛,護佑他們福壽安康。
但是,即使那些獲得王侯尊位、丹書鐵券、世襲罔替爵位的功臣名將,能夠庇護的,亦不過數代之內,在這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浪潮的沖刷,多少人國除爵削、身死名滅,化作一場泡影。
同樣是宋,秦檜之後,後人因一個秦字羞愧不已;仲淹之後,後人因一個范字榮耀非常。
三百年後,還能憑借一生清白,讓後人起死回生的,除了孔夫子,就是范文正吧。
朱元璋赦免范文從一事,出自清人趙吉士的筆記《寄園寄所寄》,真偽無從考證。
但人們堅定地相信這是真實的,而不做深入嚴謹地考據。
作者、編者、傳者、讀者、聽者,都想把個暖心的故事講下去。
范公一生,清澈直接,光明燦爛,熾烈若赫赫旭日。
對百姓,他溫和慈愛,好似三月春風;持正道,他金剛怒目,不愧重劍快刀。
兩宋以降,華夏遭受洶湧的地火,幾乎滅族滅種,斯文掃地。
我們這個民族,浴血而不死,百折而重生,不正是因為天地眷顧,贈與我們范公這樣的人物嗎?
我們現在是人,不是禽獸,靠的什麼?
靠的是,范公這樣,有偉岸風骨,又有專業水準,還有霹靂手段的人,守住底線,破除局限,一天天改善,一代代提升。
文正已去,不可追尋。
文正雖去,正在追尋。
范文正公,請接受我們熱烈真誠的敬意。
范文正公,請讓您的精神,繼續鼓舞和培養千千萬萬讀書人,懷著赤子之心,去實踐、去奮鬥,造福我們的國家,回報我們的人民。
多年前,范文正公發出千古一問,微斯人,吾誰與歸?
今天,我用筆寫下這篇文字,我們用行動寫下無數的文字,莊重地回答——
大道無涯,吾道不孤。
通過《大學語文》這本教材
黃志鵬的文章將被萬千大學生閱讀
引領他們走近我們偉大的先輩
從聖賢人物的言行中汲取精神力量
這樣的消防員,酷不酷?
來源丨綜合雲南消防、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報
編輯丨楊芬
審核丨陳濤 李彥錕 周康